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讲透“产品思维”

 快乐英平 2022-03-25
内容来源:2022年2月27日,长江商学院新国潮品牌加速器首期班第三模块--新消费、新品牌、新增长与战略伙伴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整理摘编:时英平】

分享嘉宾:贾伟,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产品运营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 什么是好的产品?

  • 如何站在用户视角,打造产品? 

一、好产品,要做好“三观”

做企业,有两大要素:产品、品牌。

一个企业做到上亿时,品牌才是真正的发力。而企业在从0到1时,一般都是产品发力。若产品没有做到1,再怎么做品牌、营销、渠道都无用。

1.新一轮产品爆发到来,每一个品类都值得重做一遍

经过几百年的工业革命到今天,产品已和80年代完全不同。产品是我们生活的工具,今天的产品,不仅有了新的数据,也注入了人们新的期待,甚至还有了元宇宙的概念。

数字新媒体时代下,产品是数字化的,产品是否符合新国潮、是否有新标准,是很重要的。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无论是做美妆还是机器人,他们最扎实的一点就是产品做得好,并将产品进行重新定义。

新一轮产品爆发到来,每一个品类都值得重做一遍。

2021年,天猫的新品发布量超2亿,这个意味着每1秒就有6.3个新款被放到天猫上。这个情况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同样适用。每0.02秒就有一个中国的新品放到亚马逊上被卖到全球。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平均每天至少给客户做6款新品。

这一轮喷涌而出的产品爆发期的背后,是中国过去10年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厚积薄发,是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迭代,也是新供应链、新设计、新制造能力的升级。

另外,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积淀,也给予了我们独特的文化传承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有着全球领先的科技互联网,赋予产品更时髦的智能表达形式,还有庞大的人口消费容量。这些因素,都为中国的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如果让我看未来十年的商业趋势,2020-2030年,我认为是中国产品创新的黄金10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大消费的崛起,意味着有大量的产品创新的机遇。

这些产品的共性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同时,这些新品还将远销海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十年,会出现一批全新的各品类企业,比如完美日记等品牌,增长速度非常快。这两年,医疗、汽车也是增长赛道。

2.“2020-2030”产品的新文艺复兴,中国产品创新的黄金十年

中国商业美学正在崛起,产品复兴与科技复兴相伴相生。上一次文艺复兴是在意大利,其介质是以艺术家为概念。如今,中国将会开启以产品产品为介质的新文艺复兴。

产品的新文艺复兴,其底层逻辑是一种将艺术、哲学的追求重新构建到产品上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将通过让每一个人都能用得上的产品传递到全世界。

美学必须要以产品为介质,影响全球。之所以美变成产品的重要介质,是因为美是第一印象。比如找对象,大家相对更容易关注长得好看的。产品亦是如此,秉着“3秒3米原则”脱颖而出,让客户一见钟情。

比如将美学做到极致的化妆品品牌花西子,它能代表中国的美学标准,用美先行而物进去。它的美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加入了新国潮逻辑。你的产品是否足够好看,不是你决定的,而是由新一代拥有全新美学新逻辑的年轻人决定的。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产品都开始有了全新的用户驱动逻辑,企业也从B2C逐步转向C2M(用户反向定制),强调C端选择权,即选择权充分释放给用户。

3.修炼产品三观,让好产品打动人心

“产品三观”是我通过将公司战略和产品创新,打造出冰山模型的方法论。

如同人有三观,一款好产品同样具有三观:用户观、价值观、世界观。用户观决定一款产品可不可以做;价值观决定是否能做成;世界观决定是否能做大做强,走得更远。

做产品就像看冰山一样,浮于海面的是微观层面的用户观;冰山的腰部,水面的部分,是中观层面的价值观;冰山的底部,也就是海底部分,是宏观层面的世界观。

① 用户观

产品要构建的第一美,叫用户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站在用户角度看产品,更多的是站在自己企业角度看产品。

用户希望你用了这个产品,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企业变得更好。这跟企业想法刚好相反,当你连用户观都还没构建起来,你就不会用同理心去做让用户变得更好的产品。因此,用户观的构建是所有做产品的核心。

