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MCHK:难度、技巧与常见问题。

 宏先生plus 2022-03-15

Intro

相信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最开始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会在网络上大量搜索任何有关这个考试的信息,看能不能有人给出可行的操作方式,但很遗憾,信息巨少。哪怕英文搜索,有用的信息也非常少。更别说简体中文网络,简直是灾难,没信息就算了,错误的信息,大量诱导的广告非常多。跟 USMLE 的成体系的考试相比,简直一开始就容易把人劝退。

我在写本文的时候,也想尽量做到客观,但是缺乏必要的数据,我曾邮件和电话与医委会的执照组沟通过,希望他们能分享一些过往的考试数据,但是得到的不够多,所以很多时候还是经验之谈,不够 evidence-based。故本文也仅供参考,如果有更好的数据或者我有说的不够准确的地方,欢迎交流。

考虑到不同的读者处在不同阶段(还没报名的/准备考 P 1 的 /  备考 P3的),需求不同,同时避免不要让这篇文章太长,我把他拆成几篇分开发。

  • 第一篇:也就是本文,主要是介绍考试的情况、难度、所需条件,常见问题,给一个大概的了解以及帮助思考要不要去考;

  • 第二篇:一篇介绍 Part 1 的备考策略;

  • 第三篇:因为整个考试重头戏是在 Part 3 ,在讲 Part 3 备考策略之前,我会先用两篇完整回顾下我的整个考试过程,包括考了什么,怎么考的。其中内科是最重要的作为一部分来讲;

  • 第四篇:Part 3 外科儿科和妇产科的考试全过程回顾;

  • 第五篇:有一个全局的感性认识之后,我再用一篇来写 Part 3 的备考策略,所需时长,推荐的教材、题库、网站、工具,并统一分享我这里有的资料给大家。

(截止至发本文的时间 2022年02月24日,其实上述前 4 篇初稿都写完了,发在微博上 @X_中原一點紅 上,但是还需要做简单修改,以及我最近没空,没法搬过来,所以如果有公众号编辑经验的小伙伴可以后台联系我,帮我搬过来)


本文会讨论的问题:

一、这考试到底咋考,整条路咋走?

二、这考试到底有多难?

三、我要多厉害才可以考上?

四、其他问题和 tips

本文不讨论的问题:

关于去香港当医生“好不好”的问题,关于香港“好不好”的问题,关于香港人“好不好”的问题。

一切关于政治的或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


一、这考试到底咋考,整条路咋走?

在香港从零成为一个医生的路径:

  1. 医学生阶段:至少 5 年的医学教育,不管是在香港大学 HKU, 还是香港中文大学 CUHK,或者国际医学院,中国大陆大部分医学教育是认可的,记住这里指的是“医学教育”,多数中国大陆的医学院指的是本科学位, Bachelor of Medicine,硕士博士大部分都不算,仅有少数 MD 学位比如协和医学院的是算的。另外,这个五年本科教育必须包含一年的实习经历。

  2. 执照考试或毕业前考试:香港的医学生考他们的毕业考,非港医学生考 LMCHK,这个考试是整条路中最难的一步,考试总共分为 3 个部分:

    --Part 1 : 临床知识笔试,分 2 次考,一次 120 道题,总体正确率 60% 并且 两张卷子合格率均为 50% 以上,即算合格 Pass;

    --Part 2: 医学英语考试,一张卷子,难度较低,不需花时间准备,一般和上述 Part 1 一起考,这两部分考过了才能考 Part 3;

    --Part 3: 临床技能考试,内外妇儿共 4 天,这一步是整个考试里面最难的,我考前查了大量的资料,但是依旧对这个考试具体是咋考的没什么概念,这种“半表演型”的考试,有个提前的观感太重要了。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概念,我把我这次考试的经历完整详细地回忆下来,通过这个可以完整了解到,考试内容、难度、形式、大家可以进入我的微博 @X_中原一點紅 查到上面两篇文章。


  3. 考完了,就进入一年实习期,在医院管理局下面的公立医院转科,选4 个科室,每个科室转 3 个月,双向选择,保证能有实习岗位,但不一定会是你特别想去的医院和科室。这一年结束后即可以完全注册,之后就可以合法在港行医,可以进入公立医院住院医培训,也可以直接去私营诊所(理论上)。



二、这考试到底有多难?

