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延患者破罐破摔生存指北

 敏而好奇 2022-03-18

专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自我成长

在时间管理、自我成长相关的领域里,有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绕开的词语,那就是“拖延”。

很多人都为拖延所扰,包括我自己。

虽然我一直被身边人评价成“正能量”、“积极向上”,工作上也还算靠谱,可实际上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一个重度拖延患者。

读了那么多方法论,尝试过那么多工具,学习过那么多高效工作的办法,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想要对抗拖延。

对于拖延,我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不可否认它是我自我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没有之一,而另一方面也感谢拖延,让我觉得我拖延症这么严重还能混成这样也挺牛的,并觉得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也能让我产生莫名的优越感【喂醒醒这都是错觉啊喂!

好了,言归正传,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前段时间看的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字叫做《拖延一点也无妨》。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佩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已出版发表了100余部哲学作品,为当代哲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资深拖延症患者。他的短文《结构化拖延法》在2011年还为他赢得了“初看引人发笑,细想令人深思”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佩里一直有心要为《结构化拖延法》这篇短文添加丰富内容,也就是《拖延一点也无妨》这本书。他确实写完了这本书,在首次提出该理论“仅仅”15年之后

佩里发现,很多做事爱拖延的人心里(或桌子上)都有一张清单,把该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排序,列得一清二楚。

但人们往往会把清单最顶上、最重要的事情拖着不做,转而去做底下更容易干的事儿。

为了不做某些事,反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于是佩里干脆坦然接受这个现象,既然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往往会被避免,那么诀窍就在于,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

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因此实践结构化拖延法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的。

一点没错,你要为那些夸大重要性、虚设截止日期的任务投入自己的精力,同时还得让自己相信,这些任务的确既重要又紧迫。

这样,你就能毫无障碍地让自己专注“最重要的事情”以外的事情了。

但也有些时候,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那件你避而不做、鼓励你不停去做其他事情的大任务必须要完成了。

此时你要做个极为关键的动作:把宏大的、令人望而却步的大任务拆分成小的、没那么吓人的任务。

这样一来,你的每日清单会变得相当详细。一旦完成清单开头的几项简单任务,你就会有一种流畅的成就感。

需要注意的是,这张清单里应该包括“要做”,也包括“不要做”。比如说:

1. 倒第二杯咖啡;

2. 在桌子旁坐下,不要窝在沙发里;

3. 打开电脑;

4.不要看邮件;

5.不要上网乱逛;

6. 打开WORD文档;

7. 找到“达米特书评”那个文件夹,打开。

在这个清单里,包含要做什么很正常,但包含的不要做什么,就很有趣了,甚至有些搞笑。

但是,你必须承认, 提前跟自己商量好不去做那些可能分心去做的事情,是很有效的不是吗?

毕竟你自己很清楚除了当前在做的这件事情以外,你脑子里还在装着什么其他的事情。

最后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因为对我自己而言,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战拖的方法,而在于老爷子字里行间幽默自信的行文方式,让人看完也不由得心情轻松,感觉自己又有力气继续战拖了:P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