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梦想童年594 2022-03-22

公元735年

李林甫专权:嘴比蜜甜,心如刀剑

公元735年,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李林甫开始在朝中独揽大权,专权长达19年之久。

李林甫的曾祖父是唐高祖的族弟,舅舅是楚国公。早年,李林甫依靠舅舅,得到了提拔,任太子中允。他精通音律,却没有学识。成为宰相后,他还因没文化遭到了耻笑。当时有官员生了个儿子,李林甫写贺函表示祝贺,写了“闻有弄獐之庆”。古代把生男称为“弄璋”,“璋”是玉玺,暗示这个孩子能当大官。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成“弄獐”了,变成了一种小野兽,惹得宾客都捂着嘴笑,大家背后都戏称他“弄獐宰相”。

既然李林甫如此没文化,那他为什么还能够专权十九年呢?首先是李林甫专门巴结唐玄宗。李林甫之前,是张九龄为宰相。当时唐玄宗在位时间久了,国家也稳定繁荣了。唐玄宗觉得天下大治,逐渐怠于政事,沉溺于享受。张九龄和侍中裴耀卿,同是朝中重臣,二人关系很好。这两个人和唐玄宗商议政事时,都会提出合理的观点,和皇帝据理力争。李林甫当时非常妒忌张九龄的才华,自己又没有与之抗衡的本事,就只会巴结皇帝,曲意迎合。

736年,唐玄宗巡游东都洛阳后,想返回长安。张九龄进谏,说正值秋季农忙时节,皇上返驾,沿途百姓得接待,不如冬天再走。李林甫也在场,听后一言不发。大家告退时,他却磨磨蹭蹭装脚疼。唐玄宗问他脚怎么了,李林甫说,自己不是脚有毛病,是想和皇上说点话。李林甫说两个都城,就是帝王的东宫西宫,皇上路过,还要等待吗?如果妨碍农事,减免途经地的租赋就行了。从此,唐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厌烦之心,越来越喜欢李林甫了。

其次,李林甫懂得收买人心。李林甫心机重,尤其善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后人都称其为“口蜜腹剑”。不过必须承认,李林甫还是很会收买人心的。在国子监任职时,他就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当时,国子监是个学生扎堆的地方,风气浮夸,纪律涣散,几任官员都搞不定。李林甫来了,制定出一套管理章程,进行了整顿。

学生们年纪轻,没有守旧观念,相反还挺佩服李林甫的创新精神,还为他立德政碑。李林甫发现了,严厉地说:“我有何德何能,能配立碑?这是谁出的主意?”学生们又被李林甫的威严折服,连夜磨平了碑文。可见,李林甫和深受儒家影响的文人不同,他不酸文迂腐,有震慑别人的能力。

那么,李林甫专权时有哪些表现?738年,太子位置空悬,李林甫想让唐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却立了李亨为太子。李林甫怕太子李亨日后会怨自己,就产生了陷害太子的想法。他一直盯着太子的妻兄韦坚,想找他的过错,来构陷太子。746年的元宵节,太子李亨出宫玩,巧遇韦坚,而韦坚要去密会一个边将。李林甫知道了,赶紧向唐玄宗报告,说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想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贬官,还让太子休了太子妃韦氏,太子则有惊无险。

同年十一月,李林甫再次陷害太子。这一次是太子妃的父亲杜有邻和女婿柳勣关系不好,柳勣就诬告岳父杜有邻,说他“交构东宫”。李林甫听说和太子有关,马上命人审讯。最终发现是柳勣捣的鬼,不关太子的事。

虽然没有办法惩办太子,但李林甫却借着审案的机会,坑害了很多政敌。韦坚、皇甫惟明被赐死。前宰相李适之服毒自尽,其儿子李适则被李林甫杖杀而死。功臣王琚走投无路服毒自尽,幸存后又自缢身亡。

李林甫敢对宗室下手,对内外大臣更不会手软。排除异己、嫉贤妒能,是他的长项。开元年间,文臣多以功勋出任宰相,形成了“出将入相”的惯例。李林甫因此又担心了,他文化不行,也不能镇守边疆。为了断绝“出将入相”的根源,巩固自己的相权,李林甫请求辞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同时他还给唐玄宗上奏,说文臣为将,胆子小,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寒族不会结交朋党。

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这使得高仙芝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结论:李林甫并非毫无作为,但是,他的恶行使唐朝政治环境日益恶化,加重了唐玄宗的昏庸,为唐朝衰落埋下了隐患。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李林甫:一条难以翻身的“咸鱼”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公元736年

安禄山遇赦:叛臣的发迹史

公元736年,唐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麾下将领安禄山,在对阵契丹和奚族的战斗中惨败,按照军法当斩。张守珪不忍杀掉安禄山,将其送往长安听候皇帝发落,安禄山得到皇帝李隆基的赦免。

