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德振:放光的眼神

 京都闻道阁 2022-03-18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父亲今年七十八岁,一直在大别山里劳动和生活;家里原先分得的几亩责任田地,我在十几年前就退回到村里了;主要是他和母亲在年轻时,为了改变家境,抚养了四个子女,风里雨里,严寒酷暑的劳作不辍,落下许多病根,我不想他们再加重病情,因此强行转让了土地。没有了耕种的田地,他们马上把全部精力又倾注在菜园里、自留山上,起早贪黑地种菜、开荒、疏林、种养茶树,饲养家禽,片刻也不得清闲。

去年十月份,父母瞒着我们几个子女,偷偷跑到高山上摘茶子,天还未亮就上山,天黑了才下山,中午在山上喝着冷水,吃着我从广州寄回去的月饼,一天摘下了几百斤茶子,还要肩挑背扛弄回家,十分艰辛;青山虽不负人,但身体却辜负了父母的本意,父亲因为劳累过度,老病根复发,住进了医院,连续做了两次大手术;母亲也是一身病痛,长吁短叹不止。

父亲在连续两次手术后,人变得木讷、迟钝、呆滞,常常独自发呆、叹息,对一切人和事物不听不闻,不理不问,世界上的一切仿佛跟他没有半点关系似的;从原先痴迷土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要么踽踽独行,要么静坐无语,有时候还无端给母亲发脾气,个人生活也是不修边幅,邋里邋遢;新衣新鞋不穿,专门找破鞋破衣裳穿,白胡子长得老长,也不去刮,完全像个得了痴呆病的老人;每次都是母亲提醒和督促,父亲才理发、刮胡子和换掉破衣破鞋。

今年五月和七月,我利用出差机会回大别山里看望了年迈的父母,与他们在一起呆了几天,通过细致观察,这时我才了解到,父亲经过两次大手术后,心里留下了致命的阴影。他总认为自己是得了不治之症,因此抑郁、恐惧、惶惑、惴惴不安、绝望,对世事浑浑噩噩,不理不睬,完全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热情;了解到了父亲这一心病后,我及时给他进行了疏导、释疑。他将信将疑,眼睛里依然充满迷茫和彷徨的神色。

我感觉仅从精神上很难唤醒他对生活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意志,有必要从物质层面上激发他的生命活力;于是,我投其所好,他想要什么;买什么,需要什么,添置什么。他中意看黄梅戏,我在网店上广泛搜寻了黄梅戏碟片,一下子买了一百多本黄梅戏的戏曲碟片;看到他对我母亲带的金戒指感兴趣,我又买了一个比母亲手上戒指还大的戒指送给他;他把戒指戴在手指上的那一刻,我明显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眼睛里顿时变得清澈、明亮起来,人也乐观了一些。

今秋十月,我利用国庆长假,又回去看望了父母;我给父亲带回去了一个进口的电动刨须刀,比鸡蛋还小,十分精致玲珑。父亲拿在手上,左看右看,试了又试,连说了几句“好东西”、“好东西呀!”,眼睛里放射出久违的光泽;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终于让父亲走出了阴影。

一个人还喜欢什么、恋着什么的时候,我想一定是他生活信心大“涨潮”的时候,也一定是他生存意志最坚定、强烈的时候。

一个小小的刨须刀,居然成了父亲重拾生活信心的注解和见证,我感到意外的欣喜。我觉得物质的填充和输送如果能够让父亲的生命回归正常和得以延年益寿的话,我们做儿女的即将花再多的钱又有关系呢?!再说,这也是应该的,更是值得的。但愿父亲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持这份放光的眼神,那是我们子女的福气,也是我们不做“孤儿”的最大寄托和幸福慰藉。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