难度问题是一个“小马过河”式的、很复杂的问题。有人会告诉你超级难,准备时间巨长考了好几次,会告诉你通过率史上最低,但也有不少考了 2-3 次,甚至考了一次就过的。

假设你是个一般人,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如何呢,先看 Part 1 和 Part 2,从医委会官网我找了以下的数据。

注:下面数据分析比较无聊,如果不想看复杂的数据结果,只想看“有用”的部分,可以直接看加粗下划线部分。

图片

注:

1. f=该年第一次考试,s=该年第二次考试。

2. 2020 年两次考试均取消,2021s 仍无数据,我根据官方结果估算下,估计也有 30-40%。

要阐述清楚难度这个问题,可以把难度拆成 2 个维度来讨论:

  1.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通过率可以反映总体的难度

  2.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对哪类人群更难或者更容易?

第一个问题,对于“一般人群”来说,考试的通过率如何?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

  1. Part 1 历年平均通过率只有 30% 不到

  2. 但是这个通过率历年有在增加,虽然增加的幅度不大

  3. Part 2 通过率很高,比较简单,而且是跟 Part 1 一起考的,基本可以忽略。

  4. 请注意,Part 3 的数据看起来也很高,但是它对于还没考 Part 1&2 的人没任何意义!因为这是一个条件概率,前提是你先 Pass 了 Part 1 和 2,这个数据对你才有意义。

但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这个数据并没区分首次考和重考的考生,也就是说,比如 2019f Part 1 失败的那 63%(1-37%) 的考生(92 位) ,其中大部分会继续参加 2019s 的 Part 1 考试,甚至很多还不过,继续参加 2021f 的考试——这与身边观感也符合,很多 Part 1 考了几次的人。说这个是为了表明,这个数据指的不是你第一次考试的通过率,第一次考通过率会更低点注:我个人在写的过程中,很关注”重考“这个变量,是因为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都不是土豪,那种可以 all in ,考几年就为了这个试的土豪。我们可能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或者有其他的更好选择,或者耐心会被重考消耗完了。

  2. 疫情后的数据解读需要慎重,因为这部分人比前面的人,多复习了 1.5 年,并且由于出入境管控,专门飞过去考个试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考生都不是首次考生,所以疫情后的通过率会偏高

  3. 虽然每次考试的考生并非同一拨人,有重叠,也有不同,不能直接相乘。如果默认所有考生之间一般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仅做一个【粗略】的估计,那么将 3 次考试的通过率相乘,这个考试的总体通过率大约为 6-10%,也就是说 100 个人去参加考试,大约最终只有不到 10 个人最终成功。

不得不说,10% 的通过率是相当低的。但这还没完,我们上述是把所有考生混在一个池子去计算(即最开始的假设:假设所有考生一般水平都是一样的),而考生群里本身多样性很强,既有毕业于英美加德,也有毕业于中国内陆,以及其他国家,这三个群体之间差异性是很大的。阅读本文的估计大部分是毕业于中国大陆医学生,我把考生根据毕业地区不同,分成上述三类,可以更好地找到更接近我们自己的数据。

通过检索,从香港立法会、香港医务委员会、香港议员的网上披露数据,可以对 2012-2019 年间,共 14 次考试,按照 “英美加德澳”,“内陆”,“其他”将考生分成三类,看看他们的各类数据如何:

图片

表注:

  • 人数实际上是“人次”,因为有重考生。

  • 三类考生不一定是“籍贯来自”,仅代表“毕业生”,比如“内陆”中大部分是香港人在内陆学医回去考的。

  • 同样,“总通过率”仅作为估算用,理论上不能直接按照 P1 和 P3 两个通过率直接相乘(因为他们不一定是同批考生),但是如果【在同组内继续假定他们的水平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那么为了粗略评估总体通过率,可以暂时相乘已做参考数值。

