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坛泰斗教坛名师刘道平 自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封城堵路起,一直坚持在家自我隔离。半个多月来,辗转斗室,百无聊赖,徜徉网络和流连微信就成了打发时间最主要的方式。今天,西安高级中学退休教师微信群中,看到一篇关于去世二十五年的刘道平老师的文章。连忙细读,不久久禁默然于写字台前。我和刘道平老师缘分不够,接触较少,但他给我印象深刻,教益巨大。瞑想兀坐,历历在目,感慨衷来,敲打出下面的字。刘道平老师出生于1930年,自幼聪慧,天资超凡,他品学兼优,1948年以西安市文科第一名成绩考入西北大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神童和学霸。1952年他有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该校中国文学系,留校任教。由于才华出众,难免恃才傲物,是西北大学颇有影响力的杰出青年教师。1957年“反右”时,各单位都有“右派”数量指标的,对于根本没有“右派言论”的刘道平,就因为一张署名“西北大学中文系八年级学生”的大字报,(西北大学在文革前是五年学制,这里说是八年级学生,我想也许是有些牢骚的)让学校领导觉得应该“剃”一下这个“刺儿头”,但又觉得够不上“右派”,有人说撵走就是了。于是他被逐出西北大学,来到西安高级中学(该校1958年更名为西安市第二十中学,1986年恢复西安高级中学校名),成为中学语文老师。又据西安语文教育专家江水翁先生说,刘道平老师在西北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古典文学研究室工作,是1962年被下放到西安高级中学任教的。这些有待进一步考证。刘道平老师在西安高级中学上语文课同时,也担任班主任。他的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文学功底相当深厚,加上他口才极好,上课绘声绘色,生动风趣。他讲的《赤壁怀古》《雨霖铃》,让学生爱上了古诗词。甚至到晚年,还能背出他当时让学生背诵的古诗文。他在西安高中大礼堂,面向全市语文老师执教观摩课《孔雀东南飞》,观者云集,连礼堂外走道都站满了引颈跷足、压肩扶背的听课老师。这一盛况,我到西安高级中学后,多次听老教师讲过。刘老师烟瘾极大,上课时不能抽烟就扣手心,暗自咬牙。他和学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也爱到宿舍去看他。当时,他过着单身生活,仅有一间单身宿舍,陪母亲蜗居其间,养家糊口压力不很大。他身材修伟,抬头挺胸,儒雅而气宇轩昂。他穿好衣,裤线笔挺,抽好烟,高兴时,口若悬河。静思时,喷云吐雾,风度翩翩,潇洒倜傥。 对刘道平老师而言,倾尽才华竭尽精力的终生兴趣志趣所在,是中国象棋事业。而他终生贡献最大的也在象棋事业上。刘道平老师先后担任西安市象棋协会主席、全国象棋推广改革小组组长、象棋基础知识丛书编委、象棋国际裁判、亚洲象棋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是享有盛誉有的著名象棋活动家。他的这些成就,首先得益于他的象棋天赋,更得益于他的矢志不移的钻研棋艺。上世纪四十年代,13岁的刘道平就参加了西安市青年会主办的成人象棋赛。从此后,车、马、炮、将、士、象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52个春秋,朝夕相伴,始终不逾。马路边、树阴下、茶馆里、俱乐部经常可见到他下棋、讲棋的身影。由于他品学兼优,1948年以西安市文科第一名成绩考入西北大学,195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该校中国文学系;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在校园里倡导象棋,组织的象棋表演,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都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刘道平老师是个象棋天才,名副其实的“棋痴”。据说,有一年过春节竟然在棋友家下了两天棋。他也不怕人家家里人烦,最要命的是忘记妻子春节要回西安过年。如此痴迷,如此用心,棋艺怎能不出类拔萃,碾压群雄?!1965年在革命公园举办的五省市象棋赛上,刘道平老师接连战和安徽省象棋冠军麦昌幸、江苏省象棋冠军戴素光,声名大振,闻名省内外。西安高级中学学生一回忆起他,都要说到他如何一人对垒多人下蒙目棋,惊叹中加敬佩。当年高六六届学生刘永昌回忆说:刘老师曾在学校会议室与多人蒙目大战,就像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全靠嘴一张,饮茶,抽烟,授棋,镇静自若,他这里正游刃有余,群雄却一一败下阵来。这在西安高级中学一直传为美谈,在省市学界堪称一绝。