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里挖出诡异鹦鹉杯,为何喝都喝不空?X光下专家恍然大悟

 烛下青史 2022-03-20

导语:

自人类社会迈入蒸汽时代以来,科技发展一直日新月异。相比民智未萌的封建时期先民,我们一直自诩是科学、理性的现代人,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我们这一代人改写的。可实际上,古人虽然在科技发展方面比不上我们,但他们的智慧仍然不容小觑。别说像是长城、泰姬陵、金字塔这类的人文奇观,就连一个看似普通的曾侯乙尊盘,我们在感慨其巧夺天工、工艺震撼的同时都没办法用古法进行复刻,只能依赖现代工业的力量去进行拆解。相信每一个近距离参观过曾侯乙尊盘的人,都会发自肺腑的被这件数千年之前的物件所震撼!

曾侯乙尊盘只是古人智慧的一个缩影,是摸得见看的着的精美,但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这个古代物件多少带上了点玄学的味道,甚至于这个东西在古代都一度失传。如果不是在机缘巧合之下,考古学家们在一处墓室发现了这个东西,或许直到现在我们也只能通过古书典籍对它有所了解。在唐诗宋词之中有一个神奇的酒杯,被无数文人墨客用华丽的辞藻描摹,甚至于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都对它极为的推崇!在《襄阳歌》中,李白曾这么描述过这个酒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倾须三百杯。”没错,这个酒杯最大的特性就是喝不尽,只要是倒酒进这个神奇的酒杯,那这杯酒似乎永无穷尽,永远都喝不完。而这个神奇的酒杯也有一个风雅有趣的名字——鹦鹉杯。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学家以及唐诗宋词的研究者们都对这个无数文豪笔下的鹦鹉杯无比的感兴趣,甚至有人根据古书上的描写复制鹦鹉杯。但最终作出来的成品却只是一个形状怪异、没有丝毫特别之处的普通杯子。就在大家都对鹦鹉杯如痴如狂的时候,考古学家们终于在一处家族墓葬群中发现了鹦鹉杯的本体。1965年时,有人在南京的象山发现了一处墓葬群,经过考古学家们的考证之后,证实了这里埋葬着的墓主是大名鼎鼎的东晋王家的王兴之。如果你对这个人感到很陌生的话,或许他的族侄王羲之会让你感到熟悉。


在确定墓主身份之后,考古学家们就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挖掘。最终在长达五年的工作之后,考古学家们出土了大量的殉葬品,这些殉葬品对研究魏晋时期的世俗生活、墓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次的出土品中的一个小物件,为鹦鹉杯的千古未解之谜给出了答案。原来,在这些出土品中有一个很独特的完整大海螺,和那些陶制品、丝织品、金银玉器比起来,这只海螺可谓是格外扎眼,也正是因此,这可海螺引起了考古学家们格外的关注。



在翻阅大量的典籍文献和对这只海螺进行科技检测、扫描之后,考古学家们得出了这只海螺就是传说中的鹦鹉杯的结论。因为这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掘出鹦鹉杯,所以专家们都很好奇为什么要把一只海螺命名为鹦鹉杯,而且它为什么会具有千饮不尽的奇怪特性呢?仅凭外观无法得出结论的考古学家们将这只海螺送去做了X光扫描,在X光的照射下,一切谜题才迎刃而解。

鹦鹉杯是天然海螺经过有限加工之后制成的一种形状特异的酒杯,而制成这种酒杯的海螺内部有十分多的网格结构,在这些网格之间有细密的小孔进行连接。在最开始倒酒进鹦鹉杯的时候,这些就会分散在每个网格之间,只有一部分留在螺顶的最前端。在喝酒的过程中,因为空气压力和海螺内部构造的缘故,那些倾倒进去的酒并不会第一时间全部流出,而是慢慢的一点点流出,这才造成了鹦鹉杯里的酒怎么喝都不会喝尽的假象。

小结:


不过鹦鹉杯的原材料是本来就十分少见的鹦鹉螺,这种海螺在距今五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说是一种活化石一般的存在。而且它们一般生活在海底一百米左右,对于古人而言,这种海螺是十分难捕获的。后来,随着鹦鹉螺的数量越来越少,鹦鹉杯也逐渐的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如果不是在考古活动中发现了鹦鹉杯,那它很可能永远都只存在于古诗词的记载之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