  • “重考生比例”也是一个预估值,代表在一次 Part 3 考试中,在同组别内有多少考生是重考生。

  • 因为 Part 2 确实非常简单,本文是默认 Part 2 100% pass 的前提来分析的,如果能被 Part 2 影响的考生(也就是 fail Part 2的,那么可能本文的许多建议和策略并不太适合你)


记住我们假定的前提是【同组内考生的水平和能力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那么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

  1. 毫无意外,这个考试中,内陆考生是绝大多数的,占到 60% (Part 1),到了 Part 3, 这个比例降低了,变成了 50%,但还是占了考生的一半;

  2. 从 Part 1/ Part 3 的考生人数来看,决定并去考了 Part 1 的考生中,最终只有 40% 的考生最终去考(而不是考过)了 Part 3,也即,在 Part 1 这一步就已经挡住了 60% 的内陆考生;

  3. 考生细分后,”内陆“考生通过率进一步下降到 16%(Part 1),是英美加德澳考生的 1/3,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平均能力可能确实有差距,但是我个人不太相信真的差到 1/3 这种程度;Part3 内陆考生通过率为 30%,和英美加德澳的差距缩小了(3/5)。这是一个间接的说明证据,对于这部分,我会在 Part 1 的攻略中继续说;

  4. 从三个数据来看,16%(Part 1),30%(Part 3),综合 5%,通过率是非常低的,并且再次强调,这个数据是包含了重考生的,首次通过率,理论上比这个更低;

  5. 重考率非常高。这个是所有考生的观感,但没官方数据。从这 14 次考试的数据中,我做了粗略的推算:仅针对 P3,你每次去考的时候,遇到的内陆考生中,有 60% 的人都不是第一次考!即便是英美加德澳也是 40%。当然,由于MCHK 的重考和考位抽签机制*,实际数据可能会低一点。

    *注:重考机制:如果内外妇儿只 fail 一门,那么只需要重考一门;考位抽签机制:对于只需要重考一门的考生,会优先分配考位;这两个机制导致了重考生比例增加,也是合理的。

  6. 虽然我们细分到”内陆“考生,中国医学教育五花八门,考生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中国和英美加德澳考生的差别更大,比如:

  • 如上面所说,这部分”内陆“考生中,有相当大部分是香港人来内陆学医,他们有相对更好的资源(香港医学生朋友),粤语水平,文化背景,甚至考官偏好等;

  • 即便是内陆学生中,协和八年制的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和其他普通地方医学院毕业生平均水平(此处无冒犯之意)可能差异也很大,所以不同背景的学生看此数据,需要自己做调整,至于更加个性化的原因,将在下面细说。

(呼~写完上述这些,感觉回到了写学术论文的时候 =。=#)

总体来说, LMCHK 的考试通过率,特别是首次考试通过率,是非常低的,这是客观数据。

但是!这是一个 General 的数值,把每个考生的个体差异抹平之后的随机结果(我们一直在强调假定个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个体之间差异是极大的!哪怕内陆考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极大的!并且传闻,内陆考生的这个数值确实可能会被部分特殊群体严重拉低。有部分考的很差的,当然也有部分考的很好的,甚至有不少一次性全通过的(幸运,我就是其中例子之一)!千万别被这个简单的把个体抹平的随机化数字吓到,他只是一个参考而已。


三、我要多厉害才可以考上?

如果说,考生之间的实际通过率,是围绕均值上下波动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针对个体而言,什么条件,或说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和 核心技能,是 稳妥 Pass 的必备因素呢?