他还说,一次刘老师与象棋大师马长安蒙目大战,直杀得昏天黑地,惊心动魄。让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的围观男女同学,一个个大开眼界,直喊“过瘾,好过瘾”。最终当然还是刘老师赢了。这也成了西安高中的校园趣事经典话题。当年的学生回忆说,“文革”中,刘道平老师也被当作反动权威黑专家,受到多次批判,家里也连遭劫难。他住学校的单身宿舍,也被红卫兵给抄了。同学们私下说,那是因为有几个造反派、红卫兵早就盯上刘道平老师手里那一盘价值不菲的玉石象棋了!后来,回母校再见到刘老师,还问起老师的玉石象棋,问落实政策追回来没有?刘老师凄然说:哪还能回来?!而令人欣慰的是,据西安象棋协会秘书长张丰先生说,后来,在西安市教育局领导同志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回了玉石象棋,使之完璧归“刘”啦!1981年陕西省棋类运动协会成立,刘道平老师任首届副主席兼省棋协中国象棋领导小组组长。棋类运动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从此,省市中国象棋活动就在刘道平主持下开展活动。1990年刘老师成为亚洲象棋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1991年他从国家级裁判晋升为国际裁判,成为西北五省第一位中国象棋国际裁判。刘道平老师给我国象棋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先后参加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大赛,屡夺桂冠;也擅长讲棋评论,经常开展活动,积极普及推广象棋运动;更在于拾遗钩沉,发掘考证,对中国象棋史和裁判工作的深入研究。在棋史研究上,他有别人没有的独特优势,这就是他在西北大学打下的宽厚坚实的文史基础,让他在对棋史研究上能随心所欲,如鱼得水,成就斐然。他1960年前后就在国家级权威刊物《象棋》上发表多篇论文。他的《<自出洞来无敌手>著作时代考》,考证出这部棋谱为明代前写成。他的《现制中国象棋棋盘考》,考证出了北宋时的象棋盘,完善补充了我国古棋谱演变史。他在1960年《象棋》11期发表《对刘克庄'象弈’诗的研究》。1961年他写的《应该重视象棋史的研究》。张丰先生曾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一部向中国象棋史进军的宣言书,从纵横各个方面论述研究象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被《象棋》4期于卷首刊载。1986年国家体委主持编写中国象棋史时,他执笔起草《中国象棋史》编写提纲。后他又成为《中国象棋史》编写小组召集人。同时,刘道平老师独自负责古代史的编写。在这期间刘老师的《从历代书目考已佚古谱》等文面世。特别是身体衰弱,渐近生命终点的1995年,他的著述尤为丰硕,相继有《宝应象棋新释》《北周武帝与象戏》《中国八八象棋商榷》《古代象棋史的分期》等7篇有份量的象棋史论文发表。在研究中国象棋史上,刘道平先生不愧为开山扛鼎之棋人。大学毕业,我和妻子都被分配在汉中南郑一中教书。五六年后,妻子先行调回西安。她当时的学校在北郊,也很同意接收我去工作。1987年国庆节回西安,与妻子和女儿团聚。此前,曾听二哥说,城里有一所中学也需要教师,不过这所学校是有近百年历史的省市重点,名气大,要求高,很难进。这就是我后来为之效力了23年的西安高级中学。我很愿意去争取一下,便请二兄代我联系,递交自荐材料。这次回西安,就想亲自去学校看看,以便接受试讲考查。那天下午,乘车加步行,辗转寻问,来到西安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说,正好有位教师要退休,既需语文教师,又需班主任。不过已有几个人来联系了,有的已经试讲,有的刚安排,还得几天才试讲。听说我远在陕南,路途遥远,来回不易,另外假期所限,希望尽快安排。他立刻领我去见语文教研组长,让就近安排试讲。语文组长领我去见一位又高又瘦的老师,确定试讲课程。那位老师拿出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材问我,“你想上哪一课?”当时心想,自己若挑选内容上,上不好太丢人。按教学安排顺序上,如上的不理想,还可好自我解脱。我沉吟一下回答说:“按您的进度,到哪一课就上哪一课吧。”他翻开书说:“那就这一篇吧!后天上午五班正好有两节连堂,你就全上吧!”我一看是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这是一篇比较枯燥的议论文,不太好讲,特别是文中关于“观点统帅材料”的提法很值商榷。但较长时间以来,一直作为高中传统教材。课文开头总提一段,下面有三个小标题,三大部分。若三节课讲完,比较从容。若两节课讲完,教材内容不好分配,时间很紧张。但话已出口,又不好改变。好在这篇课文去年在带高二时曾经讲过,虽然时隔一年,还不算陌生。正好回西安时还带着教材,我认认真真地熟悉教材,仔细回忆去年教学的情景,重新进行课堂设计。试讲从上午第三节开始。