我们的原则就是,为用户做产品,而不是为企业做产品,难点是企业要尊重用户的需求,构建用户视角,洞察用户的痛点。

作为企业,构建产品用户观有五个打法:构建用户视角、打造用户场景、拉用户种草、打造全流程用户体验和服务,最终构建超级体验。

② 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怎么把用户痛点变成企业价值、商业价值。怎么让用户移步到收银台,秒买你的产品。从痛点到卖点,我认为是一个商业必须修炼的过程,这是产品三观的价值观。

只有构建了用户观,才有价值观的逻辑。否则,你不知道用户的痛点,痛点即难点。当你解决了痛点,痛点转卖点就很容易。当你找到痒点、笑点、泪点、萌点转卖点,都不容易。挖掘痛点,就会产生价值观。

产品分为五品:作品、(工业化的)产品、商品、用品、废品。

如果在这五个价值观中具备四个价值,产品基本会爆。但往往一个产品只具备一个价值,不具备其他价值。比如,阿里的第一视角是商品,是从商品逻辑进入到了产品体系。抖音则是从用品逻辑进入到商品体系。

③ 世界观

小产品和大产品的区别,就是世界观。比如微信、马斯克的特斯拉和星链计划,都有先进的世界观。

大产品和小产品最大的区别,就是CEO的世界观。有些产品没有世界观,就是工具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不太可能做很长。有些产品有世界观底层构架,这就会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与认知。

因此,若你想让产品真正卖好,就得看用户观;若你想让产品大卖,就得看价值观;要想让产品卖得长卖得好,变成全世界的好产品,企业就得有世界观,即CEO的世界观。

4.产品还要有“两心”

两心,就是慈悲心和同理心。

换句话说,用户观,就是同理心;世界观,就是慈悲心。

二、数字化时代,

所有的产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1.个体崛起

① 因需而生,用户成为新物种

产品要有自己的框架。不管是什么行业,都离不开用户。

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用户变革拥有了最先进的信息。《乌合之众》讲述了工业、农业时代,甚至再往前一些时代中,大家会因为某几个人左右自己的行为和判断标准,这就是因为大家信息的获取速度和信息同频逻辑不一致。

而如今,个体崛起,“我更专业”、“我更自我”、“我更喜欢”才是标准。

a.“我更专业”,体现在企业要专业,才能与消费者同步。

b.“我更自我”,最重要的是我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所以才会自我。

c.“我更喜欢”,会出现小众、多元的群体和内容,他们不会因为广告主推广就被吸引,而是“环境不一样、喜欢不一样、认同不一样”。

比如在我小女儿6岁时,突然有一天让我给她买电动牙刷,原因是她在抖音上看到了电动牙刷。她自己花了三、四个小时,在各大购物视频中查看电动牙刷,用半小时给我讲解了电动牙刷的功能和卖点。同时,我女儿通过在抖音上看医生的评价总结了刷牙技巧,并建议购买有上下电机的电动牙刷。

关于牙刷,我女儿总结了六个方案逻辑:第一,更健康;第二,更方便;第三,更好看,第四,生活方式;第五,适用于小孩;第六,更便宜。

如今的信息可以让小孩在短时间内、多维度获取专业知识,底层就是她懂自己,她极大的痛点是由需求导致的。

今天的消费者一旦比企业懂得多、更了解自己且知道自己想要的时候,企业是很危险的。因此,如今用户是新物主,一旦有用户出现,就需要新的产品和新的美学。

55°杯子当时爆火,就是因为其抓住了用户痛点。由于中国人喜欢喝热水,容易导致食道反复烫坏,易得食道癌。同时,我女儿喝水被烫后,我从对待自己闺女的同理心,发展到在医院看到更多被烫伤的孩子而产生的慈悲心,就做了这款能降温的杯子,并起了slogan“送你一杯子,暖你一辈子”。在做这款杯子的时候,我们请来了很多人去倒100度开水,将杯子摇十下就变成了温水,并起了slogan“杯子摇起来,世界嗨翻天”。

再比如海底捞,他们发现了巨大的人群——“懒宅者”,他们想吃火锅,但一个人去吃火锅会觉得孤独,且懒得去店面排队。于是,作为专注于线下服务的公司,海底捞为解决这个族群一人吃火锅的问题,设计了自嗨锅的产品。