因为 P1 比较 straight forward,整个考试的关键是 P3,所以我们以 P3 中典型的 station 为例(以下大部分也都是针对 P3),一般来说,(结合不同学科和看过的不同打分表),他大致会平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打分:

  • 专业性(Professionalism),包括对病人的态度、礼貌等;

  • 临床查体技能;

  • 体征发现与解读;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讨论下一步处理:causes, investigation, management, counseling etc.;

从上述例子来看,你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那方面是自己最薄弱的,我个人认为必备的、缺一不可的核心因素有四个:

  1. 医学知识储备与运用(贯穿全部,特别是 e);

  2. 临床技能和经验(abcd);

  3. 语言,主要是医学英语(ae);

  4. 科学的备考策略(abcde);

1. 医学知识储备与运用:

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复习“=”增强医学知识的储备与运用能力“,所以这是不必废话的一项。其实就是既往的知识储备+备考阶段的复习。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的知识储备中,如果你考过 USMLE ,那Part 1 将会非常简单,无论是考过 Step 1 或者 CK ,这是许多人的经历证明的,但是对于 Part 3,坦白讲,没啥用。

关于备考阶段的复习,后续将会拆成 P1 和 P3 两个部分更详细地说,大家都读了这么多年书,大部分都不用细说,也就说说推荐的资料(书、题库、教程、网站、视频、工具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 k 书, 不做其他的,真的是事倍功半。

2. 临床技能和经验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这是整个过程最难的部分。因为大部分是真实的病人,真实的体征(建议回头去看看那篇内科考试部分的回忆)。

中国国情,多数考生要么毕业后一直在做科研,要么专科专得非常细,别说大内大外分开,即便在大内大外之内的亚专科的一些临床体征,去查也很困难。临床技能和经验足够好的人优势会特别明显,毕竟知识可以通过看书来补,临床经验很难补。

我个人建议是:平时在看临床的体征的时候,记得要强迫自己围绕体征搞清楚:

  • 该体征的原理是什么,阳性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你不知道 cogwheel rigidity其实是 有 tremor 才会有的,就会被当做你在 made up signs)?

  • 该体征到底怎么做?解剖标志,关键步骤,有没有 Hong Kong style (比如 apparent leg Length 怎么测?不是从 umbilicus 而是 xiphoid process)

  • 该体征的分级、分类(如 cardiac murmur grading, radiation, enhancing、肌力MRC分级等)

  • 什么是”阳性表现“ (比如 Romberg test 什么叫 positive?站不稳就叫 positive么?不是的,具体参考这个:https:///cerebellar-examination-osce-guide/ )?

  • 阳性的鉴别诊断,阴性的鉴别诊断?

通过上述这样复习,可以一部分弥补临床的缺陷。实际上,上过临床的,上述这些都是简单正常的思维过程,但没上过就很惨了。比如这次外科考的 trendelenburg test 很多人没查出阳性或者没解读阳性或者没做好 ddx……

外科的体征很多还比较 straight forward,内科很多就非常 subtle 非常烦人。对于跟我一样的临床小白,可以参考下我的做法,考前去医院几个科室看了一圈,心内科我朋友先帮我筛选好 10 个病人,都是各种瓣膜病,down syndrome, 感染性心内膜炎,机械瓣膜之类的,他不告诉我具体病人情况,我去查体之后跟他对答案,对完答案再去查一遍。这个过程我分不同时间(换了一波病人)做了 2 次。然后从未摸过肝大脾大的我,也去感染科消化科血液科,终于摸了 2 个肝大脾大的病人。也去肾内科摸了肾移植术后的病人和看了下透析的病人。

但,果然临床经验还是得靠日积月累,临时抱佛脚没啥用,聊胜于无吧,哎。

还记得之前在听一个前辈分享经验,他说,内科 long case 的讨论部分,考官就是想通过这个来筛选掉那些没上过临床,只是看看书就来考试的那些人。

我当时内心:卧槽,这™说的不就是我么???

结果我还是过了,所以各位不用太大压力😁

3. 语言

官网:可用两文(中文、英文)三语(普通话、广东话、英语)进行考试。

我:请不要被这句话误导了!!!!!!!!!!!

我建议你可以忽略这句话,直接默认考试就是全英语的。

至少在备考期间,你可以这么操作。至于实际考试怎么胜算大就怎么来,比如:我自己英文粤语都没问题,完全按照英文考试去备考,但我也是选了普通话(最熟悉),并且 long case 甚至还请了翻译(没用上),实际考试我 99%都是英文回答的,只有 long case 和考官讨论中偶尔用了中文。

为什么我要这么建议?

