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名称由来之探讨

 胶东故事会 2022-03-24

不过,以往大多数资料,都聚焦于文化遗迹,对这三座山名称由来的论述则比较少见。笔者此前曾多次实地考察三座山地形地貌,这次便根据史志和实地考察的体会,对其名称由来,进行简要探讨。

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这三座山的名字,可能都与莱州古代的道教文化有关。

1、云峰山

按照传统风水学观念,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设在山的南面(阳面),云峰山独辟蹊径,除了大量刻石外,郑道昭斋亭遗址也在北方。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从莱州历史上的郑道昭说起。

郑道昭,北魏时期人物,曾任光州(治今莱州市)刺史。在任期间,他题刻甚多,计有城南云峰山摩崖石刻大小20处,城东大基山15处,天柱山(今属平度)8处。天柱、云峰二山的“郑文公上碑”和“郑文公下碑”,被誉为“隶楷之极”。可以说,云峰山如今的历史地位,就是在郑道昭时期打下的基础。

实际上,不仅是历史地位,就连“云峰山”这个名字,应该也是出自郑道昭之口。此事最直接的证据是郑述祖的《重登云峰山记》。

郑述祖(485—565年),字恭文,荥阳开封人,魏秘书监文恭公郑道昭子。历司空行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尚书、侍中、太常卿、丞相右长史。入齐,历太子少师、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前后行瀛、殷、冀、沧、赵、定六州事,正除怀、兖、光三州刺史。天统元年卒,年八十一。赠开府、中书监、北豫州刺史,谥曰平简。

作为郑道昭的儿子,郑述祖在北齐时期重登云峰山之后,属文追忆父亲当年的事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此山是先君所名,其中大有旧迹。”由此可见,“云峰山”这个名字确与郑道昭有关,很可能是因为他对道教的偏好而来。

郑道昭对道教的偏好,可见于云峰山另一重要的碑文,即《论经书诗》。当年,他曾“与道俗十余人论经书”,这一点在《重登云峰山记》也有提及。

众所周知,道教对海上仙山十分崇拜。而自古以来,胶东地区道教氛围浓厚,秦皇汉武都来此求仙,蓬莱有海市蜃楼、八仙过海传说,龙口徐福东渡等故事,更加增添了神秘气氛。

莱州的三山岛也是古代重要的道教求仙场所,以前有石盏,据说是秦始皇求仙留下来的。王河也叫万岁河,县志记载也与汉武帝有关。巧合的是,云峰山山头向北基本正对三山岛,二者大体是一条南北直线。古代空气的能见度很高,又没有什么高的建筑,所以在云峰山是能看见三山岛的。修道场所,云峰主峰加左右阙三山正好对海中三仙山,象征意味十分浓厚好,这应该就是郑道昭为什么把斋亭地址放在云峰山的原因。

这方面,最好的证据就是著名云峰刻石的观海童诗,诗曰:

“山游悦遥赏,观海眺白沙。洪波沉仙鹄,灵童飞玉车。金轩接日綵,紫盖通月华。腾龙蔼星水,翻凤暎烟家。往来风云道,出入朱明霞。雾帐芳宵起,蓬台(插)植汉邪。流精丽旻部,仰翠曜天葩。此瞩宁独好,斯见理如麻。秦皇非徒驾,汉武岂空嗟。”

正是在此观海的游仙诗,写了在云峰山看海的幻想,其中“秦皇非徒驾,汉武岂空嗟”,更是对秦皇汉武到或亲自或派人莱州一带求仙的历史描述。其中,三山岛古时是在海里,猜测名字大约望文生义地对应古代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中仙山,又如三支天然香烛牌位,接受祭拜,所以古代地位很高。东海神庙坐落莱州,也与历史上一脉相承的道教神仙传说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求仙又居于高山之上,望海远眺,此处也是神仙居所,白云飘飘,白云乡里,故此山命名云峰山。

2、大基山

大基山名字很古雅,但是也很奇怪。如果从古汉语考察,原名应该是太极山。古汉语大和太是通假,太极是万物之源,也是基础,疑似太基就是太极。除了县志有不少记载外,实物上,郑道昭的碑刻《置仙坛诗》可以证明。其文曰:

“诗五言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顶扫石置仙坛一首。魏秘书监、司州大中正、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荧阳郑道昭作。

寻日爱丘素,陵月开靖场。东峰青烟寺,西顶白云堂。朱阳台望远,玄灵崖色光。高坛周四岭,中明起前岗。神居杳汉眇,接景拂霓裳。希微三四子,披霞度仙房。萧萧步林石,寮寮歌道章。空谷和鸣磬,风岫吐浮香。冷冷非虚唱,郁郁绕松梁。伊余莅东国,杖节牧齐疆。乘务惜暂暇,游此无事方。依岩论孝老,斟泉语经庄。追文听浅义,门徒森山行。踌躇念岁述,幽衿烛扶桑。栖槃时自我,岂云蹈行藏。”

看此诗拓片,分明就是太基山,而非大基山。

另外,从地形考察,大基山谷分东西两脉,又有东青龙青烟寺,西白虎白云堂,南朱雀朱阳台,北玄武玄灵宫,典型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布局。所以从中国古哲学理念和具体地形地貌来说,大基山很可能就是太极山的音变。尤其是,这个山,从南北朝以来,到金元时期,一直是道教圣地,道教的图腾就是太极图。所以这个山叫太极山、太基山、大基山,也是不无缘由的。

3、寒同山

正如云峰山与郑道昭之间的关系相仿,说起寒同山,就不得不提石志温。闻名于世的寒同山石窟,就是在石志温等人努力下开凿成功的。

石志温,金元之际的全真教人物,道号九阳保德纯化真人。在长生真人刘处玄羽化后,石志温继任全真教随山派掌门人 。

据莱州寒同山神仙洞《神山长生万寿宫碑》载:“大元壬寅间,金紫光禄大夫王公缮治莱城。披云感叹往言,以为果然。自太原西山天观、终南山重阳宫二处,将敛徒众元志全、曲志全、石志温等三十余人来继其绪,首试所指之地,若合矣。”

又载:“嗣教祁志诚以洞天事奏闻,今上皇帝诏旨嘉其功,赐以名曰:'神山万寿宫’。追赠披云为'元通宏教披云真人’,志成乃'元门掌教大宗师洞明真人’也。又如五真长生先后异显,见者非一,惟志温得之最祥。风巾鹤氅,望之俨然,即之则无有也。高下宫宇皆志温所造。驱石夷硗,架虚构险,手胼足胝,几五十年乃备。又郡之南城乾隅创一观曰'长生’,为宫之下院也。通议大夫同知淮东道宣慰使司事王恩乃金紫公之子,于至元十六年以志温之功白中奉大夫益都等路宣慰使乐实公,备其事启于势都儿大王。令旨题之曰:'无量洞天神山长生万寿宫’,及赐志温号曰:'九阳保德纯化真人’。”

而在寒同山上,发现有元代山门刻字九阳山,证明寒同山在元代叫九阳山。一方面,这一带和云峰山相连,大约与九仙山九个山头有关;另一方面,这个名字很可能与石志温有关,石志温道号“九阳真人”。道教,阴阳相生,以纯阳为九阳,阳极而生阴,纯阳之极故阴生焉,寒生焉,故曰寒同。

4、小结

综上所述,云峰、大基、寒同三山,得名的共同特点,就是与道教有关。通过这一点,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古代莱州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了。

综上所述,云峰、大基、寒同三山,得名的共同特点,就是与道教有关。通过这一点,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古代莱州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了。(本文作者:莱州 滕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