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学文化研究之十九

 沧海一粟1951 2022-03-19

(主题:十六房不是北宋范仲淹所为而是南宋范之柔而为)

    提起十六房,范氏家族和范仲淹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宋朝历史专家都会说“范文正公晚年在家乡苏州捐私薪置义田、设义庄后其五服内兄弟子孙中在朝出仕做官者有十六人,以此冠以官名,为各房房祖,故分为十六房”。正史、野史、家史都是千篇一律的记载和流传,至今已近千年之久了。笔者虽涉世于范学研究较晚,但早已发现此十六房不全是范仲淹所为,而范仲淹在义庄初定规矩中的“诸房”不是十六房而是五房,其十六房的形成我认为是南宋范之柔所为,是范仲淹去世后146年之后的事情了。
范仲淹晚年,1049年出任杭州知州,两年中,他请同父异母的哥哥范仲温(范仲温此时已退休在苏州居住生活)帮助,请四子(养子)范纯诚协助在苏州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续修了范氏家谱,滤清了自己宗脉的世系源缘,在自己作序的同时,还请当朝仁宗皇帝为谱写了《范氏家谱序》,(仁宗皇帝在位42年,这是唯一的一次给大臣写家谱序),随着范氏家谱的修续成功,了却了范仲淹对死去的列祖列宗长辈们的孝敬、与缅怀之心愿。
第二件是范仲淹将自己一生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一部分修续了范氏家谱,为已经去世的祖祖辈辈明书立传之费用,留一部分作为调动工作单位之路费和生活费,其余部分全部交与兄长,在吴县购置良田1070亩,捐给在苏州地区的范姓人氏,以1070亩地租赁出去,所收租米(租金)供养在苏州地区的范姓人氏及其他困难人员。每人每日有升米,每人每年领匹布,婚丧嫁娶各有补助,并亲自订出初步规矩,供大家遵守。随着义田义庄的建成和运营,了却了范仲淹对活着的近子远孙晚辈的温饱及遇大事时的粮布金钱费用之心愿。
十六房是由儒林房、朝请房、驾部房、司理房、赞善房、支使房、朝奉房、中舍房、监簿房、忠宣房、右丞房、侍郎房、宣义房、秘丞房、大夫房、郎中房组成。
十六房的房祖分别由范钧、范正伦、范闻、范正邦、范纯古、范巨、范纯懿、范仲温、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范几道、范世京、范世文、范世延各领一房。
十六房的先后排列顺序不是以年龄大小,不是以辈份的长次,不是以与范仲淹血缘的远近,亦不是与文正公关系的亲疏,而是以范隋为根基从大宗之长房开始,以宗脉及房枝顺序逐例排之,也就是从范氏六大“谟”的伯、仲、叔、季依序,即禹谟、浩谟、光谟、赞谟、候谟、从谟为序。
十六房与范仲淹的血缘关系分别是:儒林房祖范钧的祖父范光谟与范仲淹的祖父范赞谟是亲兄弟;朝请房祖范正伦的高祖父范光谟与范仲淹的祖父范赞谟是亲兄弟;驾部房祖范闻的高祖父范埴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都是范梦龄的孙子;司理房祖范正邦的高祖父范光谟与范仲淹的祖父范赞谟是亲兄弟;赞善房祖范纯古的祖父范坚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是亲兄弟;支使房祖范巨的父亲范坰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是亲兄弟;朝奉房祖范纯懿的祖父范坰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是亲兄弟;中舍房祖范仲温与范仲淹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监簿房祖范纯佑是范仲淹的长子;忠宣房祖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右丞房祖范纯礼是范仲淹的三子;侍郎房祖范纯粹是范仲淹的幼子;宣义房祖范几道的高祖父范质与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是亲兄弟;秘丞房祖范世京的高祖父范从谟与范仲淹的祖父范赞谟都是范隋的孙子;大夫房祖范世文的高祖父范从谟与范仲淹的祖父范赞谟都是范隋的孙子;郎中房祖范世延的高祖父范从谟与范仲淹的祖父范赞谟都是范隋的孙子。
