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对《菜根谭》有了初步的认识,那它究竟讲了什么呢?为何具有如此魅力? 用八个字来概括其内容,那就是: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也许有人会疑惑:难道讲这些也会成为企业管理的神书吗?学习这些就会走向事业成功? 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关于“为人”,《菜根谭》有这样几个建议: 第一,“为人”要本色。 比如: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这个“素”在古代汉语中,就是指未经染色的纯白丝绢。 论语中:有一次子夏问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说:“绘事后素。” 子夏的问题是:这样一位佳人,嫣然一笑、动人心扉,眼波流转、眉目含情,不用化妆就很美,指的是什么呢?孔子说:这就像在洁白的素绢上作画。所有的美好绚烂的颜色,都要基于一个干净纯洁的底子,一种质朴天然的本色。 在孔子眼中,所有外在的一切,不管是惊人的美貌,还是惊天的功业,或者是恢弘的礼乐,豪华的仪式,如果没有淳朴仁厚之德,没有真挚自然之情,都变得毫无意义。保持本色,忠于内心,真诚、善良、仁慈、宽厚,本色才是世间最美的颜色。 所以《菜根谭》还说: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做文做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时,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做人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自自然然地展现出真实本色的样子。 第二,“为人”不能逞聪明。 《菜根谭》说: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之心,如青天白日,应该坦坦荡荡、没什么可隐瞒的。但是君子之才,却应该向美玉珠宝一样隐而不露地收藏好,绝不可不知深浅、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杨修的故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刻知道这是“阔”;曹操在点心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立刻明白“一人一口酥”。他不仅不知道收敛锋芒,反而更加故意卖弄,屡屡显示自己不同常人,让曹操越来越讨厌他,最终招来杀身之祸。曹操出兵被困,正进退两难烦闷之际,见汤碗中有鸡肋,感慨万千。于是传夜间口号为“鸡肋”。杨修听了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并且声称“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曹操得知后大怒:“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杨修最大的长处,就是他聪明,可是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太聪明。但是当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聪明的时候,实际上这个人已经是很愚蠢了。所以《菜根谭》说: 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 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谦虚内敛不露锋芒,如果反而到处炫耀自高自大,这就是假聪明真愚蠢,那他的事业又如何不受挫、不失败呢! 第三,“为人”要包容。 比如这一句: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一块堆满了腐草和粪便的土地,才能生长许多植物;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反而不会有任何鱼虾来繁殖。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宏他人的雅量,而不是自命清高、斤斤计较。 与人相处,应该善于“忘记”: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对我有恩,应常记于心不可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却不可不忘掉。 有个很老的阿拉伯故事,两个朋友在沙漠旅行中吵了架,一个打了另外一个巴掌。被打的在沙子上写下:“我的朋友很差劲,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到了一片沼泽地,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被救后,他拿起一把刀,在石头上刻下:“我的朋友很够义气,救了我一命。”朋友在一旁好奇的问:为什么刚才你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这个人笑着回答:对朋友的坏处,要写在容易拂去的地方,可是对朋友的好处,却要写在永远铭记的地方。 第四,“为人”还要适度。 《菜根谭》说: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 有一次孔子在鲁国宗庙中见到一个奇怪的容器:当它空着时,不是向左歪就是向右歪,怎么也放不正。只有灌入刚好适量的水,容器才竖起来,端正地摆在那;但如果水太满了,它又会翻倒。孔子长叹一声说:“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哪有太满、太过,而不翻倒的呢? 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就是提醒自己万事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 那么,在“处世”方面,《菜根谭》又给我们那些智慧呢? 第一,处世要有自己的准则。 它说: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行走世间,不应该跟庸俗的人搅在一起混来混去;也不要故意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为人做事,千万别目中无人特立独行,处处惹人讨厌,也别为了阿谀奉承博取他人的欢心,唯唯诺诺丧失自我。一句话,和而不同。志向要高远,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中能超拔得出来;做事却要平和,与什么样的人群都能融合得下去。 第二,处世要懂得谦退。 《菜根谭》说: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世要有让人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人一步就等于自己日后进了一步;待人接物以宽厚真诚的态度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他向来心胸开阔、为人通达。乾隆年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有一天,突然收到老家堂弟郑墨来的一封信。原来郑家的人想翻修老屋,他们和邻居的房屋本来共用一墙,郑家翻修,必然要拆掉旧墙。可是邻居不干了,说那堵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郑家无权拆掉。郑家的人很不愤,也拿出房契作证。两家打起了官司,闹到县里;于是郑墨给郑板桥写信,让他动用自己的职权干预这件事。 郑板桥接到信后考虑再三,最终给堂弟寄去了这样一首诗: 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何处去找秦始皇? 又寄去一个条幅,上写“吃亏是福”。郑墨接到信后羞愧难当,当即撤了诉状,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邻居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决定不再为了一堵墙纠缠下去,两家重修旧好。 所以《菜根谭》还说: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路径狭窄的地方,空出地方给别人走;滋味香浓的食物,留下一块让别人尝。这就是一个立身处世最安全快乐的不二法门。 第三,处世需要冷静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 冷落处存一热心,便得许多真趣味。 在看似热闹的表象和大家趋之若鹜的潮流里,如果能保持冷静,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当穷困潦倒不得意时,却要仍能保持一股奋发的劲头,才可以收获生活的真谛。 唐玄宗晚期时的奸相杨国忠,执政时一呼百应,从者云集。对公卿以下,颐指气使,一人兼领四十余个头衔。所有不依附自己的人,一律排挤出朝廷。当时有人劝刚考中进士的张彖谒见杨国忠,并说:“如拜见则富贵立可至。”可是张彖偏偏不买这个帐,他说:“你们以为倚靠杨国忠如泰山,我以为是冰山。如果皎日升起,冰山消融,你们就没有依靠。”后来,果然如日中天的杨国忠在马嵬坡人死刀下,为天下唾骂。那些就着杨国忠的热乎劲往上贴的人,纷纷落马;张彖反而得以保全。 《菜根谭》告诉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冷静,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理性的思维: 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观察人要冷静,不要一拍即合;听言语要冷静,不要轻信轻诺;处理情感要冷静,不能死去活来;面对事理要冷静,不能简单粗暴。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第四,处世要高远。 《菜根谭》说: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在各种复杂的关系、尖锐的利害冲突面前,要立得住脚、把得住原则;在各种目眩神迷、眼花缭乱的欲望和诱惑面前,要着眼长远、胸怀大志;在各种即将走向险途、滑向深渊的事情面前,要悬崖勒马、及时撤离。 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菜根谭》以其对于人的重视,对于东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所特有的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被视为有助于人们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今天,它触及了竞争中的主体因素、最根本的方面——“人”的问题。如何通过加强个人的修养来改善人际的关系,使个人在处世方面变得更成熟、更圆通,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正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这方面的因素还会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讲到这,大家一定明白它为何被企业界奉为神书了。 那么,讲完了为人处世,菜根谭又是如何讲修身养性的呢?下一讲我们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