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雷婆头峰 ----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25周年 作者:戴余金 浙东天台山,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三大名胜闻名于世,李白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天姥山,成仙家打卡的神仙之乡,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僧侣天台宗朝圣的国清寺,成为了日本朝鲜等汉地佛教的祖庭福地;神秘的雷婆头峰,国画大师潘天寿笔墨呈现的潘公石、潘公花,石蛙苍鹫、梅兰菊竹,更是使方家膜拜,令人神往。 (一)出冠庄 初春的清早,冠庄还穿着厚厚的棉衣,庄内寂静弯曲的旧巷,苍苔蔓延的小径,通向一座晚清时期古朴的老宅。黑柱朱栏的门廊上,挂着一块烫金的横匾“潘天寿故居”。族谱记载,潘家从元初即迁来冠庄村,传衍到其父潘秉璋时,家境颇为殷实,在1897年3月14日,潘天寿出生。其父是全村唯一的秀才,工于诗文书法,其母知情达理,擅长裁衣绣花。先生耳濡目染,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 迈进大门,见一座江南传统的木构架四合院,青砖铺地的道地,二重屋檐,四周回廊相连。正厅坐北朝南,东西各有三间厢房,南面三间门厅。檐柱柱头有狮子捧绣球雕刻,枋上雕饰着花卉和人物故事。庭院古色古香,雅致端庄,弥散着浓郁的艺术氛围。 底楼是起居室,布置成1920年,先生遵父之命完婚后的家庭场景,陈列着其妻吉花陪嫁时带来的一些平常家具,四壁挂满潘天寿生平图片。厅堂正中挂着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撰写:“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的对联。 二楼是陈列室,有些低矮,各间陈列着先生的照片与仿品。朝南的大房,靠窗放着一张长方的画桌,后是一排简易的书架,应是先生当年的书房。 潘天寿故居是人们景仰先生人品、画品的圣地,也是后人探究先生世界的起点。 (二)过九龙山 从冠庄去雷婆头峰,要过九龙山。 相传,天上雷婆路过冠庄,见这一带禾苗半枯,草木干瘪,河水干涸,善心大发。雷婆法力有限,只会发雾不会响雷下雨。雷婆请雷公帮助,雷公听罢摇摇头,天规不敢犯也。原来冠庄一带属于九泡龙管辖,九泡龙平时游手好闲,强要贡品,害得百姓叫苦连天。这次九泡龙又嫌贡物不佳,三个多月不下雨。雷婆为了拯救一方百姓,就悄悄地偷了雷公的开云铁斧与震天铁凿,运用仙法,霎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东海龙王听令,驾云行雨。 九泡龙正在懒睡做梦,突然听到雷声震天,大雨倾盆,一打听,原来是多管闲事的雷婆,断了他的财路,立即奏本天庭,玉帝即派太白金星审查。结果把雷婆镇在九龙山旁,雷公怀念雷婆,在山前摆下牌位,定时祭拜。昆仑山上的神雕,听了雷婆雷公的故事,很是感动,一直守护着雷婆的旁边,长久了就化成了现在看见的雕子岩。雷婆被镇后,虽身子不能动弹,但仍把头伸了出来,利用自己的法力,三天一大雾,两天一小雾,用雾水滋润庄稼禾苗。 从此,冠庄一带有了雷婆的荫护,年成一年比一年好。百姓为了纪念雷婆,就把这座山峰叫做雷婆头峰,雷公摆的牌位叫牌位山,两山之间雷婆雷公会面的山坡就叫相见岭。百姓在相见岭顶造了云舍庵,定期祭拜。 (三)登雷婆头峰 近中午,到相见岭云舍庵,可以登雷婆头峰了。 相见岭是古时南到台州、温州,北达宁波、绍兴的通衢大道。传说明朝建立后,通晓阴阳的刘伯温辞官,经宁海回青田老家。在相见岭休息,梦见了雷婆、雷公,就把携带的全部金银,作为祭品,祭拜时口中念念有词:“百步上,百步落,金子银子一大镬。”后人为了纪念刘伯温的善举,把这条小坑称为银子坑,其中的一个深坑,人们猜测这是当年刘伯温祭祀用的镬。 两峰不相见,路阻藤萝涩。我们仿佛见到先生与小伙伴走到雷婆头峰的情景,正当他们要离开时,先生转过身来,忽然,他被眼前出现的景色惊呆了,一块顶着天穹的苍白石岩在他头顶正前方显露出来……他张口结舌,憋得一阵心跳,终于大喊一声“啊!雷婆头峰!” 山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因久经侵蚀风化,峰顶山岩稍平,其面积约一间屋般大小。仿佛仅能放下先生和他的书桌,回响着先生登山远足时的独白。 有一次,登山的路上,先生情不自禁地、断断续续地对旁人说起话来:“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往野地里跑,对着山,看半天;对着水,看半天;眼睛在看,心里在想,想那些山和水有关系的事,其实,都是人的事情。