那天,我早早来到教室前门口,向里一望,学生已把座位向前作了移动。已有五六个老师坐在教室后面了,陆续还有人拿着凳子从后门进教室。上课铃响,走上讲台,向后望去,大概有近二十位教师坐了两排,心里感到不小的压力。我从写作知识导入本节教学目的,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紧张状态渐渐缓解。然后讲读第一部分,边讲析边提问边板书,倒也顺畅。接着安排学生分段诵读第二部分,为分析理解打基础。学生读完,我布置思考问题,连下课铃都没听见。坐在门口的学生举手示意我时,才赶紧收住。走下讲台,走出教室,楼道微风一吹,才感到额头汗津津的,不觉长出一口气。有几位老师走出后门,伸腰,振臂,闲聊。我正想着下节课学生活动的安排,见有位身材比较高大的老师缓步走过来,招手说:“安老师,好着呢!放开讲。我给鸿德(后来知道是校长)说过了,我不听了,很抱歉,人啾得很!。”我才注意到他喉咙里呼噜呼噜响,呼吸很不顺畅,就连声说:“好,好。您自便”。因为操心着下边的讲课,也来不及多想。第二节课,我发现有几位老师走了,没有继续听。心情便相对放松,讲的也更为自如。我先让学生解读第二部分,组织讨论,进行点拨。再共同分析第三部分,归结全篇。最后处理课后练习,安排学生提问,学生互相答疑,按时完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下课后,教务主任让我在前院办公楼走廊等一下,说他们要碰头讨论一下。已经放学了,学生纷纷离校,我的心情一直是惴惴的。十多分钟后,教务主任和一位老师走向我,说,“安老师,这是董校长,他给你说情况,我有事,就先走了。”董校长先询问了我的上学、教学、家庭等情况,然后说:“安老师,你的材料学校已经看过了,刚才听完课,征求了听课老师意见,反映还好,整体很不错。你回去就办调动手续吧,争取下一学期就来。”听到试讲通过了,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但要就办调动手续,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和妻子本在一所学校任教,她调离时,我向学校和教育局承诺要把这届学生带到高三毕业。现在正在高三复习备考的关键时刻,且不说学校肯定不会答应立即发我走,就是放,我也不忍心走。就很坦率的讲了出来,董校长很干脆的说,“那你回去先办手续,关系调过来了,咱这儿学校给你先把工资发上,你把那儿这届学生送走再回来。”听到校长如此恳切的话语,我连连点头,“是,是!好,好!我回去就联系办调动手续,争取早点过来。”我正要告别,董校长又问:“你认识刘老师?”我不解的问:“那个刘老师?”董校长说:“就是课间在教室门口跟你打招呼后的那个刘老师。”我回答说“不认识,不认识。”董校长说,“不认识,嗷,没事,没事。”后来才知道,就是那位艰于呼吸的刘老师,在向我打招呼离开之前,已向董校长表达了听课意见。他对我的教学思路、语言表达、教态和板书,都予以充分肯定。现在想起来,在促成校长当即确定接收我的问题上,语文组研究结果无疑是重要的,而教坛名师刘道平的首先表态,肯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他在不能继续听课要离开时,很郑重的向讲课老师打招呼,还表示歉意,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此前和此后,我看到相当多的教师,在参加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听课时,有的备自己的课,有的批作业,有的做题或批试卷,有的看报纸,甚至玩手机,随意离开的大有人在。尤其是近来一些大型的研讨课、展示课,包括交流论坛,迟到早退,随意进出等现象,相当普遍。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所参加的活动重视不够,对授课讲授人的劳动不够尊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想到刘道平老师打招呼所表现出来的长者风范,感慨与敬仰油然而生。办完手续,调入西安高级中学,学校安排的授课和班主任恰恰就是我试讲的班级。家住在北郊,距学校很远,骑自行车上下班,路上得用一个小时左右,紧紧张张,试讲时的情景早已淡忘。过了好几个星期,才知道刘老师因为患支气管哮喘,上下楼不方便,讲课太费力,已经没有安排授课任务了。他除了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全校教师大会,全待在家里。教研组开会时,他是早早就来,很少讲话。组长看他身体不好,也常让他早点离会回家。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不好,这类活动都可不来参加。后来知道,学校筹划校庆,还安排他在校史室,从事校史研究,不必来校坐班。那时,学校对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来教师)的常规教学抓得很紧,每周的教案要经教研组长审阅签字。