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心雕龙5:曹顺庆丨刘勰的创作论,如何领先西方一千年

 乐道子真 2022-03-19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四川大学的曹盛庆,现在我讲《文心雕龙》第五讲,这一讲,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文心雕龙》的下篇《神思》篇。《神思》是《文心雕龙》下篇的首篇,是非常重要的。《文心雕龙》从文学创作的各个环节上进行了仔细的梳理和总结。


从全世界的文学理论上看,《神思》是全世界第一篇系统地谈艺术构思、艺术想象、艺术灵感的篇章。为什么说他是全世界第一篇?大家知道,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文论在西方影响很大,但是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有谈到过艺术想象。亚里斯多德甚至是瞧不起想象的,他认为想象只是人生病的时候,才会有的一种现象,或者说只有动物才会有想象。所以整个古希腊文论是没有谈到艺术想象的。在印度也如此。印度从《舞论》到后面的很多文论之作,都没有谈到现象。所以《文心雕龙》是全世界古代谈艺术想象、艺术构思、艺术灵感的第一篇系统的论述。


西方是到了19世纪以后,华兹华斯他们才谈到艺术想象。从这一点上看,《文心雕龙》的《神思》篇特别有理论价值和理论意义。


神思是一种艺术构思,艺术想象和艺术灵感相结合的神奇思想。他还跟西方的论想象不完全相似。它是一种融艺术构思,艺术想象,以及灵感为一体的神奇思考,所以神思的特点是它可以打破我们时空的界限,也就是艺术想象。可以超超越时空的限制。我们用《文心雕龙》的话来说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意思说我们现在的形他可以行核心,它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在这种神思的时候,它又是一种典型的我们后世称之为形象思维的特征。为什么说是形象思维呢?他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气,眉睫之间,舒卷风云之色,看到没有?珠玉的声音响起来,风云之色在我眼前飘大,这就是形象思维。


刘勰以神以无由,概括了创作构思的特殊规律,即心与物交融的活动始终贯穿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作者特定的稚气与吾相材料之间的婉转徘徊,最后实现了心无之间的完全交融。


然后作家才可以把那些无形的东西在我脑筋里边把它刻录出来,把那些本来没有的东西,把他通过想象给它组合起来,最终形成意象。

神以无由是刘勰论艺术构思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尤其是刘勰提出的无以情观,强调作家的主体能动作用,不仅未知前文,而且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后人在理论上阐明此理已经是很晚的事了。他们这些观点,其实留学早在一千多年前便已揭其要义,是弥足珍视的,是全世界第一次系统地论述这样的观点。


这种神思又跟我们的灵感相同。大家知道灵感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我们人不可以主观的随便的控制的,灵感是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的。有时候你想死他了,你还是想不通他不来。有时候突然文思泉涌,《神思》篇就谈到这样一个问题。


《文心雕龙》提出来,我们要求的神思,要做到这样,就像我们做陶一样的,慢慢的酝慢慢的转,这种陶具怎么样子才能酝酿出来,就是我们要虚静。怎么个虚劲呢?我们要排除杂念,要安静下来,怎么排除杂念?


《文心雕龙》说,就是我们要我们的五脏都要把它清理,我们的精神要排除杂念。大家看这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排除杂念,慢慢的酝酿文思。《文心雕龙》在另外一篇《养气》篇中还谈到为什么我们要虚静。因为人安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精力集中,触发灵感。他有一个比喻叫水停以鉴,火静而朗。火静的时候,才能燃烧得很旺,水静的时候才可以像镜子一样照人。心灵静的时候,才可以触发我们的艺术构思、艺术灵感。


我们要进行艺术灵感的追求,进行艺术构思,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积累。我觉得他讲的非常好。《文心雕龙》谈到当我们有了积累,然后我们又能够虚静的去酝酿文思,文思就会来。