由于这群“懒宅”的人,可能没有厨房,也懒得烧热水且不喝热水,于是在自嗨锅中加入了凉水,也可以自热,做好一顿热腾腾的火锅,这一下子就成为了海底捞的爆款产品。

再比如,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早在12年前,海底捞发现门店的排队人虽多,但浪费时间。为了解决店面快速翻台的问题,我们提议缩小厨房空间,设置更多桌子,而厨房则改为自动设备,形成今天的海底捞智能餐厅。

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有两层,一层是企业的用户观,一层是企业对员工的照顾,反向是对用户的照顾。

企业一旦建立了用户观,其第一反应就是为用户考虑,因为用户的好体验是企业第一增长逻辑,用户体验好,就会增加购买。

2.回归本真,产品的高级状态是直指人心

比如元气森林,抓住了女生怕甜、对身体不好的痛点,打出“零糖、零卡、零脂”的健康概念。新国潮,亦是如此。

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简单、回归品质、回归绿色,底层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曾给戴尔做服务器的设计,戴尔给出的“power(强大)”这个词,三个公司一起提案,中美对该词的解释完全不同。

美国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强大”一词表现在悍马车、原子弹、变形金刚等人造力的强大。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强大”一词表现在喜马拉雅山、黄河、地震、海啸等自然力量的强大。

若你要做简单、品质、绿色产品,就得去思考东方文化与中国底层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懂这些底层理念,做出来的产品就不容易卖,这就是难点。

回归的本质,就是回归文化,即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民族间的差异。若你想做新国潮品牌,必须要有共情,以及对生活方式、新式美的理解。

比如我之前曾为老舍茶馆打造的新盖碗,他们想做“四季盖碗”,春天喝绿茶,秋天喝红茶,每个季节一种盖碗,一种茶。带着这个需求,我发现,盖为天、碗为人,托为地,盖碗是和合哲学,天地人和。我希望打造中国最有意境美的盖碗茶——喝茶而观自在。

当我用盖碗时,发现曼妙的茶漂在盖碗的碗面,似乎也读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像《观自在》中描写的一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的盖碗是什么样的?中国人之所以喜欢雾里看花,是因为雾中花更灵动、更有朦胧之美,像盖着头的新娘一样。中国人还喜欢窗内看窗外之花,窗中花,画中境,自在于心。

于是,我开始寻找中式的窗花,移步看景,在窗花中寻找自然世界里的百花。当我盖起盖碗时,特别喜欢盖碗的碗香。为了能让盖子表达雾里看花,我将窗花的纹样也做到了盖子上,当水蒸气上来时,花随之绽放。

为了表达秋天的一弯冷月,我借用中国人最喜欢的水中望月,将一轮明月藏在了碗底。在泡茶时,你看到是月吗?看到是茶吗?你看到是自己内心世界,看到的是自己人生,我们的生活也是很无常的,或月缺,或月圆,生命因为不完美而变得如此完美。

为了表达夏天的凉风,我借用夏风袭来、柳枝荡漾的感觉,将凉风设计到了盖碗的两侧,柳枝藏到了碗身上,通过玲珑瓷的工艺,迎着光,也就看到了摇曳不息的柳枝。

为了表达冬日的雪,我回忆起小学六年级毕业拉着初恋在雪中撒欢,留下雪地的脚印。于是,我用茶渍记录生命的轨迹。每一个人生命最重要的是记录下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交替变得很美丽。而生命的轮回,就是四季的轮回。

形转意,意转境,境转神,神转性,这就是意境之美。形体是为意境做准备,意境是为神韵做准备,神韵是为了回到生命的本性的做准备的。中国美学是生命美学,如空谷幽兰,不为你开,不为它开,只为自己开。

这是一段移情之美,即将自然美学移到场景共情,甚至产生共情。一旦产生共情,产品自然就爆了。当你进入到共情,就需要知道一个底层逻辑,即用你柔软的生命底线去抚摸自然。

做产品,就是将你的情给了这个产品,产品给了用户,用户感受到了情又反馈给你,这就形成了情感的流动。

当随着音乐、画面与讲述,你的情感会在四季中流动,就像你爱上个人、音乐、画面一样。当你的产品成果、技术很好,但没有情和景,就不可传播、不可感动、不可共情。

产品的高级状态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即明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好的产品,一定是感动着自己。