每天早出晚归,备课,上课,处理班务,组织学生活动,参加相关会议,忙忙碌碌,不觉时间飞逝。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了教案大检查。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教务主任对前半学期工作做了简要回顾总结,其中重点谈到了教案检查情况。让我深受鼓励的是,主任谈到,受学校委托,刘道平老师对新来学校工作和年轻教师的教案集中检查,他对安保仁老师的教案还写出了书面评价意见。听到这儿,我心里先是一惊,该不会是备课有什么疏漏不成。因为近一年来,虽很少见到刘老师,但也听到了不少的关于他的情况。知道刘老师学识渊博,上课很受学生欢迎,在全市名气很大。名师严格,少不了多所挑剔。忐忑间,只见主任拿出一张纸说:“我就把刘老师写的念一念”。原来刘老师对我的教案,从教材研究、教学组织、师生互动、板书设计和书写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肯定评价,听着还真有些意外和不好意思。近两学期来,自己无论上课还是带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师生家长上下是充分认可的。而教务主任在全校大会上宣读刘道平老师的这一书面评价,无疑是学校给我的充分肯定和更大鼓励。这为我在学校站稳脚跟,成长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使我进一步感动和肃然起敬的,是拿到发下来的教案本之后。晚上备课时,我一页页翻着发回的教案本,回想着下午大会上教务主任宣读刘老师的评价话语,心理还真是很受用。发现偶有刘老师画掉多余的字的痕迹,感到老先生真是一页一页认真查看了的。突然,我发现《孔雀东南飞》一课教案里,在内容分析中“靦颜见母”几字下面,刘老师用红笔画了波折线,并打了问号“?”这一课教案最后空白处,刘老师写道:“靦颜”应为“觍颜”。“觍”:tiǎn,①表现惭愧,②厚着脸皮;“靦”:读miǎn时,如,“靦觍”,同“腼腆”;读tiǎn时,①同“觍”,②形容人脸的样子。看着刘老师的校正文字,我一时还弄不清。我查阅字典,反复琢磨,才真正把这两个既形近又音近的字区分开来。这给我触动很深很大,在知识问题上绝对不可粗心大意,一不小心就会弄错用错。深深感受到刘老师的细心、认真与博学,敬佩之心更加强烈。特别是,查阅教案时那么一丝不苟地指出不足,并加以纠正指导,而在评语中那么不吝溢美谬奖。这种鼓励年轻人的殷殷之情,奖掖后进者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由衷敬仰。一年后,为了推动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决定征集编印教师《教研资料》汇集,由刘道平老师负责编辑。学校大会刚一通知,我就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感到这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一定要积极参与。在汉中工作的六七年里,自己对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一直很重视,坚持思考研究和写作,先后在县教研室的刊物、《汉中教研》和《汉中日报》发过有关教材研究、作文教学和复习备考等方面的文章。来到西安高中的这段时间里,虽每天忙于常规教学和班级管理,但时常也对教材教法进行探究。到底思考的如何,正需要一个展示提升的途径。我利用休息时间对已写好的文章进行推敲,将正在写的两篇抓紧完成,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提交上去。十多天过去了,心里惦念着负责编辑的反应,一直有些惴惴。自己从陕南来到省城的重点名校,见解水平到底如何,心里没底,信心不足。但又想,自己提供了三篇,都是几经思考琢磨,反复修改的,总该能被采用一篇吧!终于耐不住了,想见见负责编辑的人,当面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也正好当面听听刘老师的意见。那是一个风清月朗的晚上,我估计刘老师已经吃过晚饭,就带着文章的复写稿(当时还不知电脑为何物,文章全靠手工抄写),去学校家属院登门拜访。他的楼门洞前有一棵很古老的大槐树,不知有多少年了,估计三四个人都搂抱不住,树干中间都空了。楼道灯很不亮,昏昏黄黄的。连敲了几声门,才听见有人应答,随着缓缓的脚步声,刘老师开门迎我进去。我看到虽然不大的单元房,但比起我们的单身宿舍强多了。屋里只有刘老师一人,屋里物件摆放比较随意,好像打扫也不经常。书房的书桌上散乱放着正在阅读的书和文稿。书橱里的书满满当当,有的已经发黄了,显得很古旧。记得好像烟味并不浓,不像大家所说的烟瘾很大的人。但长时间单身生活确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过多客套话,我直截了当说明来意。大意是,学校要编《教研资料》,我也送了几篇稿子,不知有啥问题和不足没有,能用不能用?今天专程来,听刘老师当面指导。