《文心雕龙》除《神思》外,还有一篇属于统领性的重要篇章。这篇叫什么?叫《情采》。《文心雕龙》说他下半部是剖情析采,所以情和采是总摄下篇的。


情和采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文心雕龙》《情采》篇把这个问题讲得比较透彻。他说,情和采是互相关联的,一部文学作品,既不能只有情,也不能只有采。它是这样说的,就是文思要附在情上的,所以《文心雕龙》提倡我们写作要为情而造文,他主张好作品是为情而作的。他甚至做了一个比喻,化了妆,使你更漂亮。但是你究竟是不是真漂亮?关键还要看你本质上漂不漂亮。如果你长得不美,再怎么用化妆?用铅带来话,还是不漂亮?这个比喻说说什么呢?说内在的漂亮,我们有要内在的情感,有了内在的情感,再加上外在的装饰,就可以让我们更漂亮。如果只有外在的装饰,只有化妆,你如果本质不好,再化妆也是没有用的。不漂亮还是不漂亮?丑还是丑?有时候越画越丑。


所以说这就是情和文的关系。情为主,采为副,情和采的关系是摆正了的。我是非常赞成《文心雕龙》这个观点的。但是我们今天的文学理论,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是认识不清楚的,甚至有些是偏激的理论。比如说西方有一种理论叫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跟内容无关,文学性或者文学为什么美?完全就在于它的形式。在于什么形式呢?俄国形式主义提出来,文学的文学性就在于它的语言,语言就是文学性。


那语言我们人人都会说,那我们人人都是文学家吗?当然不。他的文学性不是普通的语言,而是用系统的暴力人为打乱的语言,这种重新打乱组合以后,他就会有诗性,就会有文学性。比如说我们平时说,你吃饭没有?我吃过了,这个没有诗性。如果我们打乱,来问,不按常规来回答。那就有诗性。比如说你吃饭没有?哥吃的不是饭,是寂寞。这就有文学性了。他们称之为陌生化。把语言陌生化,不管你讲什么话,那就有诗性。这个诗性跟内容是无关的。我觉得这种文学理论尽管有它的新意,但是俄国形式主义这类的文论,总的来说它是一种偏激的片面的,完全否认内容,是不符合我们文学实际的。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离不开内容的,而且内容是主要的。这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观点。


《文心雕龙》讲情采,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问题,那就是讲风骨。我们所有学《文心雕龙》的人,对《文心雕龙》风骨篇都很感兴趣,包括国际上的友人,对《风骨》篇都很感兴趣,但是风骨篇怎么样认识却成了大难题。比如说国际上有学者,他们说风骨篇的翻译很麻烦。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个著名学者叫施友忠,他是《文心雕龙》全世界第一个音译全译本的译者。


他怎么翻译风骨呢?他就直接把风骨翻译成wind and bone。就是风和骨头。这样的翻译西方人看来一定觉得不可理解,不可思议。他们肯定认为中国人确实很奇怪,风和骨头都能成为文学审美。其实不然。我们的《风骨》是讲的非常好的。《风骨》是《文心雕龙》很有特色的一个术语。我们今天很多学者对风骨进行了研究,但总的来说都没有讲透,甚至没有讲对。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谈风骨,不是从《风骨》篇本身来谈,而是利用西方文论来对《风骨》篇进行阐释,用哪些西方文论?比如说其中一个重要的是用西方的内容形式这样一个理论来谈风骨。


说风就是内容,骨就是形式。我当学生的时候对风骨很感兴趣,我就去看这些前辈写的文章。有很多篇。我先看到一个说法是风骨,风是内容,骨是形式,我就相信了。但是我又看到别的学者也是权威学者说他讲得不对,恰恰相反骨是内容。我看了这两个相反的说法,我就懵了,不知道该听谁的好。


还有的学者站出来说,你们讲的不对。风既是内容,又是形式,我就更没有办法了。关于《文心雕龙》风骨问题,成为我们古代文论研究的一大难题,甚至一大纠结的问题。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文心雕龙》原文,如果说风骨是讲内容和形式,这个东

西说不过去。因为《文心雕龙》专门有一篇我们前面讲的《情采》,情类似于西方讲的内容,采类似于西方讲的形式。既然《情采》讲的内容形式,为什么风骨篇还要讲内容形式? 