十六房内房与房之间有的关系错综繁乱、微妙、微俏。如:监簿房祖范纯佑、忠宣房祖范纯仁、佑丞房祖范纯礼、侍郎房祖范纯粹这四房是亲兄弟;朝请房祖范正伦与司理房祖范正邦是亲兄弟;秘丞房祖范世京与大夫房祖范世文是亲兄弟;朝奉房祖范纯懿是支使房祖范巨的亲儿子;驾部房祖范闻是朝请房祖范正伦的亲儿子;朝请房祖范正伦与司理房祖范正邦是儒林房范钧的亲孙子。
十六房的分布是大宗范禹谟和次宗范浩谟为零房。三宗范光谟有四房乃儒林房、朝请房、司理房、驾部房;四宗范赞谟有八房乃赞善房、支使房、朝奉房、中舍房、监簿房、忠宣房、佑丞房、侍郎房。五宗范候谟为零房;六宗范从谟有四房乃宣义房、秘丞房、大夫房、郎中房。
十六房中有四个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驾部房是朝请房的亲儿子,而朝请房和司理房又是儒林房的亲孙子,其驾部房、朝请房、司理房本来是理所当然的是儒林房之后裔,没有必要再设驾部、朝请和司理三房了;朝奉房是支使房的亲儿子,其必然举起支使房的大旗,没有必要再设一个朝奉房,所以我认为,驾部房、朝请房、司理房、朝奉房是多设的。
十六房中有的房名之间相近,很容易造成混淆、错记、记乱,引起错乱,如:朝请房与朝奉房;侍郎房与郎中房;秘丞房与佑丞房;宣义房与忠宣房;监簿房与驾部房。
十六房与文正公之间的辈份,儒林房范钧、支使房范巨、中舍房范仲温与文正公是平辈(仲字辈);赞善房范纯古、朝奉房范纯懿、监簿房范纯佑、忠宣房范纯仁、右丞房范纯礼、侍郎房范纯粹、宣义房范几道这七房比文正公晚一代(纯字辈);朝请房范正伦、司理房范正邦、秘丞房范世京、大夫房范世文、郎中房范世延五房比文正公晚两代(正字辈);驾部房范闻比文正公晚三代(直字辈)。
十六房各房当时的评判标准须具备以下所有条件:1、范姓子弟(男性);2、苏州吴县;3、在朝中当过官(京官);4、与文正公的血缘在五服之内;5、有后代;6、有热心。以上六条缺一不可。依据此评审标准,1050年具备条件者有六人,第一是范仲淹、第二是范钧、第三是范巨、第四是范仲温、第五是范纯佑、第六是范纯懿。范纯诚因当的是地方官而落选。范镇因其籍地在四川华阳而不是苏州,而失去评审的资格。由于范仲淹品行高尚,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他坚持自己不在评选之内,在他的主持下立范钧为儒林房祖、范巨为支使房祖、范仲温为中舍房祖、范纯佑为监簿房祖。范纯懿为朝奉房祖,组成了义庄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依次是范仲淹、范纯诚、范纯仁、范纯礼、张氏夫人、范纯粹、范士廉、范士夔。
  儒林房祖范钧: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以儒林郎任长州县令,生二子,长子范纯诚九岁时(1042年)被文正公收为养子,生子正伦、正辞、正邦;次子范纯贶生子正权、正适、正弼、正纲、正功。
  支使房祖范巨:大中祥符元年进士(1008年)天圣六年(1028年)任观察支使之职,生五子纯懿、纯约、纯嗣、纯诲、纯行。
  朝奉房祖范纯懿:庆历八年(1048年)升任朝奉郎大理寺丞生五子,正名、正略、正叙、正经、正修。
  中舍房祖范仲温:庆历八年(1048年)升任太子中舍,生五子纯义、纯叟、纯厚、纯恪、纯一。
  监簿房祖范纯佑:庆历五年(1045年)以边关大将作监主簿病休,生一子正臣。
  以上五房所授京官之名及其他条件在皇佑二年(1050年)已经具备,范仲淹与苏州同族商量,决定由以上五房组成义庄义田的管理机构的组织部分。
  郎中房祖范世延:南宋建炎元年(1127)选尚书吏部郎中知岩州,生六子范彭、范彧、范彬、范参、范彤、范彩。
  大夫房祖范世文:南宋政和二年(1112)升朝散大夫,生二子范彤、范贡。
  司理房祖范正邦:治平元年(1064)生人,政和二年(1112)任凤州司理,生二子直伸、直任。
  驾部房祖范闻:熙宁九年(1076)生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升为驾部员外郎,生三子康卿、寿卿、宜卿。
  朝请房祖范正伦:至和二年(1055)生人,政和三年(1113)去世,以儿子范闻驾部员外郎,恩赠朝请郎而为朝请房。
  以上五房的房祖都是在范仲淹去世后出生的,其官名必定是范仲淹去世后多年才有的,所以认定这五房不是范仲淹所定。
  赞善房祖范纯古:至和二年(1055)以后升至太子右赞善大夫,生四子正周、正端、正韶、正彬。