见有人来访,刘老师看起来很高兴:“不客气,不客气!你的几篇我都看到了,打算先用那篇教材研究的,是——”我连忙接上话:“《<游褒禅山记>中“其”的用法及辨析》”。刘老师接着说:“对对,就是这篇,短小精悍,看来你对教材下了功夫,小伙子细心认真,好!”停了一会,我又问及另外两篇。刘老师说,“我知道还有两篇,是涉及语文教育的”。看来他对我的几篇文章是比较熟悉的,他继续说,“先用这一篇吧,咱们教研资料想突出一个导向,希望老师深钻教材,钻深吃透,形成自己的见解,绝不要照搬教参讲课。”他好像若有所思似的,说“有些老师离了教参就讲不了课了,照本宣科,枯燥得很。”他好像是向我解释似的:“发你这篇短小的,因为第一期篇幅有限,想尽量多发几个人的。”他咳嗽着中断了说话。为使他多停一会,让哮喘声平息些,我连忙递上手中的稿子,说:“怕你翻检麻烦,我还带了一份复写稿。”他翻着我递过来的复写稿,继续说,“不用看,就几十篇稿子,都在我心里砸着呢。这次征集文章,提交文章的人不少,真正有质量的不多。好几个老师交的就是当时的教学总结,缺少思考研究,没有学术含量,甚至还有语句不通,错别字不少的稿子。唉!学校现在教师青黄不接,年轻人要下扎实功夫,跟上来呀!我知道,你还有另外两篇,《必须重视审美教育》《进行美的教学》,立意都不错,写的还好,就是有些长了。回去以后下功夫改一改,把可有可无的文字全去掉。再说,一期不适宜发一人的多篇稿子。”这两篇修改后都被刊发,这是后话。看着刘老师呼吸艰难的样子,怕影响他休息,几次想告辞,但看他兴致很浓的样子,又不好站起身来。后面我俩说话就随意多了,谈到了我那次调动试讲印象、教案检查情况,好像他还问到我老家在哪里,高考的情况,陕南工作的情形;期间也穿插谈些学校掌故逸闻,社会影响,不时说些对我的告诫勉励等等。但不知不觉就又回到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的要求,对我的勉励上。我记得很清楚,由于自己对象棋没有爱好,就没敢提起这个话头。后来一想,如要提起象棋,那还不知道要说多久呢?我看看手表,就说,不敢再打扰了,再迟了,学校大门一关,叫起来很费事。离开刘老师家,下了楼,抬头一看,月亮已过中天。回家的路上,只觉得相见恨晚,时间很短,忘年莫逆与导师楷模之感兼而有之。那晚拜访刘老师,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零距离接触,但的确受益不浅。从和刘老师的谈话后中,我逐渐明确了坚定了有关认识,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后来的学校管理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这几点是不能不提的:1.好教师要在理解研究教材上下扎实功夫,能够钻深吃透,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2.好教师不光自己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3.好教师要爱读书,会读书;勤于动笔,坚持写作,通过写作深化认识,整理思想;并及时把读书心得、教学心得、研究收获整理成文。4.好教师要坚持写下水作文,和学生写同题作文,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5.学生不爱读书,不会写作,那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失败。教师不爱读书,教师不会写教研文章,那是学校领导管理的重大失败。当然,不知不觉中,我也努力把这些认识体现在实践上。在做教师时,我坚持展出学生优秀作文,每学期编辑一册学生优秀作文集,我推荐学生参加全市影评活动,连年多人获一二等奖,我推荐评点的学生优秀作文,在《西安晚报》等多家报刊,在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文精华》等发表近百篇。而我也坚持把对教材的研究、教法的探索、教育的改革和理论学习的心得写成文章,先后交流发表一百几十篇。在到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后,我对这些文章加工整理成《中学教育思行集》,由出版社出版。我做学校管理工作时,学校有了校报《西高在线》和《西安高中报》,后连续编辑学生刊物《春风化雨》(三册)《光年》(五期)《祖国在我心中》(两册)《西安高级中学精品作文》,编辑出版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卫俊秀西高情缘》《为霞尚满天》,继续编印了十多期《教研资料》,后改为容量更大的《万里风鹏正扶摇》(先后编印三集)。所有这些,现在看来,应该都是对刘道平老师所期待的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理想愿景的追求和实践。在那次登门拜访之后,我和刘老师依然接触极少。他的身体,春夏秋季还可,只是不方便爬高上下楼;但是冬天最为难过,只要刮风下雨天气变冷,他就喘得厉害,很少出门。