其实《文心雕龙》风骨,典型的体现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中的一种不好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我们用西方理论来解释《文心雕龙》。我们没有顾及《文心雕龙》的原文的意思,把它的意思歪曲了。《风骨》篇就是这样的。


后来我干脆不看他们的论文,我看《文心雕龙》原文,我才发现原来《文心雕龙》风骨篇讲得很清楚。风骨是什么?《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从理论的角度,具体分,阐发清楚了。到了后面还怕大家看不懂,专门举了三种鸟的意象,来说明风骨是什么?


哪三种鸟的意象呢?就是野鸡。老鹰。凤凰。野鸡的羽毛非常漂亮好看,他只能啪啪啪飞一百步就掉下来。因为他没有疯股,它机锋而力沉没有力,很肥没有力。你看,野鸡有文采,有形式美,但是它没有风骨,可见形式美不是风骨。第二是讲的鹰隼,他说老鹰是没有文采的,但是他有风骨,他的骨劲他的气猛,换句话说,风骨就是骨劲的力量美,气猛的气势美。


当然了,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学作品还是风骨和文采的配合。这就是凤凰,这就是第三种鸟。理想的文学作品就是像凤凰一样,飞得高,又有文采美,所以风骨和文采它不是一个东西。当然这两者要配合起来,那才更好。

这就是刘勰讲的风清骨劲,翩体光滑的意思。


《文心雕龙》的另外一篇是专门讲文学史发展的。这个文学发展史,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通变》,通变也是我们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保守的,其实我们中国从来就是讲通变的,讲要日日新。《周易》就讲通变。我们中国文化是讲究通变,讲究创新,讲究日日新的。


《文心雕龙》通便是一个典型的既聚成又创新的观点。《文心雕龙》说,什么是通变呢?


我们的文体,像诗、赋、书、记这些问题,它是有一定稳定性的文体规律的。但是我们文学创作的时候,通、变我们才能够久,不通、不变我们就不能成无穷之路,引不竭之缘。我觉得这讲文学史发展这样一种通便是很有意义的。


跟通变相关的还有一篇叫时序。这个《时序》篇讲什么呢?就是讲我们文学作品跟时代的关系。文学作品和时代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时代变了,我们的文学就会随着时代而变。他举例说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风貌,不同的文学发展,不同的文学成就,这样的文学发展观,我觉得是值得我们今年学习的。他将文学的发展与历史发展配合起来,讲得非常详细。


《文心雕龙》在下半篇中还讲了很多重要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的批评论,讲批评最重要的一篇叫《知音》篇。


我们大家都懂知音,这个知音是中国文人的接受论、批评论、鉴赏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知音》篇,刘勰以历史上三种实例来说明知识难,这三个例子实际上概括了自古以来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大量问题,贵古贱今是限于自身的历史存在,崇己抑人是个人偏好的遮蔽,信伪迷真则是由于学力浅薄,这是相当普遍的三种类型。且无论才大或者学浅,都难以避免以上诸弊,可见真正的知音是千载难逢。


我们在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上,其实我们会常常犯几种错误,一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贵古贱今,他讲了一个例子,他说秦皇看到韩非书的时候,他很佩服;汉武帝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这个写的好,如果是跟我同时代那就好了,结果下面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同时代的人。在哪里呢?司马相如在四川,然后汉武帝就把他接过去了。但接过去以后,真正到跟前了,反而不重视司马相如了。


我们今天有这种现象,总觉得古人或者前人如何伟大,而我们同时代的人真正有伟大的,大家反而文人相亲,做了文人相亲,还有崇己抑人、信伪迷真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才能当好一个批评家一个鉴赏家?他提出来文学鉴赏是很难的。他举普通的事物鉴别都会出现如此大的谬误,文学鉴赏那就更难了。


那么文学鉴赏怎么样才做得好,他提出来要多看、要多读,看的多了,我才知道这个好还是不好。他说你看过高山以后你才知道小山是什么?你看过沧海之波以后,你才知道小沟小河是什么样。


刘勰的批评论并非凭空而来,它是从大量的具体批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心雕龙》的全书贯穿了以历代作家作品具体评论,而刘勰又是根据他总结的批评原理来评论历代作家作品的。这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方法,使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批评论有着相当丰厚的底蕴,却有着可贵的应用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