  忠宣房祖范纯仁:天圣五年(1027)生,皇佑元年(1049)进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去世,谥忠宣,生五子正民、正平、正思、正路、正国。
  右丞房祖范纯礼:天圣九年(1031)生,元佑六年(1091)升尚书右丞,生一子正已。
  侍郎房祖范纯粹:庆历六年(1046)生,元佑六年(1091)升户部侍郎,生五子正夫、正国、正謩、正兴、正需。
  宣义房祖范几道:元佑三年(1088)以宣义郎致仕,生三子世美、世勣、世立。
  秘丞房祖范世京:皇佑五年(1053)进士,熙宁四年(1071)授秘书丞,生四子范回、范骞、范耕、范弓。
  以上六房虽然在范仲淹在世时已出生,但在范仲淹去世时还没有当上房名的京官,所以这六房也不是范仲淹所定。
  综上所述,范仲淹晚年用私蓄在苏州购义田捐义宅设义庄,将自己五服内在朝中为官者组成儒林、支使、朝奉、中舍、监簿五房为管理机构,范仲淹定的义庄规矩,让诸房遵守,而这所谓“诸房”就当时指的是儒林、支使、朝奉、中舍、监簿这五房。其郎中、大夫、司理、驾部、朝请五房当时还未出生;其秘丞、赞善、忠宣、右丞、侍郎、宣义六房当时还未形成。
  那么这十一房是什么时间,由什么人主持选定的呢?经过考究历史有关资料和家传,笔者认定是由以范之柔为核心的义庄第二代领导集体,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对义庄的整顿治理初具规模后,再续订《范氏义庄规矩》十二项,并选举右丞房后裔范士夔为主奉,截止于此按照以范仲淹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定入房标准,决定了十六房及十六房的房祖,在评审中,范之柔是合乎标准的,但是他也学范文正公,坚持自己不参加评选,因此他未成房。
  在范氏家族中有些人认为,“苏州吴县的范姓都是范仲淹的后裔”,“十六房的人员必然是范仲淹的后代”,“十六房将苏州吴县范氏都包括在内”,“十六房是指苏州吴县的所有范姓”,“在苏州吴县的范姓人员都是十六房成员”……等错误认识。
  范仲淹亲生共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范纯佑领监簿房;次子范纯仁领忠宣房;三子范纯佑领右丞房、幼子范纯粹领侍郎房。范仲淹的直系后代仅占十六房中的四分之一。因此说范仲淹的后代在十六房中是少数的。
  苏州吴县地区的范姓中,当官的亦是少数人了,在朝中当京官的就更是少数人了。范仲淹的高祖范隋从丽水丞任上退休后,因其长子范梦龄在吴中军(苏州吴县)任节度判官,将家从丽水迁来吴县安家落户,在此之前,这里已经居住着不少的范姓人员,这一部分与范仲淹早已出了五服,即使当了官,甚至当了京官按照标准也与十六房无缘。因此说十六房在苏州吴县范氏宗族中是极少数的。
  十六房成立至今已近千年,各自历经朝代变更,变化差距很大,有的房没有了踪迹,有的房已改变了其血缘。有的房人口在减少,有的房人数在增多,目前忠宣房、监簿房的人员日益壮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苏州吴县相当大部分无房的范氏人员看到忠宣房的权大势大官大,这相当多的无房范氏宗亲大部加入到忠宣房中了。有些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自己房不兴旺、不景气、不占地位,也投入到忠宣房、监簿房中去了。例如在伊川守护范仲淹墓地的本是郎中房后裔也对外宣称是忠宣房的后裔了。范祖禹本是四川华阳范隆的后代,可范祖禹的后裔竟将范祖禹说成了监簿房。如以编《过庭录》而闻名的范公偁,属于居苏州的无房范氏宗亲,但他对外宣称是忠宣房。还有范良臣本是赞善房范纯古后裔,其对外宣称自己是监簿房。范开山本是无房宗亲,其对外宣称也是监簿房了等等。
  对于范仲淹对义庄定下的规矩及负责人的产生标准和对十六房后裔立下的字辈,绝大部分遵守的很好,就是这两个官大、权大、势大的忠宣房和监簿房遵守的不好,如监簿房范之柔由良能成之柔,又改了监簿房的以后字辈,将范仲淹亲定的字辈“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徽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改成“之家邦国廷、天元从汝启、唯允必能兴、仪德宏来学、端承敬茂方、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这本身已经是羊群里出了骆驼,后来监簿房范允临又改变了当初文正规矩中“以族中择长而贤者为主奉的”选举领导人的方式,为监簿房一房掌权,一房世袭,至范端信主奉时又将文正规矩中“人日有升米、人年领匹布”,改为米、布皆废,新增上大学的费用,结果是断了宗亲之衣食,供出了主奉一家承达、承俊、承杰、敬宜四个大学生,其中竟有承俊、承杰双胞姐妹美国留学五年的纪录(详情在范学文化研究 《监簿房》及其他篇中专述)。
