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战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将领能力不行一直是呼声最高的理由,毕竟在三大战役期间,几乎所有声名显赫的国民党将领都败的一塌糊涂,名声扫地。然而国民党内部其实还有很多厉害的将领没有上阵,比如说被称为战神的薛岳,为何他无缘指挥三大战役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一、早年成名
薛岳1896年出生于广东韶关。当时甲午战争刚刚结束,他的父亲对清朝现状深恶痛绝,给他起名薛岳,是希望他能够像以前的大英雄岳飞一样,除暴安良,保家卫国。
薛岳长大之后也如父亲希望的那样,考入了保定陆军学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从军校毕业之后,他加入了由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革命党,不久后进入武昌陆军学校进修两年。
连续两次在军校的学习,让薛岳的军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毕业就进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革命军担任司令部上尉参谋,并在进攻漳州的战斗中屡立战功。
1921年孙中山先生就任大总统一职,组建总统府警卫团,薛岳与叶挺、张发奎一样被任命为总统府的警卫团营长,成为了孙先生身边最亲近的护卫。陈炯明叛乱时,薛岳冒死护送孙先生安全离开,并继续随时在侧执行军事任务。可以说,薛岳是孙中山先生身边最忠诚得力的下属。
北伐战争开始后,薛岳带兵出征,与孙传芳部对抗拼杀,是众支北伐军中唯一一个没有惨败收尾的队伍。此战结束开会时,蒋介石把所有将领一顿狠骂,唯独表彰了薛岳。
但薛岳不仅没有得意忘形,反而认真听了蒋介石对众将领看地图不准确的批评,在之后的作战中,永远把地形勘察,地图绘制作为头等大事,这样的心胸与气魄,注定薛岳是个与国民党传统将领完全不同的人。而他的能力也在抗日战争中展露无疑。
二、军政才能
淞沪抗战爆发后,薛岳被蒋介石任命为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带领队伍加入左边的对抗军团,与日军展开正面殊死对决。竹园村一战中,薛岳指挥部队与日军开展阵地争夺战,连续五次,阵地丢失,再度夺回,虽己方损伤严重,却也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重创。
万家岭战役中,薛岳指挥部队与日军王牌106师团展开激烈对抗,大战历时12天,在八路军部队的协助配合下,最终全歼日军师团一万多人,俘虏百余人,创造了抗日战争以来的又一奇迹。这场战争最终被载入了史册,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一起成为中国抗日初期的最大胜利。
前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血战,歼灭敌军约12万人。虽然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未能取胜,但仍然对日军造成了重创,歼灭近七万人。1945年日本战败后,薛岳还得到了一枚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自由勋章。
除了军事,薛岳在政治上也有着较高的成就,在他担任第九战区司令官期间,曾兼任过湖南省主席。别看他是个军校出身的武将,但对政治建设依然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以“安、便、足”为主的施政方针,将政策放在改善民众生活,提高民众便利,让民众可以吃饱喝足等方面,让湖南百姓真真切切在乱世之中获得了一丝安宁与满足。
按理说,这样一位军政兼备的人才,蒋介石不应该冷落了他。要知道,蒋介石可是非常求贤若渴的,陈赓就曾好几次被他轻抓轻放,就是为了能够将他招安。
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虽然在抗战初期,蒋介石曾几次嘉奖于他,却从未把他放在重要位置,更别说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信任了。蒋介石为何对他如此提防?薛岳如此强悍,又为何连内战施展指挥才能的机会都没有呢?
