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蓝家母大

 微言喜语 2022-03-14

文/徐长才

    这是个不大的村庄,只有10户人家,全村户主都姓蓝。这个村子叫二里湾,离二里湾不远处有座鸡笼山。庄子上有个原先户主叫蓝藻的人家,蓝藻不幸英年早逝,丢下了母亲蓝柳氏、妻子罗忠英和一个还未成年的儿子和一个比哥哥还小两岁的女儿。儿子叫蓝勤,女儿叫蓝花。那时,当地刚解放,正在进行土地改革。蓝藻死后,蓝家就是祖孙三代人相依为命,家中顶梁柱是罗忠英。

    有一年的一天上午,有兄弟二人到了二里湾,他们是做篾匠活的。蓝家正要添置筛子、簸箕和修补一些竹器,罗忠英就把他们叫到家里,让他们做篾器活。弟弟做筛子,哥哥做簸箕。做好后,他们就修理竹器和补竹席。罗忠英让他们在家里吃了中饭和晚饭。活干完后,天也黑下来了。罗忠英考虑到这兄弟俩已无法去镇上歇旅社,就让他们在家里做篾器活的房间里打地铺,睡上一宿。恰好是春三月不冷的天气,兄弟俩又带有简单的行囊,睡个地铺是行的。罗忠英主动地对兄弟俩说:“两位小兄弟,天黑了,你们走路不方便,就在你们干活的房间打地铺睡一宿吧。” 兄弟俩高兴地说:“那就多谢大娘了!”蓝家人和兄弟俩都入睡了。蓝家人谁也没有料到,到了下半夜,兄弟俩先是争吵,后又打了起来。被惊醒的蓝勤对母亲说:“我是叫您不要留他们在家里过夜,这下可糟糕了,这叫我怎么睡觉,我明天还要上学呢。还是叫他们走吧!” 罗忠英说:“做手艺人也不容易,他们也辛苦,半夜了,叫他们到哪里去?我去劝劝他们吧。” 罗忠英便来到兄弟俩睡的房间,说:“兄弟情同手足,你们一起出外做手艺,也不容易,兄弟之间要和气。不是有句话说,叫'和气生财’嘛,兄弟俩在外要互相照应,互相帮衬,互相凉解,互相关心,怎么能吵嘴打架呢。我劝你们夜里好好睡觉,明天好赶路,好找活做。” 兄弟俩不吵了,更不打了,都好好睡觉、进入梦乡了。第二天早晨,罗忠英还留兄弟俩吃了早饭。兄弟俩吃过饭后,谢过罗忠英,一起高兴地赶路,去别村揽活了。

     有一年的初冬,罗忠英被村干部抽调到离家有十五里的一条大河那里去修圩堤。她与其他的民工一样,吃住在圩堤上。堤边搭有窝棚,晚上,男女分在不同的棚子里住着睡觉。民工自带粮食,称米放在一起煮饭或熬粥分着吃。菜要自带,当然都是咸菜。河堤上有县指挥部的干部拿着广播筒高喊,给民工们鼓劲,催着他们加油干。儿子蓝勤曾多次送咸菜到工地给母亲吃。他深知母亲在工地的辛苦和艰难。蓝勤决心要从小就把书读好,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穷困,让妈妈也过上体面的有吃有喝的好日子。

    罗忠英为修圩堤,在这条大河堤上吃住劳作了一个半月,因她带头干活、劳动积极、又服从指挥,县指挥部经研究与考评,作出决定,给她奖励。在兴修河堤工程胜利完工的庆祝大会上,给罗忠英颁发了一枚铜质奖章,以资鼓励,并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家里人见罗忠英载誉回家,都十分高兴。女儿蓝花扑进了妈妈的怀里,儿子蓝勤激动地说:“妈妈太苦了,我要努力读书,今后挣钱,一定要让妈妈、祖母和妹妹都过上好日子!”

