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字的读音演变

 liupingyao 2022-03-15

     (一)

“费”字有个特殊的读音,读作。这个读音,除了费县人以及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学者,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和它有直接联系的,是那个非常生僻的“鄪”字。今天的费县,就是由鄪邑、鄪国延续来的。费县的文史专家们认为,费县的“费”字应该读作,后人误读成了i。他们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费故城”遗址附近的几个村庄如西鄪城、南鄪城、北鄪城,几千年来一直保留着这个古音,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把“鄪”改为“毕”。

    其实,i是“费”字经久通用的古音。“费”字是个古字,从贝,弗声,读音fèi,本义是用财过多,作“靡费”讲。《论语》有“君子惠而不费”,何晏注曰:“无费,利民在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费,用也。”徐灏注曰“财散出沸然。

《史记·秦本纪》记载:“女华生大费”这个大费,是少皞的玄孙,又名伯益。大费生有个儿子,一个叫大廉,就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就是费氏。此处的“大费”、“费”,皆读作i。少皞,也作少昊,是上古时期东夷部落的首领。费地向为东夷所据,是少皞属地。由此可以断定,上古时期的费地之“费”字读音是i

有人试图以《尚书》中的《费誓》为例来证明“费”字早就读。其实,《费誓》原本作《粊誓》,唐代天宝年间集贤学士卫包受命将《尚书》由隶古定为楷书凭自己的错误理解,误将《粊誓》改成了《费誓》。

   
  (二)

“费”字读作,始于公元前659年。那是鲁僖公元年,费地成为季友的封邑(《左传》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作为费地第一个统治者的季友,给“费”字加了一个“”,变成了“鄪”,表示费地成为一个“邑”(“”的本义就是邑)。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鲁国还有另一个费(读音i)邑,旧址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的费亭。《左传》注曰:“费,鲁大夫费庈父之食邑,读如字,与季友费邑读曰秘者有别。”季友为了使自己的私邑与费亭区别开来,就把“费”字改成了“鄪”字,连读音也由i改成了。 

季友把“费”字的读音由i改成了,并非随意乱改,而是大有学问

《世本·氏姓篇》说:“费氏作弗。”“弗”字是甲骨文字形,中间的两竖像是两根不平直之物,“弓”字则像是一根绳索,将不平直之物束缚,使之平直。所以“弗”的本义矫枉《说文解字说:“弗,矫也。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弗”的古音是,所以季友就把“费”字的读音改成了,确实很有讲究。

“费”读作,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专用音。所谓特定时期,是指季友统治费地之后的一个阶段;所谓特定地域,是指季氏封邑费县。

(三)

费孝通先生在《费氏寻根絮语》中说,“鄪”字改回“费”字,是在公元前427年。那是鲁元公二年,鲁国王室日渐衰微,季氏的势力强大了,独立称费国,就不再用“鄪”了。

是季氏封邑的专用音。什么时候这个地名改称为i,至今还是个疑问。有的学者认为,费县改为fèi,时间应在唐朝天宝年间。这一观点大概是受了天宝年间卫包将《粊誓》改成《费誓》的影响,只是一种猜测,缺乏有力的证据宋元之际的学者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说,当时人已把费县读为i,可见至迟在宋末元初音已经停用。

讨论“费”字的读音演变,或许应该从音韵学上寻找答案。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古无轻唇音”。他说的轻唇音,即现代汉语所说的唇齿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钱大昕认为,在秦汉时期声母系统中没有轻唇音,唐末出现的轻唇音在上古均属于重唇音。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甫”字,现在读作轻唇音fǔ,在当时却读作重唇音pǔ。费县的“费”字,中古时属“帮”母,明显是重唇音,在“古无轻唇音”的原则下,“费”读作i。唐末之后,“费”才由重唇音“帮”母发展成轻唇音“非”母,读作i

由此推断,费县的“费”字,古音为fèi,公元前659年改读为bì,转音读为i,直到唐朝末年开始读为fèi。这与胡三省的说法相吻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