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夏代开始,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奴隶社会阶段。这种社会形态经过商代发展,至西周时期达到鼎盛。随着生产能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权利的集中化,这一时代的中国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也是陶瓷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陶器由于制陶原料、窑炉结构、烧制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致使这一时期陶器种类愈加丰富。从工艺种类来说,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以硬纹陶、灰陶、黑陶及白陶为主,还出现了原始瓷器。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中既涵盖大量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炊具、食器、酒器等,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运用于祭祀、丧葬、宴飨等诸多礼仪活动的陶制礼器。 目录
一.【夏代陶器】 有关夏代的制陶手工业发展,古代文献中很少有记载。《墨子·耕柱篇》中有“铸陶于昆吾”之说,指的是夏代的昆吾族,善于制陶及铸造青铜器。根据目前的考古挖掘成功,夏代陶器文化以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为主,当时的灰黑陶器数量最多,同时也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 1.夏代灰陶器 这时期灰陶基本承袭了龙山文化晚期的陶器发展而来。常见的陶质炊器主要有鼎、罐、甑。陶质食器有豆、簋、钵、三足盘。陶质盛器主要有瓮、盆、缸。陶器表面纹饰,除部分食器和盛器为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面拍印回纹、叶脉纹、涡旋纹、云雷纹、圆圈纹、花瓣纹等图案外,绝大部分陶器表面饰印篮纹、方格纹与绳纹。 夏代 灰陶绳纹鬲(山西博物院) 夏代 绳纹出戟三足鼎(山西博物院) 夏代 灰陶盉(河南博物院) 夏代 绳纹灰陶鼎(河南博物院) 夏代 陶爵(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院藏) 2. 夏代白陶器 在河南豫西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中都有白陶发现。常见的形制多是鬶、盉、斝等酒器。它们胎质坚硬且细腻,胎壁较薄。 夏代 白陶盉(河南博物院) 夏代 白陶爵(河南博物院) 3.夏代黑陶器 夏代黑陶以山东地区烧得最精,陶器轻巧,色泽黑亮,堪与漆器相媲美。黑陶器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时期达于极至,作为珍贵的器物随葬在贵族的墓葬。后由于青铜器的兴起,黑陶器便趋于衰落。 夏代黑陶多为细泥质磨光黑陶,是使用轮制制陶技术制作烧成后,再用毛皮等材料对陶器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因此整个器表漆黑发亮。 夏代 三足盘(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夏代 磨光黑陶觚(河南博物院) 夏代 黑陶镂空高柄豆(洛阳博物馆) 夏代 黑陶盉(河南省博物馆) 二.【商代陶器】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代的陶器比夏代有所增加,装饰纹样也更加精美,尤其是白陶和印纹硬陶的产量大大增加,由于印纹硬陶烧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又促使我国原始青釉瓷器的创烧。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1.商代灰陶器 商代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的数量较二里头文化早期有所增多。常见器物有鼎、罐、甑、甗、鬲、斝、觚、爵、盉、盆、瓮、大口尊、缸等。这时陶器以圆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 商代灰陶表面的纹饰除少量素面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施用一些凸弦纹和拍印的云雷纹、双钩纹、圆圈纹等带条状纹饰外,绝大多数的陶器表面满饰印痕较深的绳纹,兼饰一些附加堆纹和凹弦纹。 商代 绳纹灰陶鬲(山西博物院) 商代 灰陶鬲(河南省考古研究所) 商代 灰陶绳纹甗(河南省文物考古所) 商代 灰陶饕餮纹罍(河南省博物馆) 商代 灰陶夔纹斝(河南文物考古所) 商代 灰陶云雷纹簋(河南省博物院) 商代 灰陶盉 (涪陵博物馆) 2.商代白陶器 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形制除鬶、盉外,出现了爵。爵的鋬上和口部多刻划人字形纹饰。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出鬶、盉、爵外,还有豆、罐、钵等。器物表面多为素面磨光,只有少量饰印绳纹。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的高度发展时期,这时的常见器形有罍、壶、双鼻卣、盂、簋等,其胎质纯净洁白细腻,表面多雕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从这些白陶器的形制和纹饰看,都是对同期青铜礼器的仿制,这说明我国白陶的烧制工艺技术已发展到了顶峰时期。 