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运用 (三,素问•宣明五气)3.3.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昵称1Z7nN02j 2022-03-24

宏五学堂 2022-03-02 04:29

内经临床运用 (三,素问·宣明五气)3.2.五脏所藏与五精所并音频:00:00/08:25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床应用

本篇体现了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反映了藏象学说整体的生理观和病理观。即以五脏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功能体系,阐明五脏间及五脏与全身组织器官的相互联系,故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及饮食宜忌等,均按五脏加以系统归纳,这样对认识病机、归纳症状与确立治法、选择用药,都有助于建立条理的、互相关联的思路,但又绝不可由此陷入机械板刻、生搬硬套的图圄中去。

(一)五脏与五味的关系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五脏之说,是古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以五行学说理论和归类方法加以阐释。因五味与五脏各有亲和力,所以五味一般是各入其所喜所生之脏,这一理论是后世药物归经之渊源,也成为食疗养生的理论根基。

药物方面,中医把中药五味的作用特点总结为∶"酸收、苦坚、甘补、辛散、咸软",即具有收敛固涩、生津开胃、止汗作用及对久咳不愈、遗精滑精等有显著功效的药物,味多酸,能人肝,代表中药有乌梅、莲子、芡实、五味子、山茱萸、山楂、酸枣仁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除烦、通泄大便等作用,治疗咳喘、呕恶等症状的药物,味多苦,能入心,代表中药有黄连、大黄、黄芩、白芍、杏仁、白果、金银花、青果;能补虚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脾胃,用于正气虚弱、多种身体疼痛等症状的药物,味多甘,能入脾,代表中药有人参、红枣、甘草、山药、饴糖、薏仁、熟地;具有发散风寒、行气行血作用,能治疗风寒表证,感冒发热、头痛身重等症状的药物,味多辛,能入肺,代表中药有麻黄、桂枝、生姜、防风、白芷、细辛、款冬花、菟丝子等;能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治疗大便燥结、肿瘤、结核等证候的药物,味多咸,能入肾,代表中药有芒硝、鳖甲、牡蛎、龙骨、草决明、玉米须等。

五味的产生,还可通过口尝的方式判断,它是药物、食物真实味道的反应,更是对药物、食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酸味补肝,肝虚血枯者宜食酸味,如;橙子、橘子、橄榄、柠檬、枇把、葡萄、芒果、石榴、调味品醋等,它们都有开胃、收敛、固涩的作用,但有脾病的患者应忌食,因肝克脾。

苦味清心,心火较重的宜食苦菜、苦瓜、大头菜、百合、白果等苦味食物,有泻下、清热、燥湿、健脾、补肾、强筋健骨的作用,但是有肺脏疾病的患者应忌食,因心克肺。

甘味补脾,脾虚者宜食甘味食物,如∶西红柿、茄子、蘑菇、胡萝卜、土豆、黄瓜、冬瓜、南瓜、藕、梨、桃、苹果、香蕉、西瓜,鸡肉、蜂蜜等,有补益、缓和、和胃、生津等作用。

辛味养肺,所以肺虚有寒者,有感冒等表证以及气血阻滞等情况的患者适合食用有辛味的食物,如∶生姜、胡椒、辣椒、葱、蒜、非菜、花椒等,但患有肝病的患者应忌食,因肺克肝。

咸味滋肾∶肾虚者宜食咸味,如∶苋菜、紫菜、海带、海参、螃蟹、火腿等,都具有补肾等作用,但是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应忌食,因肾克心。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五味运用得当,可生成人体的阴津,若五味运用失当,则伤害五脏。故饮食时,要做到五味调和,浓淡适宜,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酸、苦、甘、辛、咸的辅佐,配伍得宜。同时,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偏亢太过,容易伤及五脏,于健康不利。使用药物时,则要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加以选择。

(二)五脏六腑之气失常所发生的病变

临床上,五脏六腑之气失常所发生的病变较为多见,治疗应以恢复脏腑气机为本。《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中记载了不少此类案例∶

医案举例

"心为噫"

患者陆某,男,62岁,1989年12月14日诊。嗳气频作已 2个月余,兼有胸脱痞闷,短气,偶有胸痛,睡眠不实,多梦,大便调。曾在某医院诊治,服用和胃降逆类药物无效。舌质暗,苔薄微黄略腻,脉象左弦滑、右弦细,节律欠调,呈"中有微曲"之象。血压 160/80mmHg。鉴于其脉有"其中微曲"及症状以"噫气不除"为主,故予做心电图检查,结果∶①电轴左偏30°;②房内传导阻滞。

证属∶痰湿阻滞,心脉不畅。治以通心脉,化痰浊。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旋覆花汤加减。云茯苓15g,杏仁10g,生苡仁15g,炙甘草6g,红花10g,广郁金 10g,炒积壳10g,茜草10g,浙贝母10g,旋覆花10g(布包),沉香粉1g(冲服),炒栀子10g,荷梗8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生冷、油腻、酸辛食物。

二诊∶12月18日。嗳气已除,胸痛未作,院痞明显减轻。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缓。上方去沉香,加三七粉 3g冲服,5剂,煎服法及忌口如前。噫气全除,余症悉减。

分析"噫气"本为牌胃之气上逆所致,但《内经》却谓"心为噫",其机理在于足阳明胃经络于心,在心脏功能低下的前提下,胃气稍有不和,便会出现气逆而为噫,此时所发之噫气,并非饱食后胃腕胀满所致,乃心气失和影响于胃而致。正如《素问·脉解篇》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该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前医只重视了噫源于脾胃,而忽略"心为噫"之理,故其病不减。本案治疗时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胸中之气,化痰湿宣痹阻;用旋覆花汤宣畅气机而通血脉,收效甚好。

医案举例

"肝为语"

患者黄某,女,37岁,1987年4月诊治。患者自1985年4月出现睡眠差,不爱言语,不愿见人,无故哭泣,呕吐,腹泻,思维迟钝,不想上班工作。某精神病医院给以阿米替林治疗,至同年11 月开始兴奋多语不休,睡眠少.自觉精力充沛,爱管闲事,本不会打乒乓球,见.人打球却前去"指导"。爱花钱,喜欢逛商店买东西,忽哭忽笑。原经治医院诊为"躁郁症"(双向型),轻躁狂状态。给服氟西泮(妥眠当)、碳酸锂等药物治疗。其病症状转变规律为春季抑郁不语,秋季开始兴奋多话。西药使用则随病情而改换。

前来就诊时呈抑郁状态,见其沉默不语,哭泣不止,想自杀。脉弦,舌红苔薄黄。证属;肝胆气郁,痰热内扰。治以疏泄肝胆气机、清热化痰之法。柴芩温胆汤加味治疗。醋柴胡 8g,黄芩12g;广陈皮 6g,清半夏10g,青皮6g,云茯苓15g,炒枳实10g,杏仁10g,浙贝母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周6 剂,连服 6周,同时逐渐减少西药用量。

服中药后症状逐渐减轻。至同年9月,停用西药,情绪平稳,继用上方加桃仁15g;隔日1剂服之,予20剂。11月12日再诊∶今年未发生兴奋状态,情绪平稳,语言适当,一切表现如常人,已上班工作数个月。上方配制丸药。少量服之,2个月量,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余,未再发。

分析 肝胆气郁的患者,多见沉默少语,亦有多语不休的现象,故谓"肝为语",临床甚多见,所谓患"神经官能症"者,除见心烦、失眠、健忘等症状外,亦常有多语不休的临床表现,凡遇此证,多应从肝胆着手治疗,每每收效满意。

图片

已无更多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