『一如水』 宋代,文化大昌,艺术也出现繁荣气象,这同宋代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宋代社会的基础是文官政治,使宋代文化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味,其价值取向塑造着一代世风。宋代社会的崇文风气,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宋代艺术浓厚的人文意味、思辨气质及忧患意识,都可以从中寻觅到踪迹。因此,可以说,以国势气势论,宋代显然不及汉唐,但若以整体文化实力而论,宋代文化却超越先哲,且为后代所不及。 与唐代宫廷古琴备受冷落的时况迥然不同。自宋太宗始,宋代帝王均十分好琴,宫廷中设有琴待诏。宋太宗赵匡义在至道元年(995)曾“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命待诏朱文济、蔡裔给人们演奏。宋徽宗更是嗜琴如命,他曾搜罗当时南北名琴尽品,并专设“万琴堂”来收躲这些名琴。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唐代制琴名匠雷威所斫的“春雷”琴。宋徽宗精于弹琴作画,善作诗文。传世名画宋徽宗《文会图》、《听琴图》即其生动写照。《文会图》是宋徽宗与一群文进学士在御花园内写诗宴饮的情景,后面石案之上放右一琴,说明弹琴与吟诗作画一样,是文人雅集不可缺少的内容。《听琴图》则描绘在一棵高耸进云的青松之下,宋徽宗身穿常服信手弹琴,旁边山石之上华有两人.侧耳倾听,琴声是那样悠扬,令人心醉……
在他们的倡导与影响下,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极为盛行,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名士俱以弹琴知名于世。徽宗政和年间,钱塘太守梅公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举行琴集,曾集手下清客和杭州文人学士,带来名琴数十张,弹奏品评,一时传为佳话。 艺术,是人类内在心灵的表现。既然宋代文人不能够追溯初盛唐那种明朗、闳放的气势和自由、高昂的力度,它必然要找到适合于时代心理的形式和风格。处于这种浓郁的书卷和人文气味的浸润之中,宋代文人多为政治家、艺术家及学者的复合体,其知识结构远比汉唐人广博宏人。 以欧阳修为例,他由进士甲科入仕,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他主持编纂了《新唐书》,并著有《新五代史》。另外,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词赋,琴棋书画,样样皆精。其《六一居士传》云:“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间。” 欧阳修石像 欧阳修自称曾“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后从友人孙道滋学琴,“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期间,感于时愤,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太常博士沈遵读了该文之后,“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从而创作了琴曲《醉翁吟》。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说的正是此事。时隔数年之后,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间游引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忧思穷崎嵚。”
三十余年之后,欧公和沈遵先后去世了。庐山道士崔闲,原本是沈遵的门客,精于琴理,一直觉得这曲子没有文词,于是就写了琴谱,请苏东坡写词,东坡便执笔写下《醉翁操》: 琅然,清圜,谁弹? 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两三弦。 苏轼不只是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的着名文学家,他在琴学方面的修养也是很深的。他曾经多次为琴歌填词,仅给琴曲《阳关曲》填的歌词就有三种。俞樾:《湖楼笔谈》卷六中说:'东坡集有《阳关曲》三首。一赠张继愿,一答李公择,一中秋月。'苏轼说:'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赵德麟:《侯鲭录》)。可见词家为琴歌写词,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事。 《醉翁操》词:苏轼 曲:沈遵 苏轼着有《杂书琴事》十三则,其中一则说:'琴非雅声,世以琴为雅声,过矣!琴,正古之郑卫耳。今世所谓郑卫,皆乃胡部,非复中华之声。自天宝中,坐、立部与胡部合,自尔莫能辨者。'他指出了琴曲和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的联系,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结予琴曲的影响,是很有见解的。一些人常把琴曲说成是高不可攀的所谓'雅声',苏轼对此进行了有力地批驳。