  又如忠宣房范纯仁的续妻赵氏夫人将范隋留下来的文物归为已有,其后代范文程将范仲淹所定的字辈“弥安、君章徽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在其辽东支脉中废止,竟自己编出“乘时宜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恩广大、为基在本源”,其自编的这二十个字辈,包括范文程的后代都不知是何意,亦不知其长处何在。但觉得其中不妥当的字辈倒是很多,如其编的文正第二十世“乘”字与监簿房的文正第二十七世“承”字音相同;其编的文正第二十一世“时”字与诸房(监簿房不含)的文正第三十六世“时”为同一个字;其编的文正第二十二世“宜”字与诸房(不含监簿房)的文正第三十三世“宜”为同一个字;其编的文正第二十四世“树”字与诸房(不含监簿房)的文正第十一世“叔”字音相同;其编的文正第二十五世“正”字与诸房的文正公的第三世“正”字为同一个字;其编的文正第二十七世“茂”字与监簿房的文正第二十九世“懋”字音相同;其编的文正第三十一世“世”字与诸房(不含监簿房)的文正第七世“士”字音相同;其编的文正第三十三世“广”字与诸房(不含监簿房)的文正第二十八世“广”字为同一个字;其编的文正三十八世“本”字与诸房(不含监簿房)的文正第三十二世“本”字为同一个字;其编的文正三十九世“源”字与监簿房的文正第十二世“元”字音相同。
  十六房都是范隋的子孙,在苏州范氏“六谟”之中,其禹谟、浩谟、候谟的子孙为零,其光谟、从谟的子孙各领四房,而赞谟的子孙独领八房,虽然始初时从诸房中择一长而贤者为掌房领导,可是一致是赞谟的属下掌握看大权。
  十六房至今已有近千年之久,范文正公最初设立的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二十个字辈早已用完,于是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房在监簿房范惟一主持下续定了君、章、徽、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后、时、遵、道、晋、隆二十个字。作为诸房的续字辈(不包括监簿房)21-40世用,同时经监簿房几位主事人员研究又续定仪、德、弘、来、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二十个字辈作为监簿房21-40世用。至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在义庄主奉范端信主持下诸房主商议又续定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二十个字辈为诸房(不包括监簿房和忠宣房的辽沈支脉)40世-60世的字辈。同时范端信与范用霖、范承恩、范用焕、范端痒、范迪鋐、范敬修商议续定: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芝、兰、好、其、清二十个字辈作为监簿房第40世-60世的字辈。至于忠宣房辽沈支脉第40世以后的字辈,由于范文程助夷建清朝的缘故,中华民国对此有瑕疵之论的全国形势,作为主奉的范端信亦将辽沈支脉拒之门外,与之划清界限,亦无给辽沈支脉续上字辈。因而使辽沈支脉(范文程系)产生被家族抛弃之感觉,后来不得已而开本支小会私下为本支续字辈以延血脉。
     在拙文结束时,提示一个字的读音:监簿房中的”簿”音应是bU(布)而不是bo(博),记得2004年我在北京第一次拜访范敬宜时,范敬宜问我是哪一房,我回答是范文正公長子長孙之后,范敬宜高兴地说”呵!你也是监簿(bo)房呀!我也是监簿(bo)房”,我认真地对范敬宜说”爷爷您错了、咱们是监簿(bu)房而不是监簿(bo)房”当时范敬宜板着涨红的脸说”这个”簿”字两个读音也可读”bu”也可读”bo”,我反驳说”竹字头的簿读bu、草字头的薄读bo”范敬宜说”都一样”我还是感到茫然,不知谁是谁非。
作者:范祥科一世界范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