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自立自强!中交集团重大科技成果支撑重点工程建设

 skysun000001 2022-03-15

图片

3月10日,中交集团在北京召开中交集团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并与中国科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交科协,正是中交集团落实国资委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队”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中交集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一步。

中交集团积极实施“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战略,坚持面向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稳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支撑了国内外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形成了中交集团独特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离岸深水港、外海筑岛、深水航道、超大跨径桥梁、超长隧道、高原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等关键技术世界领先。

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

研究攻克了离岸深水港建设中遇到的重大应用基础理论、设计、施工和材料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解决了我国深水港口岸线不足问题,满足了船舶大型化发展和货物运输增长的需求,让中国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港的实力,使中国港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没有深水岸线和航道,成为制约上海港发展的瓶颈。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加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上海市将洋山深水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打造一座东方大港。

图片

作为洋山港建设的主要力量,自1995年起,中交集团提供了勘察设计到吹填造地、航道疏浚,到码头及配套设施施工,再到全自动化港机设备的制造和安装的全产业链服务,在技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中交集团牵头的科技项目“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跨桥梁建设技术及装备

立足桥梁工程科技前沿,发挥中交集团的全产业链优势,融合相关领域尖端科学技术,瞄准长大桥梁结构安全、智能建造、智能管养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形成我国在桥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世界桥梁建设技术的进步。

图片

2008年5月1日,由公规院设计,一航局、二航局、三航局、中交路建、三公局等单位参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将上海至宁波间的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东北部城市快速路的重要构成部分。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枢纽,跨越杭州湾海域,南至宁波市庵东枢纽立交,路线全长36公里,桥面为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是当时世界第一跨海长桥。

图片

杭州湾地区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潮差大、流速急,流向乱、波浪高,冲刷深、软弱地层厚,部分区段海底还含有浅层沼气,建设环境十分恶劣。在恶劣的施工环境和紧张的施工压力下,创新成为提升进度和施工质量的第一选择。中交建设者们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共获得技术创新成果250多项,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在当时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并于2011年11月7日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水下隧道建设技术及装备

攻克水下隧道在设计、施工及装备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拥有了国际领先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及装备。全面提升我国水下隧道钻爆法、盾构法、管幕冻结法、堰筑法等核心建设关键成套技术和水下隧道防水技术,推动我国跨海通道和过江通道建设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图片

中交集团设计并主要建造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9公里的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施工控制性工程,由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三大部分组成。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

图片

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奇迹”是自信的建设者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在沉管隧道施工中,中交建设者完成了100多项试验研究,研发了10多项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了500多项专利,攻克了10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港珠澳大桥仅钢材用量就相当于60座埃菲尔铁塔,能够抵抗8级地震,抵抗超过16级台风。

多年冻土地区土筑路技术

多年冻土公路修筑技术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通过近50年跟踪研究,中交人突破国际工程界多年冻土地区不能修筑沥青路面公路的禁区,填补了世界在多年冻土地区修筑沥青公路的技术空白,奠定了我国冻土工程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彰显了大国工程建造技术水平,极大提升和推动了国际冻土工程的进步与发展。

图片

高原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冬季结冰状态下的冻土,会随温度降低发生剧烈膨胀,到夏季又会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使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汽车无法通行。1973年,原交通部决定由当时的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牵头(现中交一公院),成立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科学研究组。一公院三代冻土科研者的身影,留在了世界屋脊上。

图片

多年冻土影响巨大,但变化缓慢,一组数据的收集和比较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薪火相传的三代冻土科研人留下震惊业界的成绩和几卡车也拉不完的数据资料。2017年8月,在一公院冻土科研团队多年研究技术成果支撑下,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世界上第一条穿越多年冻土区的高速公路,代表我国首次获评“全球杰出工程奖(GRAA)研发类奖”。2021年世界海拔最高的那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联通西藏这一国家高速路网的孤岛奠定了强大基础。一代又一代冻土研究者用生命和智慧寻找“天问”的答案,“两路精神”的丰碑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来源




党委工作部 | 科学技术与数字化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