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镇江金山寺游记(镇江游之二)

 微言喜语 2022-03-14
作者/何松涛

镇江游之二
    记得那年在杭州游西湖时,曾幻想着见到美丽漂亮的白娘子,当然也想到了“水漫金山寺”的故事:为了许仙,白娘子大怒,调来虾兵蟹将,水漫金山寺,从而被法海抓住把柄,压在了雷锋塔下。那么,这个金山寺如今到底如何呢?甚是放心不下。
    今年新春佳节,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镇江。为了寻找“水漫金山寺”的故事的来龙去脉,昨日在游焦山公园游兴未消时,今日又兴致勃勃乘坐侄儿车来到了充满生气色彩的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镇江金山,金山不仅地势独特,“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号称“江心一朵芙蓉”,更重要的是山上建筑精巧,山和寺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山是一座庙,庙是一座山,山因寺得名,寺为山增色,因而以“金山寺裹山”著称于世。
    金山寺山门上悬挂着一块“江天禅寺”的横匾,这是清康熙皇帝来金山观光时亲笔题写的。山门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一个奇怪现象让我深思:寺庙的山门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门却是朝西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才知道,因为金山原来耸立在江心,长江由西向东奔流,寺门向西,站在寺门口可以看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气势。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别具匠心。
    进入山门,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殿内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
走出天王殿,迎面就是“大雄宝殿”,黄墙红柱,金色的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使整个大殿既有北方寺庙雄浑富丽的气势,又兼有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显得格外巍峨壮丽,金碧辉煌。
    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阁内有保存完好的乾隆南巡金山时留下的7块御碑。这些石碑记载着乾隆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还留下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传闻:乾隆不是其父雍正皇帝所生,他6次来到金山寺,目的就是来寻找自己的生身父亲。
    观赏了乾隆的御碑,由夕照阁上行即到了观音阁,这里有四宝室。室内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
    由观音阁朝南沿石阶而上,很快就来到了妙高峰的平台——妙高台。这是金山高僧佛印在宋元佑年间凿岩建造的,又称为晒经台,这里历来是中秋赏月的佳处。从妙高台往南,来到了位于金山东南侧山腰上的楞枷台,又名苏经楼。这座傍山驳石的楼阁,建筑奇巧,由下而上要经过三重楼阁,每上一层,就难寻去路,但一开洞门,忽见有楼梯可登。只有迂回曲折,才能到达楼顶,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由楞伽台向北沿台阶缓步而上,攀登金山顶峰的留云亭。留云亭是金山视觉最为开阔之处。据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景,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恭请圣上题词。当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忽然写不下去了。其中有一大臣见此情状,立即跪奏:“臣今见驾。”康熙听见“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字繁体正是由“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十分机灵。因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耸立在金山西北峰上的慈寿塔是不得不看的妙处。这秀丽挺拔的慈寿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沿着塔内木梯盘旋而上,面面有景,层层各异。登塔凭栏眺望,万里江山,金山名胜,尽收眼底。
    由慈寿塔往北不远,就到了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即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又名裴公洞。然而令我失望的是,裴头陀与神话《白蛇传》中的法海是毫不相干的。裴头陀刚到金山时,殿宇破落,满目荒凉,于是他带领众僧,披荆斩棘,修耷房舍,种植蔬菜。一日,刨地得金,经官府奏报朝廷,用黄金维修寺庙,名金山寺。洞中供有慈眉善目、端坐修行的法海塑像。
    在法海洞北,玉带桥畔有一个白龙洞,洞内有白娘子和小青的汉白玉雕像。传说水漫金山寺后,许仙由白龙洞赶到杭州与白娘子断桥相会。这就是老幼皆知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
    至此,我总算将几百里之外的杭州西湖断桥与法海的金山寺联系到了一起,由此也不得不佩服古代文人创造神话的本领。
何松涛,网名鸿鹄,安徽桐城人,中学退休教师,职称中学高级。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书号4部专著公费(给稿酬)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出版社出版发行;曾有120余篇(首)文章及诗歌在各地各级报刋杂志上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