苏轼为《醉翁吟》填词之后,对这次创作是比较满意的。他写给沈遵的儿子本觉禅师法真的信中说:'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声,有不相应。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所谓'真同者'就是词、曲作者共同的艺术境界。词、曲的共同创作,增进了文人和琴人之间的友谊。 与苏轼合作创作《醉翁吟》的崔闲是庐山上的道士。他弹奏过三十多首琴曲,并对于倚声配词很有兴趣,特别是成功地创作了《醉翁吟》之后,兴趣更浓了。他曾经把自己的琴谱注上'平侧四声,分均为句',到处求人为他填词。有一次他遇到来庐山游玩的词人叶梦得,于是也象当年请求苏轼那样,要求叶梦得为他的琴曲填词。叶梦得(公元1077一1148)见到崔闲时才三十三岁。他小时也向信州道士吴自然学过琴,后来官至翰林学士。他的诗词风格虽然深受苏轼的影响,但是并不能象苏轼填词那样可以'倾刻而就'。他应了崔闲之请,却未能立即满足崔闲的愿望。以后,他找到《江外招隐》一曲,'倚此为辞,以终闲志'(《避暑录话》)。
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宋儒弘扬了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品德的修养。禅宗原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是慧能开创的南宗禅,经过南岳、青原一二传以后,越发将禅的意味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宋代的禅宗更以内心的顿悟和超越为宗旨,宋人注重的是其内在精神的意蕴,把品性涵养等人文精神贯注其中。欧阳修论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得形骸忘,不觉天地白日愁云阴。” 贯串着北宋一百多年中,有一个琴僧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始终在琴界有着重要地位。说他们是琴僧系统,因为除为首的朱文济是宫廷琴师之外,以后各代都是和尚,当时尊之为'大师'。 先说朱文济,他在太平兴国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他是一个很有见解,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琴待诏。当时,宋太宗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打算把琴的七弦增为九弦,理由是:周文、武都可以增加两弦,我为什幺不可以?他为了要和周文士、周武士比高低,子是别出心裁,想出了再加两弦的花样。一时逢迎的人对此大加恭维。只有朱文济从演奏的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今无所阙'(《琴书大全》),认为没有加弦的必要。由于朱文济在琴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反对自然使得皇帝大为扫兴。但皇帝不仅不听他的合理意见,反而对他施加种种压力,强令他用新制的九弦琴,为近臣们演奏新曲。朱文济不得已,只好用其中的七条弦演奏了一曲传统琴曲。那些听众还以为果真是用新琴演奏新曲。不懂装懂的丞相为了向皇帝献殷勤,故意问道:'此新曲何名?'不料朱文济却老老实实地回答:'古《风入松》也!'他没有为皇帝的'盛事'捧场,反而当众揭穿了权贵们的无知。相反,另一个琴师赵裔,由于能够奉迎皇帝,不仅得到赏赐,而且得到报酬优厚的差使。尽管如此,朱文济却依然是'执前论不夺',充分表现出他'性冲淡,不好荣利'的艺术家的品格(《琴史》)。
