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篇自传体小说:为了改变命运

 微言喜语 2022-03-14

作者/徐长才

续上:
    房前的视野还是开阔的,大门朝东,一眼望去,都是一望无垠的田野。晴天时,还能看到东方日出,阳光洒满稻床,家里很亮堂。草房的左右两边的视野同样开阔,也都是田野与村庄。房右边的村庄叫张家破屋,有三里路远;房左边的这个村庄叫胡庄,离我家很近,不足一里远。越过那个村庄,下面就是一条河,这河叫高赛河,现叫潘赛河。河里有很多鱼类和蛤蜊之类的水生动物,还有不少水生植物,特别是有鸡头包这种水生植物,弄家来是一种天然的蔬菜。河里水生植物有的甚至让我都叫不出名字来。河的北面筑了一道长堤,让河里蓄水,好应付干旱之年。逢到旱灾发生,人们可用水车把水逐级车上来,灌溉稻田,也可把水车上来,灌进水塘里,过后再用塘里水灌进稻田里。高赛河堤下便是菜子湖,湖水多了,就通过枞阳大闸,开闸放水进入长江再入海。
    我在春三月里,曾在高赛河靠近一个村庄叫胡庄的边沿一带水中摸过鱼。这些小鱼躲在一个个小水窝内,容易把它捉起来。我家房子未拆时,我也在这河里挖过一种水生植物叫鸡头苞的秆子,弄回家做菜吃。这种水生植物在水面上张开得很大,一棵生有七八根秆子,有的甚至有十五六根秆子,秆子的外皮带刺,浮在水面上的叶子有的很大,有的小一些,叶子上也长有刺。挖它时,要用脚探明它的根部,连根挖起,去其叶,然后把挖出来的鸡头苞秆子弄成两小捆,挑回家。在家里用剪子从其根部剪下秆子,撕掉它的外皮,秆子呈现白色或浅红曷色。把它切好,放在锅里炒时,放点油,放点盐,放点青椒,炒熟了就是一盘可口的菜。鸡头苞头上端尖尖的,用手小心翼翼地从其上端撕开,就是一团鸡头苞米,做零食,也好吃。现在在秋天,桐城市市区或镇上的农贸市场上,有乡下人带来撕好了的这种鸡头苞秆子来卖,还是抢手货呢。
    我家屋的左边因空旷无高物遮挡,到了农历二月,我的家乡常刮西风,我家人就担心刮大西风,掀掉了房子上的稻草。这大西风刮起时,当地人叫它为“灌龙”。我的家乡还有人说,它是一条断尾巴龙为它的母亲做清明而刮起来的。每逢西风刮来,我就在母亲的帮助下,端来木梯,爬上梯子,把一柄用来烧土粪包子的大钉钯,扎扎实实地挖进草房西边的一个角上,增加重量,防止风吹翻屋上的稻草。屋的后门正好面对着大横山,此山离我家很近,只有一里多路。冬季下雪以后,有一天,我在吃中饭时,端着碗在后门外还能看见一只豺狼从山腰往山顶上走。
     当时大横山的小头中间,有一口泉眼,泉水一天到晚涌流不止。在酷热夏天的中午,我拿着一个长圆形的大茶壶,用自己制作的竹片,猫着身子进去接泉水到茶壶里来,然后把装满泉水的壶提回来,用这种水作家人夏天的解热的饮料。十多年后,这口泉眼就不再有泉水可流了。
     但草屋的东北面视野比较差,是因为上面那口水塘的埂上的靠北的一棵棵树木挡住了人的视线。屋后有一条田间大路,西头通向大横山的小头,即北头,东头通向小横山,我后来上小学即初小时,就走这条路。上高小时,我先走西头的这条田间路,再沿着山的北头山脚下的这条不长的山路走,再翻过山岭,到一个叫高赛小学、现名叫山明小学的学校去上课。晴天很好办,我穿双旧布单鞋就能去上学。下雨天就差一点,我就赤着双脚去上学,走在田间小路上不感到有什么难处,走在山脚的小路上,石子多,把脚底板顶得很痛。下雪天就有些糟糕了,我必须在旧布鞋上缠上缠紧稻草,就这样步行着上下学。
     1954年,长江流域发了大水,高赛河埂破了,大水淹掉了很多良田。我家在父亲在世时,租种了潘家大屋一个叫潘文的地主家的田地,每年要交田租给他,逢年过节还要送点好吃的如鸡鱼肉之类的东西给他家。他是个读书人,兴许比别的地主好些。那个时候,田里的事主要是母亲管着,农忙时,父亲也不做木匠活,先把家里的水稻开镰收割,把稻谷晒干归仓。
     解放后,这些我家租种的田地,也就分给了我家。五四年发大水时,这些田里的稻子也都淹掉了而颗粒无收。我家人就吃当地政府发放的救济粮来度荒年。买救济粮的事,是由我担负的。那时,地方政府安排我家所在的那一带住户到一个叫白果的地方粮站去购买。我没有去过那里。有一天上午,我跟着当地一位叔叔去买救济粮的。人们都在排队开票买粮。我站在那个叔叔后面排队、等候开票买粮。到吃中饭的时候了,那位叔叔开好了票、买好了粮,就先回去了。那位叔叔开好票后,开票的人把头伸出窗外望了望,见我是个小男孩,在我后面也还有人在排队,他就把窗子门关上了,只顾自己吃中饭休息了。等到下午两点左右,这个人才重新打开窗门,开票售粮。我买好救济粮后,背着十五斤米,壮着胆子,淌过大沙河,走过大横山两边山脚的山路,翻过山岭,走过田间小路,回到家时,已是下午四点左右。我也饿了,也累了,吃完饭,洗好澡,我就美美地躺到床上睡觉了。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洪水退掉了,我家还在一块低一点的田里种了玉米,那时当地人叫玉米为六谷。到玉米结棒子时,我家还在田边搭了一个高台子,晚上我与母亲去看守,一防人家来偷,二防狗獾来吃。
     到了1955年,当地政府动员在高赛河一带有田地的人家,去挑方子土,加高增厚高赛河埂。我家也摊派到了挑埂的任务。一天,我与母亲一道去挑埂。我当时才有十二岁,挑着两筐土爬上去,倒下土后,接着挑着空筐子又走下去,如此反反复复。我挑了几担土后,觉得实在受不了了。一气之下,我丢下担子,就跑回家了。这个挑土的任务,都是我母亲一人完成的。我实在对不起母亲,但我也因此增强了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