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三,素问•宣明五气)3.2.五脏所藏与五精所并

 昵称1Z7nN02j 2022-03-24

宏五学堂 2022-03-01 04:29

内经临床运用 (三,素问·宣明五气)3.2.五脏所藏与五精所并音频:00:00/08:2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五脏所藏与五精所并

阐述五脏与精神情志的相互关系。五脏藏神的理论,不是把精神情志活动孤立在神经系统的范围内,而是整体生命的基本功能,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它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所以,精神情志的产生以五脏精气为其物质基础,情志过极会损耗脏真,这是一类重要的内伤病因;另一方面,五脏的病变或各脏间相互失调,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致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据此提供对五脏辨证的参考(表2-3)。

"五精所并"正是后者所指的情志异常症状,"精"可作亢盛解,"并"是兼并或失调之义,即五脏中由于某脏亢盛而致各脏间虚实失调所出现的精神情志变化。如经文所述,心火过亢可见狂笑不休;肺经邪盛可反侮心,使心虚而善悲;肝盛乘脾,脾气虚则忧等等。当中有些说法,尚待临床实践仔细体验,但不宜按五行生克乘侮生搬硬套。

图片

(四)五脏所恶

恶,畏恶,指五脏发病的主因和病变的主要倾向而言。心恶热,既指温、暑、热之类的病邪易于伤及心,也反映了心的病变多偏热性,如热入心包则神昏谵妄,内陷营血则动血耗血,心火血热则多发疮疡,五志化火或痰火相挟可致心神狂乱等等。各种病邪都可伤肺,但以寒为首,即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述∶"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故肺部感染以及慢支、哮喘等病每因寒而发。

肝恶风,乃指肝病易生风证的倾向,故名肝风,即如血虚生风、热盛动风、肝阳化风、肝肾虚风等出现眩晕抽掣之症,俱属肝风为患。脾恶湿,既反映了脾病每致湿浊内停的倾向,又说明脾湿形成或外感湿邪均会反过来阻碍脾气运化这一因果交替的病理特点。肾恶燥,乃因肾主水而藏精,凡津液精血的亏损都会导致肾阴干涸的内燥证。因此,"五脏所恶"有助于认识五脏病机的个性和特征。

(五)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指五脏气化过程中淖注于其外窍的液体。汗、涕、泪、涎、唾的分泌,一般是生理性的,起着调节津液代谢及润泽、保护窍道的作用。在病变时,内脏的寒热虚实可影响五液发生量和质的变化,成为辨证的依据;而五官或五液的异常,也可通过调理五脏来治疗(表2-4)。

"心为汗"与《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是一致的。临床上心气虚或心阳虚证,多见自汗或动则气喘汗出;心阴虚或心火内扰每致盗汗或多汗趋势;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如油是心阳虚衰欲脱的表现,可见汗证既反映心的阴阳虚实,也说明异常的汗出加剧了心气和心血的耗损。

肺主气,开窍于鼻,故肺为涕。肺经外感风寒暑燥诸邪或肺脏气阴内伤多反映在涕的变化,诸如清涕、黄浊涕,或不闻香臭,或干涸无涕,或动辄频频喷嚏、稀涕流涎等。

肝开窍于目,故肝为泪,两目畏光流泪多路,属肝经风热。急性青光眼的目赤流泪,多属肝经郁热或肝火亢盛;慢性泪囊炎之迎风流泪,亦与肝经虚寒有关。肝阴亏损或肝血不足,常致两目干涩无泪。

脾为涎,故脾胃健旺则口中和而食饮知味,脾虚湿停则涎液清稀、口淡泛恶,脾燥胃热则口干少涎。

肾为唾,是因足少阴经上循喉咙而挟舌本,故肾水充则津液足,口咽得以滋润。肾阴亏损而虚火上炎,每见咽干喉涸,唾液中有腥咸异味;肾阳虚则寒水上泛,每觉口中清冷,老年人肾气虚常有白沫睡之不停的症状。所以四诊中不少辨证指征是以五脏化液的理论为依据的。

(六)五脏所主与五劳所伤、五病所发

这几段原文是归纳五脏与躯体组织在生理上和病理的密切关系。"五脏所主"的理论具体地将内脏与躯体组织对应联系起来,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劳所伤"是从病因上对这一理论的阐发,同时再次强调了《素问·经脉别论》提出"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

"五劳"是指一类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力所能及的过度劳累,劳就是过度的意思,久视久立久行是劳,久卧久坐亦是劳,劳虽会引起局部组织器官的症状,但重要的在于它是内损五脏的原因。心主血,久视劳神则伤血,病在心;肺主气,久卧则气机不利,病在肺;脾主肌肉,久坐则血滞四肢,肌肉松弛,病在脾;肾主骨,久立则腰脊膝胫疲惫,病在肾∶肝主筋,久行则筋腱疲极,病在肝。

"五病所发"则是指五脏阴阳偏盛偏衰时病症发于五体的倾向,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注;"五脏阴阳之病,各有所发。肾为阴,其主在骨,故肾阴之病发干骨∶心为阳,其主在血。故心阳之病发干血;脾为阴,其主在肉,故脾阴之病发于肉;肝为阳,干时为春,冬失其藏,春无以生,故肝阳之病发于冬;肺为阴,于时为秋,夏失其长,秋无以收,故肺阴之病发于夏。"试看结核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网质细胞病以及骨髓瘤、骨质肿瘤等许多不同的疾病,多因病久耗伤肾阴而骨枯髓减,故多有腰膝胫酸、骨蒸潮热等症。

(七)五邪所乱

五邪所乱泛指五脏阴阳各为阳邪、阴邪所扰乱的病证及转归。五脏之阳,指机能;五脏之阴,指精血或形质。温热暑之类的阳邪引致脏热气亢,会出现精神狂乱之症;风寒湿之类的阴邪写引致血脉凝泣,会发生痹证。若阴邪阳滞于阳分,使阳气不升,清窍受阻,会出现头如被蒙裹或头痛、眩晕等病证;若阳邪内侵阴分,会耗损精血而致肺肾阴伤,出现声嘶哑或失音。

"阳入之阴"是指阳热急亢而转化为病邪久羁的慢性过程,阳气由盛而衰,机能衰退,故症状特点为"静",即懒言、多卧等;"阴出之阳"是指久病伤阴,阴虚阳亢,故症状特点为烦躁易怒。由此导出疾病慢性过程伤阳、伤阴的两种转归。

(八)五脉应象与五邪所见

归纳脉应四时与脉逆四时的表现。这是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以脉象反映人体生理与病理的变化。有关脉象应、逆四时的机理,还可参考《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述。

图片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