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祭一一一种传统丧葬礼仪文化的由来与演变

 伟天英 2022-03-15

生老病死是人类自然的进程和规律,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有开始就有终结,有生死就有生死文化,丧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文明程度、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路祭是传统丧葬礼仪文化中祭奠亡者的一种礼仪。

文章图片1

路祭亦称“道祭”、“路奠”、“半路祭”、“拦路祭”。出殡日,亲友在灵柩赴陵途中设供品香烛纸铂祭奠亡灵,灵柩行至所设香案前止,孝子女孝媳依次跪于棺前后,众亲友步至棺前拜祭,孝子磕首致谢。路祭礼仪行之己久,数量多为三至六祭,路祭是一种荣誉,年龄越大,威望越高,晚辈人越多,祭的台数也越多,主家越光彩。路祭毕,抬棺继续赴陵。

路祭在周公礼制中无准确记裁,但它流行在唐、宋、明,盛于清朝,现在民间逝者己普遍使用。丧事古记巜仪礼》和巜礼记》中没有路祭的提法,但有路奠的情节。《朱子家礼》明确提出了路奠,所以一般认为,路奠属于古法礼仪,并非民间形成的丧事习俗。

文章图片2

《仪礼.既夕礼》关于出殡送葬记有:至于邦门,公使宰夫赠玄纁束,主人去杖,不哭。由左听命,宾由右至命。主人哭,拜稽颡,宾升。至币于盖,降。主人拜送。复位,杖,乃行。其大意是,送葬行至城门,国君派遣宰夫赠送黑色和浅黄色束帛,丧主放下丧杖,不再哭,于柩车前辂的左侧听命,宰夫则在柩车前辂的右侧传达君命。丧主哭踊,叩拜宰夫。宰夫蹬灵车至帛于棺盖之柳中,然后下车,丧主拜送。返回原位,拿起丧杖,旋即柩车继续前行。

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述:唐明皇朝,海内殷赡,送丧者或当街设祭,张施帷幕,假花,假果,粉人,粉怅之属。由此可见,至迟在唐代,路祭礼仪己很流行,唐代以后,此礼俗一直沿袭下来,至明清尤盛。南宋朱喜在修定礼仪吋,将路奠直接纳入丧事仪程,《朱子家礼》有:“亲宾设幄於郭外道旁,驻柩而奠。”

文章图片3

到元明时期,丧礼的贫富差别,等及区分的色彩越来越鲜明,厚葬之风也随之盛行。统治者出于人伦教化和稳固政权的孝虑,对庶民百姓的礼仪制度,服丧制度,居丧仪制,安葬等都有严密详尽的法令限制,但做为丧葬礼仪的路祭仍然兴盛不衰。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礼仪比较筒陋,当局在学习汉家族传统丧礼,清宫丧制也初步形成,而清代作为民间丧礼的路祭,与明代一脉相承,没有大的变化。

文章图片4

《红楼梦》第十四回,描写贾府秦可卿出殡: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笫一祭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刚至城门,又有贾赦,贾正,贾珍等诸同僚属各家祭棚接祭。

第111回写贾母出殡:到了辰初发引,贾政居长,衰麻哭泣,极尽孝子之礼,灵柩出了门,便有各家的路祭,一路上的风光,不必自述。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新礼制》,国民政府颁布了《丧礼草案》,对民国新式丧礼以各项礼仪做了明确规定,使新式丧礼的仪式逐步成熟并定型化。

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笫七八回,“一路走过,看见几处设路祭的。”

文章图片5

鲁迅《南腔北调集.题记》裁:“我在报章上,又看见北平当局的禁止路祭和捕拿送葬者的新闻”。

路祭不仅在中国葬礼上流行,实际上,在南宋以后,《朱子礼仪》己传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现在韩国的家祭,基本上仍按朱子的祭奠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的丧葬礼仪也出现了曲曲折折的变化,路祭也不例外。

1949一1957年间,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礼仪习俗,由于建国后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丧俗中封建迷信的成份减去了很多,但路祭仍在各地丧礼中存在。

1958一1963年间,农村经历了“大伙食堂”及三年的自然灾害,人们吃喝都成了问题,丧葬活动基本停止,人死后,家人哭几声,抬地里薄葬埋了,谈不上什么丧葬礼仪和设路祭了。

文章图片6

1964一1966年间,中央调整了农村政策,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得到改善,各行各业得到了发展,这时候农村丧事也逐渐开始办了起来,路祭得到了恢复,响器班,社火开始出现。

1967一1976年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以“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风暴涤荡了所有的城市乡村,一切礼仪民俗都被称为“封、资、修”。丧葬礼仪随之被废除。路祭,响器班,社火等也随之销声匿迹。葬礼变的十分简单。

1977一2000年间,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政治文化环境的宽松,使丧葬礼仪文化日益活跃起来。沉寂多年的丧礼古制得以恢复,农村白事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有借此摆阔之人,有借机敛财之人,当然多数人还是随波逐流吧了。路祭不仅在殡葬日有,逝后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都有把亡灵请回家祭奠,后再设路祭送回坟墓的也很普遍。

文章图片7

2000年至今,国务院出台了《殡葬管理条理》,各市县均建立了殡义馆,各乡村都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了各项村规民约,严管红白事大操大办之势,倡导白事厚养薄葬节约之风。而叩首,鞠躬,路祭,仍然是尊重逝者,对逝者表达敬意的不可缺少的方式。

旧制礼仪的路祭与现代路祭礼仪略有不同。俗语说的好,一里不同风,三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各地有各地的发展融合和习俗,但大同小异,各具特色。

一:古代路祭的实施者多为吊丧宾客,拦灵停柩祭奠。现代路祭的实施者为村中懂路祭的先生及从外村请来的路祭先生或女士,陪祭客多为娘家人、女婿、至女婿、孙女婿等。贵宾拦灵停柩祭奠在路祭前。

二:路祭设在城效道旁一直没变。

三:古礼路祭设幄、祭棚,祭客备供品、香烛、纸铂。现代路祭只设供桌的多,设棚的也有。供品、香烛、纸铂大都有丧主准备。

四:路祭应当停柩,一祭换一地方,孝子答礼没变。

文章图片8

五:路祭一般三至六祭。但古礼是越多越荣光。古代大户、贵族家,路有七至十个路奠棚的也常有。现代路祭设四至六祭的居多,六祭尤其普遍。在有些地方,早亡、非正常死亡者,有些赞不入祖莹,由于父母甚至祖父母还健在,祭不拜满,要少拜一至两祭,名曰给父母留寿。在乡村,八、九十岁的父母一方先逝,大都是一视同仁,拜六祭,但有些家族,也有少拜一祭的,只拜五祭。高龄夫妻一方先逝,并没有留寿一说,减祭也没有什幺礼制上的规定和礼法上的理论支持。父母,生前应该得到儿女的孝敬和爱戴,逝后也应常怀有追忆、思念之情。夫妻双方平等,逝后驾鹤西游,返回西天,福禄寿圆满,都应该受到祭礼上的尊重。至于一方先逝,少拜一祭,另一方逝后拜满六祭,双双百年后,你是不是总觉着对先逝者少做点什么。这种祭法有待商榷,但这只是个别现像。

文章图片9

总之,路祭属古葬礼制,在中原地区及全国各地乡村普遍存在,它和灵堂前三鞠躬一样,是敬送逝者最后一程的重要礼仪。

(作者2022.3.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