  • 你备考期间的资料本来就大部分英语的,别想着去找中文资料备考,那是不科学不现实以及不高效的;

  • 整个考试过程中,默认全英文,你本来就需要读懂,中文翻译不仅糟糕还有可能会有歧义和错误的地方;

  • 至少考官跟你说的,首先默认是英文,你得先听懂吧?

  • 理论上你可以用中文说,但是考官不一定听得懂(特别是专业术语),这样就会在沟通上浪费少的可怜的时间;

  • 未来的所有学习、培训资料、同事专业交流、正式场合(面试,presentation)也都是英文的,是逃不掉的。

  • 英语分专业英语和日常口语,我强烈建议,至少要把所有专业英语学了(药名、疾病名、体征、手术名等等),日常口语用中文我觉得没问题(据我观察,香港人日常英语也不见得有多好,哪怕是医生群体)。

最后提一点,很多人低估了英语的重要性,却高估了粤语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三个字总结:不重要。

日常遇到的 90% 的香港人听得懂普通话,70%以上的人能说普通话(他们愿不愿意是另一回事),剩下 25%的人也能说蹩脚的普通话。

但提醒下,这里说的是考试不重要,但是过来当医生的话粤语还是太重要了,不会不是活不下去,只不过前段时间会活的很惨而已。

3.备考策略。

It is a game !  Just play the game !!!!

有时候你知识和技能和语言都没问题,但是你硬是不懂他们想要的 response,你还是会死掉。而你利用了某些游戏规则,会让整个事情事半功倍,比如说(以下 tips 并不 exhaustive, 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1. 考试地点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医院考试,因为考试内容,风格,考点都不同,备考策略完全不同,而在哪个考点考,是有办法预测的!这些将会还在后续的 P3 备考策略中细说。

  2. 官网其实提供了很多信息,关于整个考试怎么考的,样题,大概样子,至少应该把官网所有的链接和页面一个一个点进去认认真真全看一遍,网址:https://leip./EN/index.html

  3. 他们不需要你是一个 excellent doctor,他们想要的是一个 safe doctor  (aka, you won’t make the news )。整个 P3 全程中,请紧紧记住这点!因为他严重影响到你整个临床决策的优先级别与权衡(从而影响你的 pass or fail)。

    举例:

    -- 如果你忘记给一个要拔牙的机械瓣膜的病人开抗生素,你不会 fail 只会扣分,但是如果你把一个胎盘早剥的孕妇放回家不收入院,那无论其他答得多好都 fail 了。

    -- 一个服用 warfarin 的病人有过因出血而切除肾脏的病史,问你 INR 怎么控制,如果不确定,那么最好是往正常范围的低值答,这样才 safe

    妇产科一个4 度胎盘前置 26 周孕妇,问你该咋办,当时涌进我的脑子的信息很多:a. 现在还早,胎盘会回缩,不用太担心;b. 要等到 32 周以后才确诊,有可能那时候回缩了;c. 但是 4 度要回缩有点困难;d.现在有无任何痛和流血的症状,如果没,那就不需要住院;e. 但是不需要住院的话要求:1)避免性交;2)密切关注是否阴道流血;3)确保有症状从家里到医院可以非常快速;f. 分娩的话,一般要 C-section,如果回缩得比较好,超过 2cm,有可能可以阴道生产。etc.

    -- OK 现在如何在几秒钟之类组织上述涌进大脑的信息,并把它有重点有逻辑地跟病人说,此刻考官就坐在旁边看你表演给你打分,那肯定是先把危险地说了,而且要重点强调 d,e, 然后再说 abc,主要是要表演给考官看 我是一个 se doctor。当时我为了节省时间都不说 f,等病人问了再说,她果然问了。