商代 白陶刻饕餮纹双系壶(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代 白陶刻纹豆(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代 白陶瓿(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代 白陶曲折雷纹带盖罐(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商代 白陶罍残片(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商代 白陶罍残片 之 线描图(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 3.商代印纹硬陶器 商代的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发现。属于商代早期的印纹硬陶,是在二里头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拍印叶脉纹(人字纹)的硬陶片。 商代中期的黄河中下游出土的印纹硬陶,常见器形有瓮、尊、罐、罍等;这些印纹硬陶颈部多有轮制时留下的弦纹,腹底多拍饰叶脉纹、云雷纹和人字纹;胎色以紫褐色和黄褐色较多。在长江中下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除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常见的器形外,还有釜、碗、杯和豆等;胎色除紫褐色和黄褐色外,还有较多红褐色或红色;常见纹饰有云雷纹、叶脉纹、方格纹、曲折纹和回纹等。 商代后期黄河中下游的印纹硬陶器形制有瓮、罐、尊等;器表纹饰除叶脉纹和云雷纹外,还有绳纹。在长江中下游的印纹硬陶器有瓮、尊、罐、釜等品种;胎质和纹饰与中期相同。 从目前商代印纹硬陶的出土情况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印纹硬陶数量、品种和纹饰都比同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多,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商代开始已经较多的烧制和使用印纹硬陶器。 商代晚期 印云雷纹硬陶鬶形壶(福建博物院) 商代 印纹硬陶鸭形壶(上海博物馆) 商代 印纹陶匜(浙江省博物馆) 商代 印纹硬陶罐(温州博物馆) 4.商代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是以瓷土做胎、器表施一层透明石灰釉、入窑经1200℃以上温度焙烧而成的窑器。其胎质坚硬,器表光亮,但与真正的瓷器相比,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故称其为原始瓷。 原始瓷器出现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代早期,发展于西周早期,兴盛于战国早期,至秦汉之际经历衰落后更加繁荣,到东汉晚期最终发展为成熟瓷器。而商代之所以成为原始青瓷发展的里程碑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釉。这是陶瓷史上质的飞跃,是中国陶瓷史上真正意义上陶瓷的开端。 商代 原始青釉弦纹尊(上海博物馆) 商代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北京故宫博物院) 商代 青釉原始瓷尊(河南省郑州二里岗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代 原始瓷尊(河南博物馆) 商代 原始瓷罐(滕州博物馆) 商代 原始瓷罍(滕州博物馆) 商代 弦纹原始瓷罍(滕州博物馆) 商代 弦纹原始瓷豆(滕州博物馆) 商代 原始青瓷双宽耳尊(长兴县博物馆) 三.【周代陶器】 西周时期随着各种手工业生产较前代有所发展,西周王朝对各种手工业开始专门的管理。这时灰陶、白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均有,只是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烧制和使用,白陶器数量开始减少甚至消失。 1.周代灰陶器 周代灰陶是承袭陕西一带的先周陶器和吸收商代后期的一些陶器形制发展而来的。这时期的灰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但也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炊器主要有鬲、甗、甑;食器主要是豆和簋;盛器主要有罍、罐、瓮、盆、盂等。这时期陶器的装饰纹样基本都是纹理较粗的绳纹,还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和刻划三角纹等。 西周时期 绳纹灰陶罐(平凉博物馆) 西周时期 绳纹灰陶鬲(平凉博物馆博物馆) 西周时期 灰陶簋(平凉博物馆) 西周时期 灰陶双耳带盖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东周时期 灰陶三足鼎(祥山博物馆) 东周时期 绳纹鼓形灰陶罐(运城博物馆) 东周时期 绳纹三足灰陶鼎(运城博物馆) 2.周代印纹硬陶器 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是印纹硬陶发展兴盛的时期,可能因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青铜器和原始瓷器使用较多,故这时期的印纹硬陶器主要盛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考古发掘看,长江以南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印纹硬陶出土数量较多,延续时间长,从夏直到秦汉。在黄河流域地区,印纹硬陶出土数量既少,出现时间也晚。 印纹硬陶器基本上以泥条盘筑法成型,器物的一些附件如鼻、耳等,则为手制后粘接在器体上,其纹饰多采用拍印法。 