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 刘秀宣慰河北:总算逃出升天 公元23年,刘秀被更始帝任命为宣慰使派往河北。 更始政权建立后,希望能够收服天下反莽势力,于是派刘秀带着一支人马,前往河北地区。河北有很多地主武装。刘秀身为地主,与这些河北本地势力惺惺相惜,所以一开始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刘秀后来的得力干将邓禹、冯异、耿仓、耿纯等,都是在河北收入账下的。这些手下并不是河北人,但是机缘巧合,都在河北与刘秀相遇。比如新野人邓禹,从小就有才华,而且是刘秀的同学,特意一路跑到河北来找刘秀。他建议刘秀要收买人心、延揽人才,培植自己的势力。冯异看见刘秀经常为大哥刘縯的死而黯然神伤,就知道刘秀其实非常痛恨更始帝。所以冯异劝刘秀要赶紧在河北各地设立官署,将河北变成自己的根据地。刘秀确实是按照这些建议来做事的。他在各地革除王莽的弊政,整顿社会秩序,从而受到各地民众的欢迎。众多地主武装觉得刘秀很不错,所以比较欢迎他。刘秀在河北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更始帝见刘秀逐渐得势,就准备派兵进入河北,防止刘秀势力失去控制。 可是意外出现了。23年12月,王郎假装自己是汉成帝的孙子,突然在邯郸起兵称帝,并且得到了另一只武装的支持。王郎把刘秀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宣布悬赏十万户通缉刘秀。王郎的势力迅速壮大,把刘秀打败。刘秀仓皇逃窜,逃到今天河北省西部的滹沱河边上,王郎的追兵几乎已经追上了刘秀他们。手下说河水很急,而且没有船,看来是过不去了。于是刘秀又派人去查看,那人回来说谎道:“河水已经结冰”刘秀一行人赶紧到河边去,结果河水真的结了冰,所以他们才能逃出生天。 王郎势力壮大的同时,更始政权不愿意看到刘秀控制河北,也不想看到王郎坐大,所以正式派兵进入河北攻打王郎。刘秀也重整旗鼓,重新拉起几万人的队伍,和更始帝的军队一起夹击王郎。这时候,刘秀名义上还是更始帝的臣下,所以更始军仍然和刘秀合作。刘秀时来运转,在柏人之战、南栾之战等战役多次打败王郎军,逐渐重新占据了优势。河北各地的地主武装也越来越支持刘秀。到了24年5月,刘秀攻破邯郸,消灭了王郎势力。 在和王郎对抗的过程中,刘秀形势一度危急,所以不少手下人和王郎势力暗中来往,想给自己留后路。刘秀知道这些事情,在消灭王郎之后,把这些证据都一把火烧掉,来收买人心稳定队伍。并且刘秀为了拉拢本地势力,又娶了一个本地大族出身的老婆郭圣通。这样一来,刘秀在河北彻底站稳了脚跟。 更始帝见刘秀在河北一家独大,意识到他已经有了单飞的本钱,感到非常担心。所以更始帝派人到河北,宣布封刘秀为萧王,要求刘秀交出兵权,回长安领赏。刘秀又不傻,知道自己如果真的回了长安,肯定没有好下场。于是刘秀借口河北尚未平定,不肯交出兵权。很快他派吴汉杀掉更始帝的大将,收降更始帝派来的军队。刘秀又派人杀掉更始帝派来的地方官。这样一来,刘秀和更始政权公开翻脸,彻底独立了。 结论:刘秀在河北扫平王郎,收服各路武装,把河北变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与更始政权决裂。 公元23年 昆阳之战:编故事都不敢这么“秀” 公元23年,刘秀领导的汉军和王莽的新军,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爆发了一场战役,史称昆阳之战。 王莽统治后期,绿林、赤眉等起义军先后崛起,使新朝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此时自称是汉室皇裔的刘玄,在绿林军的拥护下,宣布恢复汉朝,建立了更始政权。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3年,这一年就是更始元年。 更始政权引起了王莽的极度恐慌,他意识到了绿林军是个很大的威胁。于是王莽紧急调动各方军队,准备灭掉绿林的汉军。当时,汉军的王凤和王常已率领了十万军队占据昆阳,新军就集中地奔向了他们。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悬殊。新军有十余万人,而守在昆阳的汉军仅有1万多人。新军统帅王凤逐渐打起了退堂鼓。王凤的表现,使守在昆阳城里的官兵惊慌失措,他们想各自返回,保存自己的地盘。这时,刘玄的族弟刘秀,站出来说,我们如果集中力量抗击敌军,还是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各自散去,势必不能保全。昆阳失守,我们都会被各个歼灭。后来由于局势紧急,王凤又没什么好主意,大家请刘秀制定御敌的计策。刘秀决定,让王凤和王常坚守昆阳城,自己和其他人去城外调集部队,来个内外夹攻。 大家都按刘秀的计策行事,这时由于援军迟迟不到,军粮短缺,昆阳城内的一个汉军守将投降。这个消息给汉军很大的打击,刘秀为了鼓舞士气,就在城外宣扬他们的战果。昆阳城里的人得知消息后,又恢复了士气,继续坚守。在城外,刘秀亲率一千多骑兵和新军交战,不断取得胜利。王莽方面的将领王邑刚愎自用,用重兵围困昆阳城,忽视了城外汉军的力量,使得局势变得对汉军有利。