比如日本的无印良品,我在日本看到它的一个产品,大盒子上有根绳,我下意识拉了这根绳,马上感觉背后来了一阵风和音乐,让我感受到,在安静的竹林中,风来竹叶飘,礁石成林,音乐是风的声音。现在,它又用了新的逻辑,转起来就像风扇一样吹到了脸上,放着风吹到脸上的音乐。

再比如Chocolate手机,就像自然的丝滑之美表达德芙巧克力一样,通过怡情给其共情。

3.万物皆可数字,所有的产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如果让我定义产品,产品只有两种,一个是更早时候的功能型产品,一个是新时代的社交型的数字产品。

比如话筒,不能留住我的声音,就是功能型产品。如果话筒可以留存声音,也可以和朋友一起K歌,就是社交型的数字产品。

未来我们进入的是智能商业,必然有大量数字产品以及数据流动。比如目前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大的数字交往是微信,数字表达是抖音,数字消费是阿里,数字智能产品是苹果手机。

比如海底捞数字餐厅就是海底捞的数字产品,整个后厨中所有的配菜全部都被数字化,甚至配菜都是智能配料。

再比如海尔支持的某创业公司做了数字烤箱,烤箱是烘培文化,烘培是为了分享的。女性通过烘培,想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调、美的生活。

为此,我们在烤箱中装置摄像头,烤箱成为美食直播间,女性成为直播达人。于是,功能型的烤箱升级成为了社交型的数字产品。

因此,万物皆可数字,所有的产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再比如,今天的床已经不是你所熟悉的床。曾经的床主要功能是睡觉,今天的床分为睡前、睡中、睡后多种场景。我们也帮助客户慕思打造了智能床。

睡前,大家会刷抖音、听音乐,半躺着的姿势最舒服。睡后,我们需要监测父母的体重特征、是否打鼾、翻身次数等。因此,他们做了全新的品牌V6,整个店里所有的产品到品牌终端都改为数字化。

三、如何站在用户视角,打造产品?

若你没有数字和文化逻辑,理解力不够,就需要站在用户视角找到痛点共鸣,打造出现象级产品。

前面我们分别针对每一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极简模式来系统开展产品创新打造。构建用户全局观的思维模式:链条模式、罗盘模式以及涟漪模式。

1.链条模式

第一,构建用户视角。

无论做什么,首先都需要从用户视角出发。要先做出好产品,我们必须回到用户视角。用户视角是以用户利益为第一点,让用户决策。只有拥有用户视角,才能看到用户场景。

第二,构建用户场景。

比如在广场上,我父亲看不到产品,但我母亲用女性视角看到跳广场舞的视觉。当你没有用户视角,你就会看不到用户场景,更别说情景了。

因此,只有当你有了用户视角,才能看到用户场景。当你看到用户场景,才能看到用户痛点。

第三,用户共创。

用户共创,不是让用户帮你设计解决方案,而是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无场景,无痛点。

比如洛可可曾经帮助科大讯飞打造的晓译翻译机,抓住了跨国交流、留学进修的高频场景和需求,将原来的语言翻译软件做成硬件,快速、准确地实现中英口语间的即时互译,助力科大讯飞实现从To B到 To C市场的拓展与尝试。

只有转换用户视角,在用户场景里挖掘用户需求,才有资格拉进用户共创。当你的产品不刚需、不高频、不海量,可能是你没找到刚需、高频、海量的场景。

第四,用户服务。

当我们找到痛点,就能找到整个用户的服务流程,即找到商业模式。

第五,用户体验。

用户服务是解决痛点,直面问题就是用户体验。当你找到一个好问题时,问题比解决方案更重要。

2.罗盘模式

所谓的罗盘模式,指的是上述的五个模块(用户视角、用户场景、用户共创、用户服务、用户体验)的随意旋转。相对于链条模式的线性逻辑,罗盘模式更加灵活——产品打造不一定是从“用户视角”进入,可以从“用户场景”入手,或从“用户共创”模块进入,先找到用户聊。