  4. 要知道一些香港的 local guidelines,是的香港真的有 local guidelines。这部分对外地考生特别是和香港没任何 connection 的考生真的太难了,只能尽量了。我的经验是,搜索的时候,尽量在框中加 HK 或者 Hong Kong,比如妇产科的宫颈癌指南,里面有详细提到整个筛查过程如何,如果用美国或欧洲指南可能回答就错了,这个 guideline 我放在网盘分享给大家,见网盘分享的【文件 1 _ HK ObGyn guidelines】(我同时帮大家把其他 5 个我能找到的妇产科 HK 指南都附上了)。另外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也是有个 local programme 但是我没找到,幸好没考,如果有人找到的在评论区举个手分享给大家。

    *注网盘文件将会在最终完成整个系列之后一次性放出所有文件,稍安勿躁)

  5. 清楚地知道”采分点“:根据预期的采分点来安排你的 performance,举例,在香港医学生他们自己 long case 的考试中,他们的打分点如下:

    The marking scheme for long case includes 5 items:

    Each item has a maximum score of 4, so 20 in total, 10 marks to pass

    ①HPI,PMH

    ②Social/Family/drug Hx

    ③PE

    ④Problem list

    ⑤Discussion.

    所以你就知道问诊内容很重要,占了 2/5 的分,查体 1/5, 还有很多人会忽略的 Problem list,真正很多人怕的 discussion 其实只占了 1/5 . 根据这个,你才能更好地去关注你 40 分钟问病史和查体的时候的重点,以及汇报的重点,每一句话都要踩中他的打分点!我还找到了儿科的long case 打分表,留意网盘【文件 2 儿科 long case 打分表】。请注意,以上两份仅作为参考,具体是否真的是这样,不一定,但我个人是以他为基础去制定策略的。

  6.  long case 还有些小技巧,比如

    --据说 Vitals表格 一般会在病人的床头(但是我反正我没找到);

    --据说用药 drug list 也能找到,但是我也没找到,就直接问病人:你手上有用药的表格么(/捂脸)果然病人真的有,我就不用问了直接抄在我的笔记上,这些都是分啊啊啊啊!

    --考官特别喜欢用药副反应……强烈建议把所有用药副反应全背了,很难,是的,但是,背吧,哎~用药副反应这个,强烈推荐的书是 First Aid Step 1,全面、权威、且会帮你总结一些口诀,这本书可以在我分享的资料中找到 【书 1  First Aid step 1】

  7. 要了解一些流行病学,以及考试中 一些 high-yield 和 low-yield 的疾病,比如:一些白种人好发,但是亚洲人不常见的,儿科 cystic fibrosis,外科 malignant malenoma,内科 polymalgia rheumatica,celiac disease 这些病都不太可能。另外香港TB 很多(所以潜在感染全部要考虑),HBV 很多(用免疫抑制剂前要注意),thalassemia 很多(妇产儿科内科都好喜欢考)。

  • 有些常识可以帮助判断 P3 的 case:急症不可能(气胸、急腹症、心梗等),暴露隐私不可能(除了外科中的 breast 和 hernia,基本不可能暴露任何隐私),疫情防控下的一些改变,所有需要摘掉口罩的查体都可能性较小……

  • 问我为什么会知道上面这些,当然都是通过疯狂搜索、疯狂打听得来的……另外,拥有一个香港医学生朋友太太太太太太重要了,他们真的可以给你诸多第一手的资料,甚至还有传说中的最好的题库……

OK, 通过以上,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就差不多知道,在那个”平均通过率“上,自己是在他之上还是之下。以我自己个人为例,我的优势劣势都非常明显。我医学英语没障碍,日常英语基本没障碍;粤语也 OK。医学基础算还行,以前准备过 USMLE 对生理病理药理有点印象,但是坦诚地说,内外妇儿基本算是重新学了一遍。特别是,本科毕业后基本上 6 年没碰过临床,临床经验=0.并且我既没在香港读过书,也没在香港实习过,甚至我连香港的医学生朋友也没(直到后面才勉强认识了不熟的一两个)。我在准备的时候也没脱产,在内陆一边上班一边复习……就这样我也考过了,所以你说他难,其实也还没那么难……


四、其他问题和 tips

(一)报名过程中的”良好声誉证明“是啥,咋弄?