西周时期常见的器形有瓮、坛、瓿等,其中瓮和坛的腹部丰满,器形高大。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和夔纹等,纹饰制作工整,且出现了两种或三种纹饰复合使用的现象。 西周时期 越窑原始印纹硬陶罐(中国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 西周时期 网格纹硬陶瓿(滕州博物馆) 西周时期 印纹硬陶罐(浙江博物馆) 西周时期 印纹硬陶乳丁纹陶簋 (长兴县博物馆) 西周时期 假方座印文硬陶尊(长兴县博物馆) 西周时期 葫芦形印纹硬陶陶簋(长兴县博物馆) 3.周代原始青瓷 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周代原始瓷器的发现更加普遍,在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和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都有发现。 而屯溪、句容等地的西周墓中,大量出土原始瓷器,器形也较丰富(见屯溪西周墓),这也说明明南方的原始瓷器远比北方发达。 这一时期的原始瓷器仍大都为生活用的器皿,器形有尊、罐、瓮、豆、碗、盂等。纹饰有弦纹、方格纹、曲折纹等,双乳钉或钮状的附加装饰比较盛行。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盂(安徽博物院)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鼎(安徽博物院)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盉(安徽博物院)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尊(安徽博物院) 西周时期 青瓷双耳簋 (洛阳博物馆)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四系罍(北京艺术博物馆) 西周时期 原始瓷尊(湖州博物馆)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罐(浙江省博物馆)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双耳罐(浙江省博物馆)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碟(浙江省博物馆) 西周时期 原始青瓷鼎(浙江省博物馆) 四.【商周文化同时期的其他地区】 在典型的商周文化分布区的四周,同时还存在许多有地方特点的彩陶或印纹陶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肃一带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卡窑文化,在长江流域的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有所谓“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在东北地区有西团山文化,在河北东北部与辽宁西南部有夏家店文化。 1、辛店文化 因首先发现与甘肃临洮辛店而得名,分布于洮河、大夏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部分地区。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并有大量彩陶。彩陶表面磨光,多用黑色绘画花纹。 辛店文化钩曲鹿纹罐 辛店文化神人纹犬纹双耳罐 2、沙井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而得名。以双耳及单耳罐较多,纹饰有直线、交叉、三角、菱形等,常施于颈腹部。 沙井文化三角纹圆底彩陶罐 3、卡窑文化 以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在甘肃、青海一带交界地方,因首次发现于青海西宁的卡窑而得名。陶器多为素面,手工制作。以夹砂红陶最多。器形有双耳、四耳、颈耳罐,底部一般较小或呈圈足。 卡窑文化大角鹿纹彩陶罐 4、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下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最多,主要纹饰是绳纹和绳纹加划纹。上层出土的陶器都是褐色和红色的夹砂陶,多素面磨光,器型有鬲、罐、豆等。 夏家店文化彩绘陶鬲 五.【春秋时期陶器】 春秋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常见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盘,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 大约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专用于随葬的陶明器,春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有仿青铜礼器的鼎、 盘,也有仿日用器的鬲、罐、豆、盂,等等,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和三足器为主,有少量圈足器。 春秋陶器纹饰更为简单,主要是粗绳纹、瓦旋纹。可以看出,春秋时期陶器不仅品种减少,而且纹饰单调,大约是因为当时的陶器手工业的主要力量,用于生产和发展更为先进适用的原始瓷。 1.春秋时期灰陶器 春秋时期的灰陶器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主,兼有少量圈足器。质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常见器形有鬲、釜、甑、豆、盂、盘、瓮、盆、罐等,其中以炊器中的鬲为最多。这时期陶器纹饰比西周简单,主要饰印粗绳纹和瓦旋纹。 