   罗忠英还向儿子蓝勤讲过二里湾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1944年初夏,日本鬼子两次来到该村。日本鬼子是来同山上的国民革命军“广西佬”打仗的。日本鬼子都是早晨来。鬼子第一次来,早早地被村里一个爱起早的老头子在村打谷场上看见了。这位老人起来后,总喜欢唱一句歌,叫“天亮睡不久,人老寿不长”,然后就在打谷场上走几圈。这一次,他来到打谷场,定睛朝前面一望,他看到一队日本鬼子兵正从一条大路上向二里湾走来。他三魂吓掉了二魂半,但他大脑还是清醒的,他赶紧跑回村,边跑边高喊着:“不好了,鬼子来了,大家赶快起来跑反啦!” 村子里的人都被惊醒了,男人们立即从床上爬起来,拖儿带女地向日本鬼子暂时不到的地方跑去。鬼子站在稻场上“哇哩哇啦”地直叫,跑的人还能听到一点这样的声音。罗忠英对儿子说:“当年,我一条腿子上还生了一个肿头,是你爸一手抱着你,一手拽着我,同祖母和村里人一道跑反的。”当地人称因战争避难叫“跑反”。

    日本鬼子第二次来犯时,老人发现晚了点,老人把村子里人喊醒后,大家已来不及逃走了。全村男女老少只好集中到一间无窗户、只有一道结实门的房间里避难。罗忠英对儿子蓝勤说:“当年,你不到两岁,我把你坐在地上,用奶头塞在你嘴里,你很乖,不哭。有个比你大一岁的小男孩在他妈妈怀里老是哭,房子里的大人们都埋怨他们母子俩。这个母亲就只好抱着孩子到自己家里去。鬼子撤走后,那家人的丈夫回家一看,母子都被鬼子杀害了。这家男人痛哭不止。”

    蓝藻生前把家搬离了二里湾,在自家田里盖了三间草房。他带病在鸡笼山上挖回了八棵桃树苗,栽在靠一口大塘边。由于土肥,桃树很快就长大起来。第四年,桃树就开花结果。农历七月初,桃子成熟了,红红的,桃肉不沾核,人称“离核桃”,不酸,有点甜,很好吃。蓝勤常上树摘桃,给家人吃,自己也吃。有时,罗忠英叫儿子蓝勤早晨上树摘桃,装上两筐,带上蓝勤,和蓝勤轮流挑着,走村串户去叫卖,赚点钱贴补家用。别人来买桃时,罗忠英总让人选择一个桃子,品尝一下。她在称好桃后,还从筐里拿上两个有模有样的桃送给人家。说:“家里树上摘的,送你两个没关系。” 他们也挑桃到当地街上买过。

   有一年,蓝勤小学毕业了,并考上了初中。生产队长来到蓝家,对罗忠英说:“你家四口人,靠你一个人挣工分,是养不活一家人的。蓝勤也不小了,干活可顶半个劳动力。就让他不念书了,留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吧。”蓝勤回家知道此事后,哭着对妈妈说:“妈,我就是想读书,想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家庭的命运。” 罗忠英说:“孩子,你去念书吧。愿意念书是好事。我再苦再累,也支持你读书。队长那里我去说。” 第二天,罗忠英找到队长,哀求着说:“队长,我儿子爱读书,我们应该支持他,不能剥夺他求学的权利。我求求队长发点善心,不要强求我孩子放弃上初中的大好机会,而留在生产队里劳动。”队长也就不再强调蓝勤留在生产队劳动了。更巧的是,当年学生只要上了初中、高中,就要“农转非”,吃商品粮,户口安到学校里。这样,生产队就管不到这些学生了,蓝勤就放心地上初中读书了。

   蓝勤常对别人说:“我家就是母亲大。没有母亲的抚育和勤俭,哪有我们的幸福呢?” 听过此话的乡亲们都点头称是。

作者地址与职称: 231404  桐城市第二中学 15255696925 中学高级教师

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爱好唯读书与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