安禄山原是张守珪麾下的部将,他被送到长安送死,要从他和张守珪之间的故事说起。几年前,大唐边境幽州境内,安禄山带着好兄弟史思明等人准备偷羊,由于边境常年不安定,打打杀杀是常事,没多少人能过安生日子。安禄山经常在这活动,搞搞偷鸡摸狗的营生。安禄山偷羊前,听说最近幽州来了个新官,管得很严,但他不管不顾,没想到刚准备动手偷羊,就被附近巡逻的官兵看见了,官兵把安禄山一伙人全抓住了,带到新上任不久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面前,张守珪大声质问安禄山等人的身份。

安禄山见张守珪官威很大,只好一五一十交代,说自己叫安禄山,母亲是突厥人,父亲是粟特人,不过父亲去世的早。他之前在营州讨生活,后来跟着母亲到了突厥,后来又到了幽州。安禄山常年辗转境内外,通晓六藩语言,平时主要就给各族商户充当贸易中介,兼职翻译,没事的时候就去偷点羊,补贴一下生活。张守珪听完大怒,你这种贼确实该死啊。

按照当地法规,偷羊是应该被乱棍打死的,张守珪照例询问完了,示意身边的士官杀了安禄山。安禄山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一生,向张守珪大喊,自己虽然偷羊犯法,但可以去杀敌将功赎罪。

张守珪平日杀伐果断,可安禄山这么一喊,倒是提醒了他。张守珪想到军队中正是用人之际,安禄山通晓各族语言,倒也算是个人才。看到眼前的安禄山长得膀大腰圆,目光精明,张守珪觉得可以把安禄山留在军营中做事,于是释放了安禄山。

安禄山捡回一条命,从此对张守珪加倍讨好。他认了张守珪做义父。从军之后骁勇善战,连连获胜,张守珪也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当年没有看错人,对安禄山更加宠信。不久后,张守珪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讨击使、右校尉将军,并且交给他一个任务,征讨奚和契丹人,叮嘱他一定万事小心谨慎,不能掉以轻心。

安禄山几年来征战积累不少经验,这一次更是自信满满,出发后不久就把张守珪的叮嘱忘在脑后,没想到一时大意轻敌,中了敌人圈套,跟他去的士兵全部阵亡,安禄山拼了命才逃回营地。张守珪听到兵败消息之后,既愤怒又失望,他认为安禄山不听自己的劝告,让这么多士兵白白送了性命,按照军法,安禄山必须以死谢罪。

可安禄山被张守珪收为养子,是他的得力助手,这样出生入死深厚的感情难以割舍,张守珪不忍亲手处死安禄山,就派人把安禄山押送到京城,把事情都上报给朝廷,请皇上定夺。

张守珪戍守边疆,曾大胜吐蕃,功勋卓著,是皇帝的得力部下。见到张守珪不远千里,把一个战败的小将领押送到京城,必然另有深意。唐玄宗看完奏章,搞清楚来龙去脉,就想听听诸位大臣的意见。宰相张九龄看到安禄山,面露不悦地说,这个人脑后长有反骨,留不得。但唐玄宗并有没在意,因为奏章中张守珪极力称赞安禄山英勇果敢,是个将才,他把人送到京城,必然是舍不得处死这个人的,只是张守珪自己不方便私自释放安禄山。

唐玄宗决定给张守珪面子,他决定先不杀眼前的安禄山,因为此时边疆战乱频繁,正是用人的时候,放安禄山回去,他就可以继续为张守珪效力,也就等于是为朝廷效力。玄宗最后解除了安禄山的官职作为惩罚,让他回到了幽州。张守珪听说安禄山平安回来,非常高兴,两个人齐力同心,此后多次击败契丹军队。而在朝内,这次京城之行,让他对长安的政治产生了新的认知。也是从这里开始,他开始非常小心地上下打点,重金贿赂大臣张利贞、宰相李林甫等人,极力讨好他们来让玄宗记住——自己是个“忠臣”。很快,在后宫的杨妃也成了安禄山的“讨好目标”。安禄山非常清楚玄宗对杨妃的喜爱,更重要的是他想借着杨妃的势力,来保自己的仕途飞黄腾达。所以,四十多岁的安禄山认了杨妃为“义母”,而当时杨妃却只有29岁。后来安禄山更是在拜见玄宗和杨妃的时候,只拜杨妃,不拜玄宗,说胡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极尽讨好之能事。

随着张九龄被李林甫陷害离开朝野,安禄山便再也没有了节制。凭借着讨好巴结,以及对边关情况的了解,安禄山几年之内便到达了权力的巅峰,他升任平卢节度使后,更身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

结论:安禄山遇赦,使其成长为唐朝东北边境上的重要军事将领,此后逐步获取唐玄宗的信任,权势逐渐变大,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成了唐走向中衰的转折点。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胡舞大概就需要这个身材吧?

中国古代史(隋唐)(四十一:李林甫专权、安禄山遇赦)

安禄山:一个边关流浪的少年,当上皇帝后差点灭了唐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