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望中国维修领域大变局(下)

 阿明哥哥资料区 2022-03-22


回顾: 新年展望中国维修领域新变化(上)

9.基于满足社会化维修服务选项的信用、能力、实力评价需求扩大

长期困囿我国工业维修市场透明、充分竞争的主要根源,就是由于工矿企业(用户甲方)缺乏对更多适合的优质维修服务提供方(乙方)的清晰了解,继而顾虑乙方的合同执行而影响自身生产,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不能及时完成订单的损失往往比维修合同金额要大得多。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工矿企业多倾向于宁可适当多花钱找相熟合作方也要保障维修服务的可靠性。于是,设备制造厂商和长期合作乙方成为首选。但这种选择明显造成了工矿企业不应有的额外经济损失,因为社会上存在着更多质量更优秀、价格更合理的维修服务供应方。

这种窘境的破解之道,就在于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企业信用评价、服务能力与企业实力评价等,从而使得广大工矿企业能够获知更多选项。中国维修协会(中机维协)作为中国维修行业的最高社团,已经开始大力推行这些评价认证工作。

10.大批备件MRO企业消亡,区域化备件基地建设步履蹒跚


通过提供减少甚至“零库存”备件供应的服务方式,近年来我国备件MRO企业成为了工矿企业主认同、资本市场青睐的业内新秀。尽管这是一种国外早就存在了超过20年的老服务模式。工矿企业用户对这种备件供应模式的主要诟病,是及时性与品种全二者存在严重不足。于是,业内MRO供应商,无论是针对单一行业企业提供备件的,还是为大众工厂提供通用型备件的,自2019年开始,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全国各地为用户就近设立备件库,首要确保及时性,争取兼顾品种全。

显然这是需要投入巨资和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宏大目标。依赖资本市场输血的绝大多数备件MRO企业,在技术数据、业务拓展、资金压力之下,能挺过去的估计没几个,估计今年要倒下去一批。但毫无疑问,这种备件供应社会化、集成化服务必然是发展趋势。可行趋势不等于有饭吃,能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11.大批小微型维修服务公司不断涌现,不断消亡,风起云涌


工业企业要转型升级、内部挖潜,把一贯效率低、效益差的设备维修工作交由社会化维修服务企业,即工业维修社会化变革,明眼人都意识到了这个趋势与需求。于是这两年来,一批拥有一技之长或一定人脉资源的设备人,三三两两结对组建了不少维修服务公司。

但创业老板与打工仔思维做法不同,理想与现实迥异,转换了职业身份的创业老板们,大多会在初期兴奋过后就陷入美好破灭的境地,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多重压力之下,注定了多数创业公司的黯然离去。

12.工矿企业开始加大维修外包外委力度,维修人员面临重新转岗择业


这是必然的选择与结果。详见本文9、11、13条所述。

需要考虑的是,从工厂离开的维修人员,除了少数人会选择自主创业以外,大部分人恐怕依然会选择去应聘找工作。就业市场、招聘单位凭什么选择录用你?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业绩或证明材料,恐怕人家连试用的机会都不给,没有几个傻瓜企业愿意掏钱试用几个月的,除非没办法。

13.维修高技能人才短缺矛盾依然突出,市场呼唤傻瓜式、集成式维修服务


长期以来,高技能维修人才短缺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根本原因在于维修行业的特色:专业技能修炼不易,职业薪酬回报又低。现代装备技术的机电仪液集成,又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养成难度。这也是工厂不愿意雇佣更多维修人员的原因之一——会的技能用不上,需要的技能又不会。

解决之道无非两个:培养适合现代装备的维修技能人才,但这个短期内做到有困难;采用技术手段升级维修服务方式,推行专业化、集成化的傻瓜式维修服务,这是目前看来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维修协会(中机维协)已经开始着手组建提供这类服务的维修企业群体。所谓专业化、集成化,即针对某类设备甚至某一型号设备提供针对性的全套维修保障服务。

14.企业设备管理目标开始从“保生产”向“一切着眼经济效益”方向转变


这是早就应该的转型。保生产,其实也是为了保经济效益,这是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但现在是产能过剩了,设备坏了,也有足够的时间处理且不会耽误生产。这时设备管理若还停留在保生产这个层次上,也就弱化了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从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高度发挥设备管理职责才是正道。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维修界形成的设备管理工作内容和方法等,都需要转向或改变。

15.维修服务公司、维修服务专家、维修高技能人才等,都开始注重品牌塑造


品牌是市场公平公开竞争的有力武器。我国维修行业长期以来普遍不重视品牌的根源也在于此(大宗通用零件如轴承等除外),因为维修行业很少有过公开透明的竞争,包括所谓的招投标。但网络社会、平台经济条件下,维修行业的透明公开竞争潮流下,非什么合格供应商目录、准入规则甚至所谓集中采购等人为设置的“门槛”所能阻挡了。

无论企业、技术、产品还是个人,只要拥有以质量、信誉、服务为要素的良好维修品牌,都将位列维修市场的第一优选序列。同样,中国维修协会(中机维协)将引导和规范我国维修品牌的发掘和塑造。

16.装备制造厂商不断加大售后维保服务投入力度,推动行业整合变革


无论从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引导,还是设备用户的实际需求,设备厂商对已售设备提供全寿命保障服务,无疑都是多赢的策略,只要符合经济性法则。最大的难题在于,设备厂商面对广泛分布的设备用户,在保障自身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很难做到维修的及时性和经济性,这就导致了设备用户的不满意。     
中国维修协会(中机维协)通过在全国广泛设立区域办事处、事业部和发展会员,把全国维修资源聚拢到一起,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的维修协作网络,即可为装备制造厂商提供可自主控制的当地化售后维保。这是我国落实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