春秋时期 灰陶盖豆(东营市历史博物馆) 春秋时期 绳纹灰陶釜(济源博物馆) 春秋时期 灰陶双耳罐(平凉博物馆) 春秋时期 灰陶壶(深圳祥山艺术馆) 春秋 灰陶鸟柱形灯(济宁博物馆) 2.春秋时期印纹硬陶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承袭西周时期印纹硬陶而发展,与西周时期的基本相同。常见器形有瓮、坛、瓿、盆、釜等;胎质仍以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为主;器表拍印几何形图案,出西周常见纹饰外,还有大方格纹和布纹。 春秋时期 印纹陶釜(中国历史博物馆) 春秋时期 印纹硬陶罐(安徽省博物馆) 春秋时期 印纹硬陶双耳出戟罐(安徽省博物馆) 春秋时期 印纹硬陶瓮(温州博物馆) 3.春秋时期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器类丰富程度超过以往,仿青铜器的原始青瓷盛行,制作和烧造等技术发展到顶峰,造型和装饰纹样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世俗化。 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大多仿自青铜礼器,这是因为这一时期以宗法等级及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商周用鼎制度遭到破坏,原来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的“列鼎制”,往往变成诸侯陪葬九鼎、大夫用七鼎。而用不起铜鼎礼器的,往往用原始瓷器替代。 春秋时期 原始青瓷簋(常州博物馆) 春秋时期 筒形原始青瓷罐(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 春秋时期 原始青瓷盖罐(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 春秋时期 原始青瓷提梁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春秋时期 原始青瓷出戟尊(浙江省博物馆) 春秋时期 原始青瓷尊(浙江省博物馆) 六.【战国时期陶器】 战国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城市规模的扩大,生产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根据出土窑址情况看,当时已经出现了作坊集中的陶瓷手工业,甚至在制陶业内部已经出现了主要生产某些产品的专业化倾向。这时期制陶业发展还表现在私营作坊的出现。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所以各国的陶瓷制品有着很大的差别。东南沿海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其他地区以使用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三晋两周地区的日用陶器较单纯,仿铜礼器有了很大发展;秦国以生产日常生活器皿为主,陶制的仿铜礼器还不普遍。但随着战国晚期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陶制品也逐渐表现出一些一致性。 战国时期的丧葬制度发生了变化,使用陶器代替铜器随葬,并仿照铜器形式的鼎、豆、壶、簋、簠、甗等成套生产。由于当时漆器、青铜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制陶工艺的进步,为了追求铜器和漆器的艺术效果,在陶明器的制作中,磨光、暗花、硃绘、粉绘等装饰方法广为应用,把陶器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的陶塑作品不多,主要是鱼、鸭、马头、老虎等。最突出的是陶俑的出现,但这时的陶俑体积还较小,是对人殉的替代。 1.战国时期灰陶器 战国时期各地都广泛使用的还是灰陶,包括日用器具、生产工具、陶塑和陶明器等。日用陶器主要是泥质灰陶,只有釜之类的炊器为夹砂陶。 常见器物有釜、甑、罐、壶、盆、钵、瓮、碗、豆、杯等。在河南登封还发现了陶量,这是研究战国时期度量制度的重要资料。陶质生产工具种类不多,有纺轮和制陶用的拍子、印模、陶范等。泥质灰陶多数用轮制成形,也有用模制和手制的。这时期大型器物的烧成表明当时制陶技术的进步,使后来秦代兵马俑的制作成为可能。 战国时期 “食”字戳记间断绳纹灰陶罐(平凉博物馆) 战国时期 “市”字戳记弦纹灰陶罐(平凉博物馆) 战国时期 灰陶甗(平凉博物馆) 战国时期 灰陶鼎(平凉博物馆) 战国时期 彩绘灰陶仓(平凉博物馆) 战国时期 彩绘三角纹灰陶鼎(河南博物馆) 2. 战国时期磨光黑陶 战国时期的黑陶由于受到当时漆器工艺的影响,大多采用磨光、暗花、硃绘、粉绘等装饰方法,呈现出类似错金、银的黑漆器,轻盈光亮,古雅别致。而战国时期的黑陶以中山黑陶见长。中山黑陶在造型上,盖、钮、器耳、器足等均用模制,动物形象如飞鸟、鸭首等为雕琢成形。主件、附件分别制成后再粘合成一体,这样制作的器形线条挺拔优美,转折处干净洗练。 中山黑陶不以彩绘突出,而以磨光与压划纹相配合,完全靠线条组合成装饰图案,古雅别致。虽然压划纹的种类不是很多,但均为当时流行的一些纹饰,并且线条流畅,各种花纹之间巧妙地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极富变化。如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填波折纹的三角纹等,形成独特的风格,显得非常典雅。又如磨光处加凹纹或凸弦纹,既起到分隔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战国时期 黑陶鸟柱盘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战国时期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河北博物院) 战国时期 磨光压划纹黑陶鼎(河北博物院) 线描图 战国时期 磨光压划纹黑陶甗(河北博物院) 战国时期 磨光压划纹黑陶甗(河北博物院)线描图 战国至西汉 黑陶茧形壶(台北故宫博物院) 战国时期 黑陶几何纹鸭形尊(河北博物院藏) 3. 