王邑等人轻视刘秀,守着昆阳城,得意非凡。 王邑的战略,导致新军被刘秀军队击破,将领王寻又被刘秀斩杀,军队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此时昆阳城内的士兵趁着这个好时机,纷纷冲出城外,把王莽的几十万新军打得落花流水。此战汉军以少胜多,取得了大捷。 昆阳一战后,更始帝派王匡攻进洛阳,新朝的朝野上下十分震惊。很多人已看出王莽将要灭亡的命运,都改用汉的年号,服从更始帝的政令。 昆阳之战,一方面加速了王莽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使汉军内部的矛盾逐渐聚焦,此时矛盾的焦点就是起义军的领导权。这场战争中,刘秀起了很大的作用。刘秀一派的人凭借功劳,加紧了争夺领导权的活动。更始政权后来迁到了洛阳,刘玄则不顾大多数将领的反对,把刘秀派到了河北。这样刘秀就成了出笼鸟,羽翼逐渐丰满。相反地,刘玄正日益腐化,使更始政权变了味道,最后被赤眉军攻打而投降。刘秀最后重建汉政权,得以统治天下。 以往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刘秀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认为他们在血统上是汉朝宗室,而《后汉书。光武帝纪》和《刘玄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刘秀这一辈的十几个人,都没有爵位和官位。所以刘秀已经失去了贵族身份,并不是混入起义军中的贵族分子,而是起义军的一员。 从昆阳一战中,可以看出刘秀确实是靠着出众的胆识和得当的军事策略,在起义军中凸显了出来。刘秀是消灭王莽力量的主力,而不是坐等胜利等着吃便宜的角色。 结论:昆阳之战歼灭了王莽的主力,为推翻新朝创造了条件。刘秀从此,威震天下。 公元25年 刘秀称帝:再造大一统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县称帝,东汉政权建立。 在与更始政权正式决裂后,刘秀开始着手扩张势力,消灭遍布全国的割据势力。在当时的河北还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民起义军铜马军。刘秀打算消灭这支队伍。于是他派大将吴汉,率领幽州十郡军队,去攻打铜马军。接着刘秀又亲自率军与铜马军另一支队伍对峙。他坚守不出,派人攻击铜马军的粮道。铜马军没有粮食,趁夜撤兵,刘秀率军追击,在馆陶之战大破铜马军,接着又在蒲阳之战大破铜马军余部,迫使他们投降。 铜马军投降后,很多人非常惶恐,害怕被屠杀。刘秀亲自巡视铜马军营地,安抚人心。铜马军众人都觉得刘秀很靠谱,心甘情愿跟着刘秀混。所以几十万铜马军都成了刘秀的部众,从此后刘秀被人称为“铜马帝”。 刘秀一边在河北逐渐消灭农民起义军,一边派邓禹、冯异等人率军前往河南,扩张地盘。邓禹接连打败更始军,占领安邑;冯异也兵临洛阳城下。这时,刘秀的手下各路将领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了,就纷纷劝刘秀称帝。 但是刘秀却要装模作样一番,假装拒绝。手下们也很了解刘秀的心思。于是刘秀又消灭一支起义军之后,诸位将领再次请刘秀称帝。刘秀又拒绝了。过了一阵子,诸将再次请求,这次大家十分坚决,都已经第三次了,难道刘秀还要拒绝吗?结果刘秀还不答应,说考虑一下。刘秀还在考虑什么?他想搞一点迷信,来给自己称帝寻找天命。刘秀曾有个同学叫强华,喜欢研究谶纬。在诸将三次请求刘秀称帝不成之后,这个强华恰好不远千里从长安跑过来,献上《赤伏符》,说什么四七之际火为主之类的。反正就是说,刘秀称帝是天命所归,天意不能违背,所以刘秀非得称帝不可!至于为什么这么巧,那就很值得玩味了。 于是在公元25年6月,刘秀在鄗县千秋亭举行了隆重的称帝仪式,正式登上帝位,宣布国号为“汉”,史称东汉。 登基称帝后,刘秀先是派大军围攻绿林军控制的洛阳,但是久攻不下。洛阳守将不愿意投降,因为他曾经参与杀害刘秀的大哥刘縯。刘秀表示既往不咎,于是洛阳投降了,刘秀建都洛阳。这时候,赤眉军和绿林军已经决裂,大打出手。赤眉军占据了长安,更始帝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刘秀派邓禹率军进入关中,准备攻打长安。邓禹趁赤眉军没粮食吃向西撤退的时机,占据长安,但是很快就被又回到长安的赤眉军打败了。后来缺衣少食的赤眉军又向东进发,把邓禹和冯异的军队打得全军覆没。最后,冯异在崤底之战与赤眉军决战,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冯异安排好的伏兵冲了出来,总算打败了赤眉军主力,收降八万多人。刘秀军终于能够安心占据长安了。这样一来,赤眉军基本上被消灭,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也完蛋了,只剩下一部分绿林军还在流窜。刘秀又花了十多年时间,逐步扫平了各路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重新统一了全国。 结论:刘秀称帝,逐渐消灭割据势力,重建大一统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