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北斗》首次揭秘:惊心动魄七秒钟,是否要引爆火箭

 猫条山 2022-03-17

(本文引于《中国北斗》)

文章图片1

2010年1月17日,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哪知“长三丙”运载火箭起飞五十秒后,安控显示屏上突然出现异常:速度曲线出现连续大幅度跳变,五秒之后,数据跳变依然剧烈,不断跃出炸毁线,表明火箭已岌岌可危。

连续五秒,这是地面必须实施安控的极限时间。在此情况下,若无法继续实施安控,只能将火箭引向相对安全空域予以引爆。在国际航天活动中对类似事件,美国这样处理,俄罗斯这样处理,欧盟这样处理,日本也这样处理……

“难道我们也要炸毁火箭?”安控助理赵梅心里猛地一紧,额头上瞬间渗出了冷汗。已从事火箭安全控制十七年的她,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车高工,怎么办?”赵梅紧张地望着一旁的安控判定专家车著明。但见车著明双眼紧盯安控显示屏,神情非常冷静。

其实,车著明压力巨大。火箭、卫星,价值数十亿元的设备,现在炸与不炸就听他一句话。若是他判断失误,不该炸而炸了,或是该炸而没炸,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他都是罪人!而此时此刻,仅凭几块屏幕显示的数据,就要对在太空高速飞翔的运载火箭状况做出快速精准的判断,其难度可想而知。

安控机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大伙儿都用紧张的目光望着车著明。但见他依然一脸镇静,冷峻的目光不住地在几块显示屏间切换,反复仔细比对那些瞬息万变的测控数据。他天天跟数据打交道,它们就像他放牧已久的羊群,哪只羊什么颜色、个头多大,他都心中有数。

第七秒,只见车著明站起来,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是设备跟踪故障,火箭没问题。”果然,根据车著明的判断,有关人员对有关设备进行检测,发现是运载火箭搭载的设备给出的下行信号不稳定。对其进行针对性调控后,测控数据渐渐趋于稳定,运载火箭飞行各项指标良好,发射任务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

“车高工,”赵梅和大伙儿都向车著明竖起大拇指,“短短七秒钟,凭着几个显示屏给出的数据,就能准确判断设备工作状态和火箭飞行状态是否正常,您真是神了!”

在指挥大厅里坐镇的各级领导和航天专家来到安控机房和大家一起欢庆发射成功,得知这次发射经历了“生死攸关七秒钟”时,都感到非常后怕。发射中心一号领导紧张而又感动地握着车著明的手说:“著明,你又为我们中心、为北斗卫星导航立下大功了。要不是你排除火箭问题,引爆程序一旦启动,我们中心、我这个一号,就是罪人啊!中心和我,感谢你这个大功臣!”

文章图片2

车著明说自己生来就是一条在数据之海里游泳的“鱼”,离不开这片浩瀚的数据之海,他为这片海而生,因这片海而成长,也因这片海而快乐。

1993年,车著明以优异成绩拿到基础方法研究和数学建模专业硕士学位后,主动要求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这个创建于1970年的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卫星发射任务最繁忙的发射场,在数十年欢笑与泪水相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的辉煌,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测试数据。

车著明面对这些海量数据,仿佛鱼儿突然发现了大海,心中充满畅游的激情。他深知,这海量数据虽然看起来杂乱无章、枯燥无味,但其中却隐含着各种规律,若能把它们从海量数据中识别出来,有选择地抽取,运用到航天发射实践中,那可比黄金还要贵重百倍、千倍。

纵身跃入这片浩瀚的大海,舒展身心在其中畅游,成为车著明生活中的最爱,甚至是生命所系。凭着这股子痴迷的劲头,车著明基于中心那片浩瀚的数据之海,开发了运载火箭遥测信息快速处理系统、航天发射数据快评系统、液体火箭爆炸危害的定量分析系统,有效节省了卫星燃料,延长了卫星寿命。尤其是历经两年攻关,通过误差分析、误差传递建立的火箭飞行精度预报系统,使火箭飞行精度大幅提高。打个比方说,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火箭发射精度是“从海南把一个高尔夫球打到黑龙江一个高尔夫球场上”,而这个系统,把我国火箭飞行精度提升到“从海南直接把高尔夫球打到黑龙江高尔夫球场的球洞里”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