战国时期印纹硬陶 战国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使用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特别盛行于江浙赣一带。 这时期印纹硬陶的坯泥含有少量杂质和砂粒,烧成温度较高,由于胎土中含铁量较高,故烧成后胎常呈紫褐色或砖红色。 印纹硬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拍印花纹既有成型的作用,也可以美化器物,所以花纹往往根据器物形状和大小而分别选用。 一般大型器物拍米字纹、方格纹等比较粗犷的花纹,小件器物则拍饰蔴布纹等比较细密的纹饰,这样做可以使器物看起来更加协调美观。印纹硬陶的器物种类并不多,其中以罐最多。印纹硬陶虽然坚固耐用,但因质地粗糙不适合作饮食器皿,故多数用作容器。 战国时期 印纹硬陶茧形壶(平凉博物馆) 战国时期 几何印纹硬陶罐(淮安市楚州博物馆) 战国时期 米字纹硬陶罐(富川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 战国时期 印纹硬陶方格纹曲柄罐(上海博物馆) 战国时期 印纹硬陶船形壶(浙江省博物馆) 4. 战国时期原始瓷 战国是先秦原始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生产规模大、数量多、种类丰富、质量高,而且大量生产仿青铜的礼乐器,是高度礼制化的一个时期。因越国的崛起,东周浙江原始瓷生产进入鼎盛,从而形成了古越人特有的陶瓷工艺,且古越国的原始瓷器多以礼乐器为主。 战国时期的原始瓷,胎质细腻致密,瓷土经过粉碎和淘洗。用陶车拉坯成形,故器形规整,器壁厚薄均匀。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相比,坯泥更精细,成形方式由泥条盘筑法变为轮制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量。在坯件外表涂一层薄薄的石灰釉,烧成后,多数釉呈青色或青中泛黄。这时的原始瓷都制成碗、盘类的饮食器和模仿铜礼器的鼎、钟、盉等。 战国时期 原始瓷兽面鼎(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瓷青釉鐎斗(北京故宫博物院)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提梁盉(北京故宫博物院) 战国 原始瓷匜(新昌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甗形鼎(鸿山遗址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三足缶(鸿山遗址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三足盘(鸿山遗址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瓷甬钟(恭王府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鼓座(鸿山遗址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振铎(鸿山遗址博物馆) 战国时期 原始青瓷錞于(鸿山遗址博物馆) 七.【总结】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社会的奴隶制度时代,这一时期的陶瓷艺术,在延续原始社会造型设计的基础上,也独具其时代特色和烙印。三代时期的陶器出现了象征性和实用性的分离器。一些仿自青铜礼器的陶器纹样十分精美,专门服务于奴隶主阶层,用于他们的祭祀与陪葬。而另一些三代时期的陶器造型简略、朴素无纹,大多用于平民或奴隶日常生活使用。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艺术,因各国军事上的群雄割据、文化思想上的百花争鸣,不同地区的陶瓷艺术,既反映时代共性,又兼具各地的地方特色。比如古越国浙江地区,尤其擅长生产原始青瓷。这一地区的原始青瓷,不仅生产规模大、数量多、种类丰富、质量高,而且大量生产仿青铜的礼乐器。而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今河北石家庄附近)的中山古国,因受中原地区的制陶工艺影响,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创作出如此精妙的磨光压划纹黑陶。 总的来说,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制陶工艺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并在烧制日用器的基础上开始烧制建筑用陶和铸造铜器的工艺用陶,为陶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对陶土原料的改进,烧制出了胎质坚硬的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进而又创制出了器表施釉的原始瓷器。而原始瓷器的出现为我国瓷器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成就我国陶瓷艺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李辉柄著,《中国陶瓷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张亚林、江岸飞著,《中国陶瓷设计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 叶喆铭著,《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河南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博物馆编,《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