三、屡屡落败
其实在内战初期,薛岳还是得到了重用的。1946年,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了国共合作协议,对共产党部队以及在各地的抗日根据地发起猛烈进攻。
因薛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神勇表现,蒋介石将他任命为徐州“绥署”主任,负责整个徐州战区的指挥作战。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通台儿庄、徐州之间的两条铁路支线,并占领枣庄的煤矿,以便维持国民党的军事运输以及解决南京等国民党占领城市的冬季燃料供应问题。
首次交锋,薛岳胸有成竹,派遣七十七师与二十六师两个整编师团分别向峄县和枣庄进攻,占领过程非常顺利,很快就拿下了两处要地。首战告捷让薛岳信心大增,迅速指派麾下各部向从四个方向对当地的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围剿。
薛岳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拿下两处要地,并不是因为部队作战有多碾压,而是我军从战术上选择了避让。国民党此次来势汹汹,如若前期就正面交战,很可能导致本部损伤惨重,还丢失阵地。所以新四军选择了避实就虚的作战策略,前期早早撤退,避其锋芒,等到薛岳等人松懈之时,再找时机发起偷袭,便可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薛岳不知是被战功冲昏了头脑,还是仗着兵力雄厚目中无人,竟然选择了分兵围剿。这番举动直接让他从主动转为被动,队伍被化整为零,战力也被大大的分散。
薛岳的举动让我军找到了进攻的时机。围剿开始后不久,新四军叶飞部便向驻守在台儿庄的七十七师发起突袭,毫无准备的国民党因此大败,旅长戴之奇也因为我军的攻势凶猛,选择畏罪自杀。
即使战败,薛岳仍然胸有成竹,派遣装备精良的整编二十六师继续从峄县东面向解放区进攻。二十六师的兵力与战力确实在正面战场不容小觑,但我军并未选择与该师硬碰硬,而是将他们引诱到了向城地区,随后我军从苏北、鲁中赶过来的八个师团将其包围,开始了我军最擅长的围点打援作战。
薛岳得到二十六师被全面包围的消息后,立刻派遣其他两个整编师前去救援。而队伍的行动路线早就在我军的谋划之内了,其中一个师刚进入古林村就遭到了早就埋伏好的我军部队围攻,疲于应对,根本无法前去支援。
孤立无援的二十六师只坚持了不到十天,就被我军击溃,师长以及其参谋长被俘,整个师团全部覆没。
短短半年时间,薛岳连失了两个嫡系师团,还丢失了好几处战略要地,屡屡战败,国民党内部对此非议不断,蒋介石也极其震怒,最终裁撤了薛岳的徐州“绥署”主任一职,安排其担任南京政府参军长,留在后方赋闲。
四、拉党结派
如果说前线的战败让他被暂时雪藏,那么在后方的拉党结派就是他被蒋介石彻底厌弃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国民党是最喜欢搞派系阵营斗争的,这从军阀对峙时期就能看得出来。孙中山先生初建革命时,身边最大的武力支撑就是粤系军队。可以说,粤系军队是那时“中央军”一般的存在。而出身广东的薛岳与叶挺、张发奎一样,都是鼎鼎有名的粤系军阀,孙先生的忠实拥戴者与守护者。
可惜,后来陈炯明的叛乱,致使粤系军阀的统治力被削弱大半,孙先生去世后,很快被蒋介石所主导的黄埔派系排挤在外。多数包括薛月在内的粤系军人选择投靠蒋介石的黄埔派系谋求出路。
蒋介石是极为多疑的,能让他真正信任重用的只有出身黄埔的嫡系将领,而像薛岳这样的粤系军阀,即使再卖力,他也不可能真的将其作为嫡系培养。
抗日战争时期薛岳的出色表现,蒋介石确实极为满意,所以才愿意将他放在徐州这样重要的地区,就是希望他能用指挥作战能力,迅速抢占徐州重要地区,为国民党扩大胜势。然而薛岳的接连战败,让他彻底失去了耐心,直接将他革职放到了后方,派遣自己的嫡系心腹重新接管徐州。
若薛岳是个聪明人,必然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老实的在后方办事,可能蒋介石还会有重新启用他的那一天。然而薛岳却选择了一个蠢到极致的做法,在后方拉党结派,欲重新振兴粤系一脉。
1948年,南京重新进行副总统的竞选,薛岳与张发奎等粤系军阀欲扶持孙科上位,为其竞选四处奔走,筹措经费,拉选票,甚至还胸有成竹的内定了内阁成员。在内定的内阁班底中,国防部长由张发奎担任,参谋总长由薛岳担任,军政部长由余汉谋担任。
此番举动很快被南京媒体公之于众,孙科的糜烂私生活也因此暴露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直接导致竞选失败。
“傀儡”孙科沉寂之后,薛岳等人确实安静了一段时间。但在淮海战役国民党黄埔系战败后,又开始“兴风作浪”,与张发奎等人提出“粤人治粤”的口号,强烈反对宋子文继续进行对粤管理。
蒋介石对薛岳等人深恶痛绝,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当时内战形势对国民党极其不利,他为了拉拢广东军队的支持,只能勉强同意了薛岳等人的要求,召回了宋子文,并任命余汉谋为广东“绥署”主任,薛岳为广东省主席,张发奎担任广东陆军总司令。
薛岳等人此举相当于直接与蒋介石撕破了脸,蒋介石自然不可能再将他调回正面战场,将自己的嫡系兵团交于他指挥。可以说,从薛岳选择拉拢粤系之时,他就再也没有进入三大战役指挥作战的机会了。
总结:
薛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辉煌,是天赋与血性赋予他的荣耀,是家国天下带给他的坚定使命。而当外战结束,内战展开,薛岳就从那个民族英雄变成了有利益有欲望的个人,他也因此走向堕落,这才无缘最后的三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