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时期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西一里2l6sluho 2022-03-19
文章图片1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古文。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写文章就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们写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给皇帝提建议、提意见的上疏,也包括他们给别人文集写的序言等等。这么说吧,古文就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的方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就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不过在这唐宋八大家里面,只有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的作家,剩下的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宋代作家。所以其实宋代才是古文运动最兴盛、最成熟的时期。

古文运动之推崇韩愈

文章图片2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

北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是以韩愈拉开序幕的。他提倡古文,是为了反对另一种文体,就是继承了六朝时期骈文风格的“时文”,因为是当时流行的文章,所以叫“时文”,骈文重形式。

古文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对仗,追求辞藻华丽、声音和谐,还特别喜欢引经据典,更重内容。韩愈认为古文这种写法才显得文章写得好,于是便开启了古文运动。

唐朝的王勃写的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骈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这段话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然而,却不太知道都说了些什么。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引的这几句话中,每句话都涉及古时候的典故,你必须很熟悉这些典故,才能真正读懂这几句话。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古文,开篇是这么写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接描写景物。即便对古代典籍一无所知,也能明白他要说什么。

文章图片3

当然,每一种文体都可能有好文章。就像《滕王阁序》一样,遇到才华横溢的王勃,骈文一样可以精彩纷呈、流传千古。然而,当写作者并不是都像王勃那样有才华的时候,骈文追求华丽漂亮,就会显得过犹不及。而写文章,当然内容更重要,如果都不知道你要什么,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追求形式大于内容,不仅耗费了写作者大量的精力,还让初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空洞无物,形式僵化的文章。

韩愈提倡古文就是要扭转这种趋势,希望文人们能够彻底抛开文章形式上的种种顾虑,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

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儒学的复兴运动。然而,韩愈的这次努力并没有取得期待中的成功。随着韩愈的逝世,古文运动有些偃旗息鼓了,中晚唐时期最流行的仍然是韩愈反对的骈文。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当历史发展到宋代,国家重新回归统一的时候,宋代那些有远见的士大夫们发现他们更需要重振儒学,建立时代的精神。所以,他们重新开始倡导古文运动。

文章图片4

宋代的儒家士大夫面临的处境不太乐观。对外,国力不够强大,外敌虎视眈眈,北方的幽云十六州早已经割让给契丹,使得宋朝北方没有屏障,随时处在威胁之中。对内,则是佛学思想盛行,慢慢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有所衰弱和动摇。因此,儒家的士大夫们从宋朝建立开始,就深切感受到自己承担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力求经世致用。这种精神随处可见,史书中记载,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范仲淹每当议论天下大事的时候,都会心情激动,为了天下的改变,能够做到奋不顾身。正是这种情感,才激励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说出了整个宋代士大夫的心声。这种心情使得他们的学问也追求经世致用,古文运动恰好符合他们的要求。

文章图片5

宋仁宗的时候,曾经下过一份诏书,从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宋代古文运动在思想上的要求。诏书中说:“当念文章所宗,必以理实为要,探经典之旨趣……庶有裨于国教,期増阐于儒风。”这是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内容,要符合儒家的思想,而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实际的作用,能够参与教化,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这里面包含了两个点。古文首先要有用,要能够振奋人心,而且有助于国家治理。王安石就曾经说过:“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于现实有用。这样一来,就把单纯追求形式完美的其他写作风格排斥在外了。

其次,古文还要符合儒家的道理,能够体现儒家思想。这其实跟韩愈的想法一脉相承。当韩愈说“文以载道”的时候,他指的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宋代的文人继承了文和道之间的这种关系,把文章写作看成是阐发、体现和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符合儒家思想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古文运动为什么能成功?

文章图片6

欧阳修

宋仁宗嘉祐二年,欧阳修担任了那一年科举的主考官,这件事成了古文运动的关键转折点。

欧阳修是主考官,所以他就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拔人才。要知道,在古代社会中,参加科举考中当官,几乎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唯一出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文人寒窗苦读十几年,就是为了能够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改变自己和家族的社会地位。所以说,谁当主考官,主考官有什么样的品位和偏好,自然会牵动着天下文人的心,相应的也就会影响天下的文风。

文章图片7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对韩愈的古文也是非常推崇的。

《宋史》中欧阳修传记载:“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锼刻骈偶,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 苏舜元 、舜钦、 柳开、 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可以看出欧阳修也学习韩愈的古文。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可以说是很熟悉了。这篇文章不仅描写细致入微,而且文体奇特。从第一句“环滁皆山也”开始,全文一共用了21个“也”字贯穿。即便是在当时这种写法也挺标新立异的,因为效果好,成了文人刻意模仿的对象。

文章图片8

醉翁亭

史书记载:“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向慕。”

欧阳修当时的文章名气很大,只要有新文章出来,天下的文人都争相传阅模仿,这无疑扩大了古文在文人中间的影响。

当时有名的文人钱公辅就写了一篇同样用“也”字贯通全文的文章,甚至包括苏轼,也写了一篇文章名叫《酒经》,全文一共用了16个“也”字。

因此,欧阳修等于为天下的文人士子指明了一条上进的大路,让他们能够有章可循,知道如何用功。这也为古文在士子中间的传播和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欧阳修去世之后,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欧阳修主导的那一界科举考试,“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文章自是变而复古”。就是说欧阳修选出来的文章都是那些古文风格的文章,天下文章从此为之一变。

什么原因导致古文运动由盛而衰?

