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至14日,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7000余名将士被害。1月17日,国民党当局诬陷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新四军的番号。 新四军在大江南北,以首战告捷、连战连胜的行动,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激情,是华中人民抗战的主心骨,无数烈士血洒疆场,岂能任由国民党当局撤销?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重建后的新四军共有7个师,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兵力人数比先前增长了三倍之多。 但与刚建军时的新四军相比,部队构成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见的一点就是大量的八路军部队成建制加入新四军,新四军原有的南方红军游击队色彩大大的淡化了。 1937年12月,新四军正式建军,共编有四个相当于旅的支队,共有10个团,全军1.03万人。虽然兵力不多,但战士们却是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保存下来的14支红军精华,党中央还为新四军补充了一批具有经验的干部和党员,作为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四军中。 到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陆续成立江北、江南、苏北指挥部,新建了第五支队、第六支队,全军主力部队发展到2.5万人。 皖南事变中被包围的新四军部队除了被俘虏、被杀害的以外,有两千多人分散突围最终到达江北,再加上原在江北的部队,这一万多名劫后余生的老兵就是后来新四军的骨干。 由于大量八路军部队的加入,重建后的新四军已经大大淡化了过去南方游击队的色彩。结合重建后新四军各师、旅的来源与组成,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第1师,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全师1.3万人。 第2师,由新四军在江北的第四支队编成,副军长张云逸兼任师长,政治委员郑位三,全师共1.5万余人。 第3师,由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全师共2万人。 第4师,由八路军第4纵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全师共1.5万余人。 第5师,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全师共1.4万余人。 第6师,由江南人民救国军编成,其前身是在苏南的新四军新第二、新第三支队,全师共6000人。 第7师,由新四军无为游击纵队、第3支队挺进团及由皖南突围出来的部队编成,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全师近3000人。 独立旅,由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改编,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全旅共4000余人。 重建后的新四军,第1师、第2师、第6师、第7师,都是从最早的新四军四个支队发展而来的,可以视为老新四军血脉的传人,但是经过三年多的征战消耗,其中的南方老红军游击队战士所剩应该不多了。 第5师,虽然改编之前的番号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但这支部队是在豫南、鄂中、鄂东的20多支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出自红四方面军的李先念统一领导,还有60多名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与原来的新四军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历史渊源。 中共中央曾明确:豫鄂挺进纵队是“党的武装中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战略单位”。 至于第3师、第4师,更是直接由八路军部队成建制改编而来。他们的前身八路军第4、第5纵队,主要是115师、129师的成分,以及津浦铁路以西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武装。 3师师长黄克诚、4师师长彭雪枫、5师师长李先念 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机关为基础。 这一指挥部成立于1940年11月17日,当时华中地区共活动着新四军苏北、江北、豫鄂各支部队。为了支援华中战场,延安总部确定了八路军增援新四军的战略指示,多支八路军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建制、领导、番号各不相同的这些部队迫切需要统一指挥,使党在华中的抗日武装力量形成一个有利的整体,有效避免被日、伪、顽各个击破的危险。于是,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应运而生,这也为部分八路军加入新四军准备了前提条件。 仅按兵力人数来看,重建后的新四军与老新四军有历史渊源关系的,大约有3.7万人,占重建后新四军的40%。 人员成分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也可以看出重建后的新四军几乎相当于一个脱胎换骨的新部队,几乎没有了最初南方红军游击队的烙印。 但重建后的新四军依然继承了老部队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延续了铁军传奇。在突破国民党政府的编制限制后,队伍也得到快速发展,到抗日战争结束时,新四军部队已达到了30多万人,还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和党政军群工各级骨干。 黄克诚、彭雪枫、徐海东、张爱萍、张震等将领,以八路军、新四军的“跨界将军”而著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