我倒是和山水交上了朋友,和花草树木交上了朋友;有时一个人自言自语,人家说,你是在和石头说话吧!我说,石头就是我自家呀!” ①说到这里,他自觉好笑,就笑了起来,但同行的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 他接着说:“其实,人画一山一水一木一石都是带着感情的,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欲望,没有感情怎么能动笔呢?”②先生喜欢与观察对象直接对话,尤喜与巨石进行交谈。石本无言,他却与之相谈两不厌,好似交上相知相携的朋友,有一种难言的快乐。 他曾说:“山无石不奇,山无水不活”。③ 从喜欢描画雷婆头峰山水景物中,产生了对画画的爱好,对画画的强烈爱好,使他在七岁丧母后的单调生活中找到了乐趣。他静静地以画画为乐,越乐越乐于画,勤于画。他把雷婆头峰山水,当作地上的绘画书;又把绘画书,当作桌上的雷婆头峰山水,这样反复对比地仿效涂抹,使他从雷婆头峰自然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雷婆头峰也关爱着这位可爱的少年,默默陪着他走上从艺之路,默默陪着他走向艺术之巅。直到先生晚年自号为“雷婆头峰寿者”,两者才再次结缘,公诉于世人,传为佳话。 (四)遥见雷婆头峰寿者 先生所用的署名款颇多,诸如三门湾人、钟山樵子、懒头陀、又新居士、心阿若主持、古竹园丁寿者、大颐寿者、等等,他晚年用得最多、最久的却是“雷婆头峰寿者”。 站在雷婆头峰上,会遥见先生的艰苦与坚强,能遥见先生的抗争与磨难。 这天,1959年盛夏的一个周末,连日的焖蒸。“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 ④的紫薇也不见朝气,先生见南山路旁,草木凋萎,走不了多久,回家看书。不知何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先生驻足窗旁,团团乌云里,只见雷婆挥舞着开云铁斧与震天铁凿,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窗外紫薇欢唱,芰荷欢舞,万物抒情,满院的荷花忽然跃上栏杆。 先生兴奋不已,很快完成了《芰荷图》,画面以巨石为主体结构,几笔墨线勾出轮廓即止,变实为虚。画面上部一叶墨荷铺天盖地,一支红荷越过石面而来。良久,先生缓慢地提起那支已是半硬的狼毫笔,伸入嘴中,细心地用唾沫和舌尖将它慢慢濡软。当墨的奇特清香充塞入他的鼻腔,进入那一大片微波荡漾的脑海时,雷婆头峰那种威武、抗争、为民请命的气概,已渐渐与亲切、朴实和向上的现实融合。先生激动地题写了款识:“芰荷一院上楼栏。时1959年紫薇开候,雷婆头峰寿者漫笔。” ⑤ 这天,1959年冬,午后4点多,先生一双元宝套鞋,一身蓝布制服,一顶棕色油纸伞,乘公交车到孤山国立艺专陈列馆,接受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的证书。 雷婆头峰山、水、木、石,全变得灵动起来。就像霞尼古勒丘陵的夕阳,照亮了罗曼罗兰的心灵。雷婆头峰也似乎一直在默默地等着潘天寿,潘天寿也真就等到了雷婆头峰的那道神光的昭示。⑥ 这时,我恍然记起,故居傍旁边的潘叔公一直跟我们唠叨,夏天雨后乘凉,偶尔能见到一身蓝布制服的阿寿公与戴着官帽的刘军爷陪着有高高发髻的雷婆,在西边云彩里坐着喝茶呢! 回头,晚霞照射的雷婆头峰,峰顶有一片彩霞,山峰似一片墨色,真是一座世界美术界向往的东方文化的高峰,令人朝思暮想。先生笔下的雷婆头峰,潘公石、潘公花,石蛙苍鹫、梅兰菊竹,笔墨苍古,凝练老辣,受国际美术界的青睐而誉之为当代的名山,更令人引为自豪。 注释: ①② 徐虹 潘天寿传.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1997.8. ③ 潘天寿全集·第二卷,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0.274; ④ 唐·白居易 紫薇花: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 ⑤ 潘天寿全集·第五卷,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0.201; ⑥ 袁伟望 雷婆头峰.宁海:霞客旅游网.2019.10.16. 栏目主编 | 西湖雨 图片 | 无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无量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