1.我写了个模板,分享在资料【文件 3 良好声誉证明模板 CERTIFICATE OF GOOD STANDING template.docx】把加黄底的改成你的就行;

2.记得打印的时候需要医院的信笺纸;

3.只有”注册“为临床医生的单位才要,如果只是读书或者是纯科研,那么不需要,注册几个需要开几个,但是未注册的,需要学校开”良好品德证明“,流程差不多;

4.似乎是要求人事科盖的章,不同医院流程不同,我当时是先医务科申请,医务科查了确实没任何犯错记录,才会去人事科申请,最终盖得章是医院的章。

(二)要不要报培训班?

不需要。网络上营销机构太多,大家擦亮双眼。其实培训班本身如果你办的好的话,挺好的,比如 USMLE 很多培训班确实办得好,但问题是 LMCHK 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办得好的,而且都垃圾到辣眼睛,能把作为宣传的《试听课程》都讲的那么烂我还是服了。反正如果有人来告诉你报了培训班就能咋样咋样咋样,我就两个字:快跑。

(三)不仅不要报培训班,网络上各种卖电子版的书和资源的,都完全没必要买,因为绝大多数书都可以免费下载到,我提供一个网址,可以帮你节省所有的电子书的钱:http:///

各位可以把原本去买电子书的钱给我去买冰淇淋了,零头都够了(/捂脸)

(四)听说要放宽海外医生了,我能不能等等这个,不考这个试过去?

虽然不确定,但是我建议你别太乐观。理论上是可以,但如果你真想走这个,我个人认为,有一个 MRCP 或者 MRCS 是一个入门门槛,这两个的难度不亚于 LMCHK。

(五)Part 3 怎么样算 pass?

没明确标准,据说是station 的平均分,但肯定不会因为某些特定方面做的非常糟糕就 fail 掉整个科目,顶多是 fail 掉那个 station,比如 外科我有一个 station 肯定是 fail 的,而且做的很糟糕,但是我外科最终的成绩是 B,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六)建议慎重看待网络的言论。

很多人说话是张口就来,没任何根据的,即便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尽量想做到客观,做到对着数据说话,无奈数据太少,所以我也直说,上述那些”我的经验“的部分,我不保证是对的,你自己参考就行。但至少比一下这些好:

  • 有人告诉你:这条路很难走,即便你考过了,你只能当GP。遇到这种你要叫他 fuck off,其实只是他自己水平太差就以为大家都跟他一样差而已,事实是在香港选专科并不难。

  • 有人会告诉你,妇产科特别简单,还强调完全不用复习,我知道有个朋友就真的不复习,就挂了。真相是,虽然真的挺简单,但还是要规规矩矩复习的,只不过花的时间更少而已。

  • 有人要告诉你,只要挂了一个station,你整个考试就挂了,你动动脑子想下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却能根据自己的经历“我只有一个考的差其他都考的很好还是挂了”实际上说明他其他的考的也很糟糕。

  • 有人会告诉你,外科考试,不可能会有suture 之类的,结果我就抽到了 /微笑。

总之:看待网络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一半愚蠢,一半营销的话,一定要慎重,这也是我要写这个系列的原因。

(七)现在香港严重缺医生,是否会让考试慢慢越来越简单点?

理论上是的,但我发现,虽然总体来说,通过率有每年增加,但是幅度不大。而其实从 2012 年到 2016 年,新注册的经 LMCHK 考试过来的医生,翻了 4 倍(14 Vs 60),这应该只能解释为考生增加了,通过率简单增加,保持了输出的医生增加。还是别想这些了,好好复习吧。


我最后会把我提到的,我这边有,且能分享的所有资料,通过百度网盘分享出来。这部分会在我写完最后一篇文章的时候一次性给出来。提醒下,很多文件需要更新,比如 guideline,书的版本等自己去更新。

首次版本:2022年01月14日

Update 版本:2022年02月24日

References:

表一:历年考试通过数据来源,MCHK官网:https://leip./EN/aexam_II.html

表二:不同地区毕业生通过率差异,数据来源:《香港医疗政策研究报告》,陈沛然议员:https:///flip-book/128a2ffa04.html#page/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