他的得意门生是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知日、义海。他们都是很有名望的琴僧。 夷中的另一个弟子义海,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向老师学完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继续苦练。他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法华山练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向义海学琴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无有臻其奥'。他的奥妙在哪里?沈括《梦溪笔谈》中指出:'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他和师兄知白一样,妙在有自己独到的意韵。正如他自己所说:'若浮云之在太虚,因风舒卷,万态千秋,不失自然之趣'(《琴苑要录》)。义海读书能文,有着广博的文学修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被欧阳修讥之为'听琵琶',义海却很不以为然,他结合琴声特点逐句阐释,重新肯定了韩诗。他还总结琴曲的演奏速度的变化规律是:'急若繁星不乱,缓若流水不绝。'形象地指出:急促的曲调好象满天的繁星那样闪闪发亮,眩人眼目,却笼罩在静谧安详的气氛之中。缓慢的曲调象流水那样,表面看来象是静止不动,实际却源源不绝进动不息(见《琴苑要录》)。 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在自己着述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发挥了义海琴曲方面的论述,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所传授的琴曲在当时也是最受欢迎的。 则全的弟子钱塘僧照旷在政和间,以弹奏《广陵散》'音节殊妙'着称(《春渚纪闻》)。宣和间照旷长期住在中都,出入于贵人之门(《墨庄漫录》)。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着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杨瓒的门客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张岩,和州人(今安征和县)干道五年(公元1169)进士,官至光禄大夫。他积极支持韩侘胄的意见,主张抗击侵略,收复失地,并反对程朱理学。主和派阴谍杀害了韩侘胄以后,张岩也被罢官。他曾把韩侘胄家传的古谱和市间购得的谱,合编为琴谱十五卷,准备出版。后因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未能实现。这些谱便交给了直接参予此事的门客郭楚望。 郭楚望名沔,字以行。浙江永嘉人(今丽水),以善琴知名于世。韩侘胄被杀和张岩的被黜,政治形势迅速逆转。作为张岩门客的郭楚望,深深感到了这种压力。他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就是表现了这种心情。他的另一些作品象《步月》、《秋雨》也是类似的作品。袁桷在《述郭楚望〈步月〉、〈秋雨〉琴调二首》中关于《步月》一曲写道: 明月当清空,流光满西墀。 振衣独徐行,耿耿长相随。 我心如明月,万古无成亏, 偶逐区中名,遂为尘所欺。…… 关于《秋雨》一曲写道: 欹枕绝幽梦,卧听秋雨鸣。 寒叶不自持,槭槭金石声。 清商肃万物,此声何不平? 寤叹生遐心,夙昔羞近名。…… 这两首琴曲虽已不存,从袁桷的诗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创作方法和《潇湘水云》一样,都是通过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他的创作中还有《春雨》、《飞鸣吟》、《泛沧浪》等琴曲传世,名作《秋鸿》据传也是他的作品。他的弟子有刘志方。 刘志方,浙江天台人。他继承了郭楚望的琴学,创作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其中《忘机曲》演变为明清以来流传甚广的《鸥鹭忘机》。刘志方对于传播郭楚望的琴学是有功绩的。本来杨瓒、毛敏仲他们都是学的'江西谱',以后毛敏仲向刘志方学得郭楚望的《商调》,杨瓒听到后非常惊讶、高兴,立即出资,命徐天民也去向刘志方学习。从此,郭楚望的琴曲便流传开来,形成以后的浙派。 杨瓒,钱塘人,字嗣翁,号守斋,又号紫霞,官至司农卿。他把女儿嫁给度宗为淑妃后,又赠官职少师。他对音乐的鉴别能力很强,对于浙派传统的形成是很有功劳的。他有锐敏的听音能力,对音乐演奏有很严格的要求,在合奏中'一字之误,瓒必顾之。国工、乐师无不叹服。'他还派人访求嵇康的《四弄》遗声,从各地陆续汇集了十多种,都标榜为世代相传的嵇氏真品,经他审听,全给否定了。最后,徐天民从吴中何仲章处得来了善本,杨瓒听了几句,就断然说:'这才是嵇康的正品,其它都比不上它。'他在搜集整理琴曲音乐遗产方面,也是有贡献的。晚年他和门客们一起订正了调意、操弄、四百六十八首,编为《紫霞洞谱》十三卷。这是一部规模宏伟的古琴曲集,不仅当时受到琴界的重视,而且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元、明各代(胡长孺:《霞外谱琴序》)。 徐天民名宇,号雪江、瓢翁,严陵人,长于写草书,常以草书写前人悲愤之词,来抒发自己同样的盛情。袁桷于甲申乙酉间(公元1224一1225),向徐天民学琴时,曾经证实徐氏所传的'浙谱',就是郭楚望从韩侘胄家得来的古谱(《题徐天民草书》)。