加上我开始承担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上课管班的同时,先是年级组长,后又做教务处副主任,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上想别的事。和刘老师在校园偶有邂逅,也是打打招呼,寒暄几句,来不及有更多交流。但也有几次印象十分清晰。记得一次新学年开学不久的一天中午过后,天气很好,我从办公室出来,看到他刚走上门前的台阶,连忙让他进办公室坐坐。倒水问好后,我看到他西装革履,气色很好,就问道:“刘老师是要出远门?到哪里去?”他说:“哪里是要出去!是刚回来。”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我说,他是从香港出差刚回来,先到北京参加中国象棋协会会议,又代表中国象棋协会到香港,参加亚洲象棋联合会裁判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关于象棋竞赛规程的修订。声情朗朗,器宇轩昂,很是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只见他站起身来,说道:“你忙吧,我上去向鸿德说一声,汇报一下。”起身就上二楼董鸿德校长办公室去了。这里不能不提西安高级中学的百年校庆。学校之所以确定在1991年搞建校百年大庆,是因为学校翻修改建校舍时,在一堵墙壁里发现一个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崇化书院移建碑记》,作为校史室研究人员的刘老师,发挥自己的丰厚古文功底和考证研究专长,查阅典籍,钩沉辨析,对碑文进行详细注释,并且作了翻译。从而确定了崇化书院移建到学校现址是1891年,延续到1991年,正好一百年。建校百年,这在西安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庆祝纪念意义重大。这是他在历史考证上的又一成果,也是在校史研究上的一大贡献。由于我参加过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青年教师三笔字(毛笔、钢笔和粉笔)大赛,还获过奖,在书写规范上比较公认。所以虽然工作很忙,又不是校史室人员,但也常被叫去做点缮写工作。这样虽有机会见到刘老师,也是各忙各的,匆匆而来,忙完就走,交流很少。但有一次刘老师给董校长说的话,却给我留下了自觉推卸不掉的任务。那次,我正在用笔给已贴在展板上的照片写说明文字(好像听说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用电脑刻字),刘老师和董校长在我身后,一边看我写字,一边说话。只听刘老师不无遗憾,却又无可奈何地说:“鸿德,我心里始终有一个疑惑,确定崇化书院移建到现址是百年的起点,那么移建之前算不算呢?之前如果算的话,那崇化书院之前的养正书院也该算,咱寻根溯源就应寻到泉眼上。要不然就是把树干中腰当成树的毛须根了。”只听董校长说:“就是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了。已经研究过,决定这样计算了,现在暂且不说这问题了。”刘老师回应说:“唉,只好先这样。以后有时间,一定把这事弄清楚,哪怕再更改。人类的起源,不就是随着考古的发现,不断前移着起始时间吗!”他们对话不是给我说的,但关于校史的这一未竟研究,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先后担任了学校的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经常要为学校写材料,难免涉及学校的历史,而校史起源问题便在心中纠结,可就是没能静下心来把这历史旧账淘一淘。在我调任到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之后,工作性质变了,时间弹性大了,我对自己在西安高级中学的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文稿进行了整理,在2012年时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学教育思行集》。文集中十三个章节,有一个章节就是“校史钩沉”,其中一篇《悠悠校史觅源头》,就是针对校史的起点“泉眼”“须根”,进行论证研究的。我在刘道平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寻流溯源。逆流而上,看到西安高级中学校址有如下变迁:西安市北郊渭滨街东侧→西安市碑林区东厅门85号→西安市长安区翠华山麓→陕西省泾阳县→陕西省洋县→西安东厅门85号→西安开通巷卧龙寺→西安东关文昌祠与西安西关旧蚕馆两地。我查阅典籍,考诸史志,以时为序,顺流而下,发现西安高中,真是源远流长,曲折跌宕,度过四甲子,跨越三世纪,薪火传承,脉络分明。现概要陈述如下。远在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位于陕西省省城的咸宁、长安两县各于城外郭内建立学舍,东称春明,西曰青门,专教两县童子。