文章图片9

苏轼也许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才华、最有光彩的人物,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是继欧阳修后,北宋文坛又一个领军人物,他在北宋古文运动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苏轼是北宋古文家中骈文理论成就最高的,他提出“破体为文”和“以散入骈”的观点,主张把古文的笔法渗入到骈文的创作中。

苏轼的才情也成了古文运动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苏轼才情太高,个性又放旷不羁,写文章多随性而至,而他的才华又让这种随性的写作左右逢源,摇曳生姿,怎么都能结构成一篇漂亮的文章。苏轼的文章任才使气,就连欧阳修都被他迷惑并且赞叹不已。

文章图片10

据说欧阳修看到苏轼写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上古时候尧帝的一个典故,就问苏轼这个典故出自哪里。苏轼随口答说出自《三国志》的注解。然而,欧阳修回去查书,却没有找到,就问苏轼。苏轼说,“某意其如此。”意思就是,其实并没有这个典故,但是,在我看来按道理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欧阳修听了之后却没有生气,反而说苏轼这才是会读书,日后他的文章必定独步天下。

但是才气是学不来的。苏轼全凭才气写作,其他人就只能膜拜,无法效仿了。

明末清初的大文人钱谦益就说苏东坡的文章像水银泄地一样,随处涌出,古往今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文体。这也使得别人摸不着头脑,也根本无从学起。那些才情不及苏东坡的文人,如果想跟他一样写文章,一定会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由此一来,北宋时期的古文,刚刚经过欧阳修的倡导,变得典雅平淡,成为人人都能学习的文体。到了苏轼这里,却又一下变成了常人无法企及,无法学习的文章,当然也就削弱了古文在普通文人中的影响力。古文虽然因此变得绚烂多彩,但是也变成了旁人只能观赏,却没办法参与其中的对象。古文渐渐失去了它的大众基础。

文章图片11

古文运动由苏轼开始由盛转衰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苏轼这种文风,实际上也弱化了古文“文以载道”的功能,让古文的追求更偏向形式,而不是“载道”的思想。这跟苏轼本人的思想立场有关。古文运动本质上是儒家思想的复兴运动。宋代文人对于古文的要求之一就是要符合儒家的纲常伦理,有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对民众的教化。然而,苏轼的内心却更倾向于老庄思想。苏轼幼年读到《庄子》,就立刻欣喜不已,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这句话是说,我原本在心中有很多对于人生的感受,但是说不出来,现在读到了《庄子》,恰到好处地说出了我心中所感受到的东西。

从一开始,苏轼就对道家思想有着天然的亲近。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虽然他少年得志,然而此后的生活却充满了波折。他在政治上屡次被别人陷害,一次次离开朝堂,被贬到地方为官,在政治上一辈子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在人生的这种跌宕起伏之中,是庄子思想帮助他看破了世间的兴衰荣辱,帮助他度过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因此他的思想中随时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

文章图片12

我们最熟悉的《赤壁赋》中,面对朋友对于人生短暂的哀叹,苏轼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天下万物的长久与短暂其实都是相对的,由那转瞬即逝,变化无穷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天地,其实也不过是变化之中的匆匆过客。但是,换一个角度,如果从天地万物留存不变的角度来看,其实万物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可哀叹的。苏轼这样的文章透露出的思想更亲近道家而不是儒家,是很明显的。

苏轼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不仅让古文的方向跟当时重视儒学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了,也让古文背离了它自己的初衷。因此,也招来了那些坚守儒家立场的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的大儒朱熹就曾经说苏轼的文章对于儒家道理的破坏比佛老思想更严重。南宋以后,理学逐渐兴盛,垄断了话语权,儒者们对于苏轼的批评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苏轼所代表的文章风格也很自然地渐渐衰落下去。所以说,苏轼文风的变化,是古文式微的内在因素,而当时重视儒学的时代趋向,尤其是后来发展成理学的二程学说,是外在打击。内外交攻,古文运动走向衰落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章图片13

古文衰落更现实的原因,是在欧阳修之后,它逐渐沦为了政治的工具。古文提倡经世,提倡儒学的实用目的,那就必须借助现实政治的力量,所以它能够在欧阳修的时候兴盛。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不可避免地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欧阳修之后,北宋的党争非常激烈,古文就成了文人批评时政,甚至人身攻击的工具。古文也因此失去了它的纯净。而苏轼选择了这样的文风,选择了这样的态度,其实也正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

痞喵说

虽然古文作为一种文章风格,在苏轼之后逐渐衰落,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竞相追捧模仿的对象,但是古文这种追求简洁平淡,言之有物的理想,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写作和发展,一直到中国近现代的散文写作。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散文写作是成就最大的,它其实可以看作是古文的发展和延续。近现代的散文作家,他们从小读古文,能够深入体会其中的妙处。当他们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时,虽然语言变成了现代汉语,但是写文章的妙处一脉相承。

近现代散文作家的作品,就是古文精神遥远的回响。

参考文献:

《滕王阁序》

《醉翁亭记》

《宋史》

《欧阳修全集》

《苏轼文集》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

《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