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医生,如何逻辑清晰地表达

 白立平 2022-03-15

去医院看门诊时,您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坐下来,还没说上几句就被医生打断了,感觉重要的病情还没说呢;

看专家前都想好怎么讲了,真正到了诊室,还是表达不清楚。

面对医生陈述病情,我们总想把所有和疾病有关的问题一股脑地倒给医生,却忽视了最重要的——“表达的逻辑”。

先看一个例子:

医生:老先生怎么不好啊?

患者老伴:

1.唉,别提了,半个月前,老头在家一下子晕倒了,给我吓坏了,赶紧打“120”,“120”半天不来,这给我急的,赶紧把孩子叫过来,结果车还限号,好不容易借了别人的车才去了医院

2.到医院照了CT,输了几天液,就没再犯头晕

3.现在走路跟踩棉花似的

4.左腿发麻,走路没劲,有两天了

5.对了,老头有颈椎病,血压高十几年了。

如果换一种说法,您再看:

3.老头左腿发麻,走路没劲,有两天了

4.现在走路跟踩棉花似的

1.半个月前,在家晕倒过一次

2.到医院照了CT,输了几天液,就没再犯头晕

5.老头有颈椎病,血压高十几年了。

两种表达内容相同,但明显感觉下面的陈述更清晰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就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表达逻辑。

具体表现在:

1
问题先行

我们看门诊,就是要医生解决具体的疾病问题。

在交流中,医生固然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但现实情况是,医生要在半天时间看几十位病人,“排队3小时,看病几分钟”只能成为了无奈的事实。

这就要求医生要在有限的几分钟时间里,快速从病人的陈述中抓取关键信息,着手于最重要的疾病诊疗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我们要把最希望医生解决的问题,放在最前面说。

上例病人的主要问题是左腿发麻,走路没劲两天,我们要把这个重要信息第一时间抛给医生。

2
不提供无关信息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是沟通的主导者。他们受过专门训练,都有一整套的流程和问诊技巧,他们会提出问题,引导病人回答。

虽然这是医生擅长的工作,但是,患者陈述过多与疾病无关的信息势必要增加他们提取关键信息的压力。

如果我们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重点内容,就可以让医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在解决疾病问题上,让几分钟的时间产生最大化的价值

像上一例中,病人晕倒如何叫“120”,如何打电话叫孩子,怎么去的医院,车限不限号,都和这次看病没有关系,一定要去掉。

3
逻辑排列

同样的内容,排列顺序不一样,会产生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我们先看一个段子:

1.减肥第3个月,有一天早上

2.我醒了过来

3.我起床,换了身衣服

4.站在镜子前,看着90斤的我,穿着S码的衣服,感觉快爱上自己了!

如果打乱顺序,大家再看看是什么效果:

1.减肥第3个月,有一天早上

3.我起床,换了身衣服

4.站在镜子前,看着90斤的我,穿着S码的衣服,感觉快爱上自己了!

2.我醒了过来。

意思的表达已经完全颠覆。

在现实中,内容的逻辑排列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如何排序对于我们观点的表达足够重要。

逻辑排列有3种方法:

1.按照重要性排列

2.按照因果/时间顺序排列

3.按照结构排列。

面对医生陈述病情,我们用好前两种方法就足够。

按照重要性排列  把最重要的信息,最迫切让医生解决的问题放在最前面,医生会很容易地抓到重点。

按照因果/时间顺序排列 当医生需要了解病情经过时,逻辑顺序要按照时间发展,前因后果的顺序去表达。医生会很快获得疾病的发展脉络。

问题先行、不提供无关信息、逻辑排列,做到这三点,一定能保证我们在面对医生时,逻辑清晰地表达。

而且,做到这三点,毫无疑问,他一定是个聪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