其中,长安县的青门学舍以西安西关旧蚕馆(一说在西安西关正街西段路北西新觉民巷附近,又说在西安四十二中附近)改建而成;咸宁县的春明学舍,以西安东关文昌祠(一说在东关长乐坊,又说在今西安二十二中附近)改建而成。此当为学校之滥觞也。后师生津贴膏火之费日渐枯竭,学舍年久失修,逐渐颓败。延至1802年(清嘉庆七年),西安清军同知叶世倬于卧龙寺巷购置房产,徙并春明、青门两学舍而为养正书院,一时蔚为大观。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养正书院更名为崇化书院,因资料缺失,具体年月不详。崇化书院声名远播,负笈来学者,“云从景附”,摩肩继踵,日感地域狭小,屋舍不足。1890-1891年,咸宁县令施劭、长安县令安守和两人倡议,西安知府文启支持,将东厅门之废旧衙门(即今东厅门85号)改造重建,作为崇化书院新址。是为学校之上游也。1894年,洋务运动影响,书院改为游艺学塾;1902年改为陕西大学堂(亦称关中大学堂),是陕西历史上第一高等学府;1905年改名为陕西高等学堂;1912年实行新学制改为秦省一中;1913年改为西北大学预科;1915年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李仪祉创办的水利道路工程学校并入,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暑假鲁迅先生等学者名流来校讲学,鲁迅的《中国小说史之变迁》即在此讲学内容基础上写成;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西北大学基础上,创办西安中山学院。是年秋,邓小平来学院办讲习班,培养革命骨干;1928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山学院解散,成立中山大学;1931年杨虎城任陕西省主席,改学校名为陕西省立高级中学校,1934年,又改为陕西省立西安高级中学校,时人简称为“西安高中”或“西高”;1936年,西安高中学生率先走上街头,呼吁停止内战,抗日救亡,远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引发了震惊中外扭转时局的“西安事变”。1938年日军轰炸西安,学校逼迫迁于汉中洋县,1940年转迁泾阳县,1943年,又转迁至西安翠华山麓,1946年迁回东厅门。1949年5月西安解放,西安高中学生率先走上街头参加欢迎解放军大游行,9月学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高级中学,解放后的首任校长为余达夫;1951年11月改名为陕西省西安高级中学,1955年西安市政府改校名为西安市高级中学,1958年,全市中学统一规划,改名为西安市第二十中学,1986年10月,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学校定名为西安高级中学,当为学校之中流也。2009年,政府确定划拨未央渭滨路东土地150亩,2011年夏奠基动工,陆续投入资金三亿余元,于2013年秋新校竣工,建筑面积65000千余平米。是为学校之现今也。从1773年至今(2020年),从纤细根须,经九转百回,虽履寒历暑,遭风摧雨打,仍倔强生长,终枝干峥嵘,蓊蓊郁郁,巍然挺拔已247春秋矣。到2023年,就整整250年了,届时若举行250年庆祝,定会意义非常的!校史终于源清流明,得以完整表述。刘道平老师夙愿得尝,在九泉有知,当欣慰颔首,无憾而安息矣!本文作者:安保仁,曾任西安高级中学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突贡专家称号、西安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有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称号,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突贡专家称号;现任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先后撰写、发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文章150余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书籍20多本;主编《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卫俊秀西高情缘》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教育专著《中学教育思行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文学作品《英龄子诗文集上下册》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