杭州道士金汝砺,也曾向徐氏父子学琴,他认为自己'尽得徐氏之妙,又能玄探少师(杨瓒)谱外不传之意'。于是把徐氏所传十五曲编为:《霞外谱琴》意思是说在《紫霞洞谱》之外,另有心得的琴曲。现存最早的谱集《神奇秘谱》,把中、下卷名为'霞外神品',也是借用了《霞外谱琴》的含义。焦竑:《国史经籍志》中有《徐门琴谱》十卷,据考证,也是徐天民的传谱。明代琴家非常推重徐门的传授,称之为'徐门正传',可见他是浙派中很有影响的琴师。他的再传弟子郑瀛,浦江人,也着有'琴谱'三卷(《千顷堂书目》)。 刘少椿《樵歌》 毛敏仲,三衢人,和徐天民同时为场瓒的门客。初学'江西谱',以后从刘志方学浙谱,创作了大量琴曲。明清流传的《渔歌》、《樵歌》、《禹会涂山》、《庄周梦碟》、《山居吟》、《佩兰》、《幽人折桂》、《列子御风》等据传都是他的作品。晚年和琴师叶兰坡、徐秋山游于京师,被推荐绐元世租。为此,他把旧作《禹会涂山,更名为《上国观光》,准备献给世祖。在应召期间,客死于馆舍(王逢:《听叶琴师观光操》)。毛敏仲对元朝统治阶级的态度与同时的琴师汪元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汪元亮在《送毛敏仲北征诗》中,对他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诗中有:'南人坠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的名句;又有:'今日君行清泪落,他年勋业勒燕然'的诗句,讽剌毛敏仲将青云直上,名扬燕都。 汪元亮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他作为南宋末代皇帝度宗(公元1265一1274)的琴师,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度宗)北去燕都多年,对于亡国之痛感受极深。经常和同去的宫人 '涕泣成句',写了大量爱国诗篇。着有《水云集》、《湖山类稿》。钱谦益在《水云诗跋》中称他的诗'记亡国北徙之事,周详恻怆,可称诗史。'他在诗中指名痛斥投降误国的谢后:'侍臣写罢降元表,臣妾签名谢道清。'诗中还揭穿她屈膝自保的用心:'谢后已叨新圣旨,谢家田土免输粮'。甚至谢后死去,他还偾概地写道:'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 在浙派之外,还有和杨瓒同时的徐理,福建南溪人。他从小学琴,精于音声算数,用二十年时间写出《钟律》,五十岁以后专心治琴,着有《琴统》一卷,《外篇》一卷,及《奥音玉谱》等。他的这些着作在当时曾经过张丙炎传给了俞琰,至今分别见于元代的《琴律发微》和明代的《西麓堂琴统》。 由宋入元,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科举的废除,更是对汉族文人的心灵、思想和精神追求产生极大的伤害。元代隐逸风气的炽盛,造就了雅洁淡逸、苍茫沉郁的元人山水,而古琴音乐则成为这些文人心灵的慰籍。元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都爱好古琴。如倪云林藏琴极丰,他隐居于太湖边,日以琴、书、画自娱,他的画风天真幽淡,萧杀寂寞,自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道士张伯雨是他的至友,少即学琴,所藏之琴名曰“风林”,倪云林在《寄张伯雨》中写到: 林卧对云雨,忧来不可绝。 褰帷望庭际,春风动林樾。 飞萝散成雾,烟草绿如发。 不见高世人,饥渴何由歇。 神鸾戏玄圃,巨鳞偃溟渤。 尔亦碧岩中,遁形修隐诀。 烧香庭竹净,洗研池苔滑。 取瑟和流泉,操瓢酌明月。 迹高行亦苦,冰檗忌芳洁。 何当往相寻,拂石栖松雪。 元代非汉族文人中,精于琴者当推耶律楚材(1190~1244年)。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为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仕元至中书令。耶律楚材学琴于弭大用、苗秀实、万松老人等,弹奏过不少琴曲,尤长于《水仙操》、《广陵散》。他的诗文中有许多关于琴人、琴曲的论述。他每得新谱,都要找苗秀实“商确妙意,然后弹之”。苗秀实是金元时期的著名琴家,曾被荐为琴待诏,颇得金章宗完颜璟的欣赏。由于苗在京师的声誉很高,“朝廷王公大人邀请栖岩者无虚日”,致使耶律楚材不能经常和他“对指传声”,因此“每以为恨”。耶律楚材仕元后,竭力向元世祖推荐苗秀实。苗秀实之子苗兰,把父亲的遗谱40多首拿出来,请耶律楚材作序。耶律楚材在序中说:“予按之,果为绝声,大率署令卫仲儒之所传也。”耶律楚材因扈从羽猎脚部负伤,借休养的机会,和苗兰对弹操弄五十多曲,“于是栖岩妙旨尽得之”。他认为苗的演奏“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 俞伯荪《水仙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