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是相对于熵增而言的概念。 人们通常会有一个误解,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只会增加,其实不然,只有当系统呈现孤立状态时,系统才会因熵增而引发混乱和无序;当系统表现出更加开放的状态,意味着可以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换句话说:如果系统可以向外界释放过多的热量,则系统的熵不增反减,这个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熵减”流进了系统。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熵减”。如此一来,系统不会因为时间而发生明显的熵增,由于熵代表着系统的混乱程度,而熵减当然就意味着系统向着更加有序和稳定的状态发展。 从熵增原理可以看出来,一个孤立的系统总是倾向于朝着熵更大化的方向演进,系统会因此变得更加无序。但是,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时并不总是这样,系统的某些方面可能因为熵增,反而变得更加有序和稳定,这让人十分惊奇。 熵至有序 科学家把前述随着熵增,系统并没有出现混乱,反而使系统某些方面变得更加有序的现象,称之为“熵至有序”。 我们可以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熵至有序”这一现象:把几个成年人、几个孩子和几条狗放在同一个大房子里,看起来熵会变得很大,场面也应该比较混乱。但是,如果其中的成年人非常善于和孩子打交道,而孩子们又很快与狗狗玩在了一起,还会出现我们所谓的混乱和无序嘛? 这样的场景下,虽然总熵毫无疑义会增加,但由于体系熵的增加,会引发体系中一部分单元与另一部分单元发生不同的物理秩序整理或化学反应激发,从而引发一种被称为熵力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熵至有序”。 耗散结构 在任何一个孤立或封闭的系统中,比如一个公司、政府、组织、市场、社会,在时间的作用下,能量和信息等,总是会趋向于更加均匀、简单、消除差别的方向发展和演化。如此一来,活力、创造、创新、进化、适应,都会呈现一种类似于“退化”的现象。 从宇宙整体角度来看确实如此,我们似乎应该得出某种极其悲观的结论。但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综合感受却常常并非如此,我们总是能够观察到与这样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系统常常不可能绝对孤立,也不可能绝对平衡。它们总是被迫或自发地与系统外进行各种交互,进行类似于物质或能量的交换,也会相互赋能,相互促进或激发,发生一些所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看起来系统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加有序,仿佛有种魔力把系统从混乱中拯救出来,这是一种被我们称为“进化”的力量。 生命的产生和演化,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是进化最为典型的代表。而系统如此开放、交换、释放、进化的特性,被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称之为系统的“耗散结构”,这是一个系统或组织保持活力的核心。 “耗散结构”如何形成 反复观察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人们发现了所谓耗散结构的某些特点和条件。 系统的非稳定、非平衡是拥有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和根据。在生命或类生命系统中,平衡是罕见和特殊的状态,是瞬间即逝的状态。如果一个生命、系统或组织声称自己达到了全面的平衡和持久的稳定,那无疑于向外宣布了自己的死讯,如果是一个人这样声称,那正应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所说:“有人30岁就死了,只不过80岁才埋”。 第二个条件:系统需要保持持续的开放性,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知识、技术、人才等等,才有可能产生所谓“耗散结构”并维持它。 第三个条件:系统内部也好,系统之间也罢,交互作用应该是非线性的,没有绝对的合理和对称存在。 最后,正常涨落才是有序的一个明显标志。没有涨落就如同心电图画出了直线,当然就是宣布死亡的最好例证了,换句话说:涨落是有序结构和耗散结构产生的触发器。在股票市场中,没有涨落的股票难道不是垃圾股吗?有人会认为它是活跃和有价值的吗? 任正非主持下的“华为”精明之处在于,很好地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追本溯源地追寻到事物的真正起源。 万物皆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生成,在相互作用和演化过程中,利用热力学概念,以熵增、减形象地串连起无序和有序的关系,多么伟大的想象力。 将想象力具化为社会现实,其价值远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它破解了不断复杂化的世界必然会走向衰败的魔咒,为整个社会和人类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打通了自然、社会之间的隔阂,从低级简单的物理秩序,演化发展成为高级复杂的社会和经济,为所有人包括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