比如有个男同学为了改变女性,设计一款“姨妈鞋”,当女性来大姨妈时,穿上鞋就不会痛经了。

可惜,他没考虑到这三个层次:其一,不是所有女生都会痛经;其二,痛经不是持久状态,主要发生在第一天;其三,他以为只有他一个解决方案。

其实,这就是只解决了功能型问题,并没解决更底层的问题。所以,我们更需要知道用户最底层的痛点,从而进行用户共创。

总结来说,做产品有三个方法:第一,将自己变成众生,(内修)让自己成为老人、孩子、兄弟,产生同理心,就是我即所有人。第二,用户共创,与用户深入聊,挖掘出最底层的痛点。第三,通过大数据分析。

3.涟漪模式

涟漪模式,形容被风吹起的水面波纹,应用到这里是指这五个模块之间相互关联,一环套着一环。就像投石到水中,水面便会荡起波纹,一层层向外扩散。几个模块之间相互纠缠,相互成就。

以上是构建用户观的三个系统思维模式,它们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只要你能够真正融会贯通,都可以有所收获。

上述部分是比较完整的用户观的阐述。用户观更多解决的是用户层的问题,而价值观并不是用户层,而是产品的多元层。

刚才也提到,从价值观分析,产品有五个层面的价值:

第一,“作品”价值,对应创作者的价值。乔布斯和你最大的区别是,他想做一个作品,而你想做的是一个好卖的商品。因此,创业者要像艺术家一样,把你的产品看作是自己的一个作品,这是创始人和团队层的价值。

第二,“产品”价值,对应生产者的价值。在工业时代,是否可大量生产,并且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性价比,这就是产品的价值。往往设计师都特别注重作品价值,但设计师若不懂产业规则,就无法做出产品价值。

第三,“商品”价值,对应商业的价值。产品在经历作品、产品阶段后,是否可以流通,通过品牌、渠道、零售等,产生流通价值。

第四,“用品”价值,对应用户的价值,指的是这件商品是否能被海量用户所使用,所喜爱。

第五,“废品”价值,对应社会的价值。商品在自己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是否可以通过类似碳中和的方式,回馈社会。

比如阿里是从商品体系进到了产品体系,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再比如抖音,是从用品体系进到了商品体系。几乎每家公司的底层商业逻辑、做产品的系统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绝大多数企业是从商品逻辑切入的。

概括一下,从作品价值、产品价值、商品价值到用品价值,再到废品价值,这是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价值链条。

4.世界观

冰山下面,就是产品的世界观。宏大的世界观常见于小说、影视或者游戏中,宏观的视角,加上创造性的联想,以上帝视角构建规则,在人文与科技中游走。

现在商业中,也不乏世界观的构建者。比如,乔布斯构建了万物互联的世界观,马斯克构建了新技术世界观。

在世界观构建上,我也分享一下过去一年来我的实践与探索。

去年开始,我基于元宇宙概念和潮流艺术创作了一个IP,“如花在野”。

在如花世界观中,有三个世界,我给了个概念叫“如花三生”,“本生”,即我们生活的世界,现实世界;“野生”,即理念世界;还有“元生”,即元宇宙数字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会有约束,但在理念世界,我们可以在意识层面进行全新世界的探索。今天的元生世界还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即用AI创造AI,用数字化构建出数字场景。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无法完成的事情,可以在“元生”中完成。

基于这个认知体系,我们开始构建如花世界观,包括:打造首个元宇宙IP“如花在野”;用水母智能通过AI技术智能生成百万级如花NFT通证;构建如花艺术馆,打造如花分布式元宇宙场景;以及构建如花元宇宙社群,打造现实和虚拟结合的新生态。

在元宇宙世界里,想象力者、创造者为大,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创建自己的世界观。

以前,我们在造物,在元宇宙,我们在创造一个个分布式的平行世界观。

四、总结

在产品三观中,最重要的是用户观,即站在用户视角,挖掘需求和痛点;第二是价值观;第三是世界观。

产品的高级状态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即明自己的心,见自己的性。

今天,元宇宙给了我们构建完整世界观的可能性,未来的商业可能就在其中,好比孩子们在游戏中买装备,这就是元宇宙的消费方式,我认为人类的出路,是构建数字世界,并把自己变成数字生活的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