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宁海元代名僧录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3-26




宁海元代名僧录




文/应可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在相互的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家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精神。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文化一直延续着儒、释、道三家共存并进的格局。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绝大多数时期也都强调三教并用。南宋孝宗皇帝赵昚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所以,当人们随口而说:中国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佛、道二家的文化,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说,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这话绝无夸张之意。宁海文化在历史上发展,释家介入比较早的,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四等人中以南人地位最低,宁海县恰属南人地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在宋亡后,大多数隐居乡间,耕读传家以避世,所以宁海文化在声势上有所逊色。所幸的是入元时余音未绝,如舒岳祥、胡三省、刘庄孙等宋末遗民的成就相反在宋末元初凸现,居有一席之地。

释家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僧人本该是普度众人,清心寡欲才对,元朝的和尚却可以结婚生子,甚至犯法也可以无罪。可宁海在元代也出现几位有文化的僧人。

竺元妙道:( 1257一1345) ,宁海人,俗姓陈,幼年嗜学,尤喜诵佛经。16岁因用功过度,右眼患病,母亲何氏携其祈祷于观世音菩萨像前。妙道抬头见菩萨像右目有蛛窠,便用手揭去之,眼疾随之痊愈。父母因此认定其与佛有大因缘,便送至杭州六和开化寺,依正严法师出家。在大昭庆寺受具足戒后,正严法师令其学《百法明门论》。然妙道对正法眼藏心向往之:“ 一法不学,学百法乎?”。至元二年(1336)入居台州慈源寺,后住台州紫箨山,又奉仁宗之救命,居黄岩之鸿福寺,帝并赐以“定慧圆明禅师”之号。其后又住苏州之诸山、昆山之荐严寺等。最后归隐紫箨山,居14年,自称东海暮翁。元、明临济宗松源系法脉传承考珙禅师问妙道:当年僧问云门“ 如何是佛” ,云门答以“ 乾屎橛” 。你作么生会?妙道不会,连续几天都参不透,不得已,再诣质问。横川如珙禅师将其逼到进退无门之际,忽然展开两手。妙道触机而发,豁然大悟,随即呈偈一首:“ 云门乾屎橛,光明照十方。郧峰才发足,五日 到钱塘。” 横川如珙禅师顾谓左右:“ 道侍者再来人也!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 ,名动丛林的竺元妙道应请出住台州慈源寺。七年后迁仙居紫箨山,主持兴复山中古刹广度禅寺。仁宗登基后,降旨令住黄岩鸿福禅寺,并赐“ 定慧圆明禅师” 尊号。延祜三年( 1316) ,竺元妙道拂袖远引,潜至阿育王山守乃师舍利塔。消息走漏后,净慈、灵隐两大古刹争相延请。彼一概谢绝。不久,应诸山疏请,不得已出住昆山荐严寺。居四年,法席鼎盛。七十岁后,曳杖东还,归隐紫箨,从此足不出山,自号“ 东海暮翁” 。八十八岁,各地弟子商议在其九十华诞时会庆于膝下。竺元妙道闻讯顾谓左右:“ 我不过明年正月半。” 元顺帝至正五年( 1345) 正月十二El ,并无疾病缠身的竺元妙道忽忽召集身边诸徒训诫道:今时禅和子不肯参究己躬,却要解会古人言句;但古人言句并不从解会得来,而是从自性流出。你若踏着正脉,言句即是自己,自己即是言句。别有纤毫,并同流浪,“ 汝等从朝至暮,行住坐卧,起心动念,皆是自家珍宝。若办真实工夫,作得主宰,自然与道相应,任凭生死变迁,直是移换汝丝毫不得,方名大丈夫,不辜负出家学道之志,庶无愧于父母师友,亦不虚受佛祖慈荫。吾明日行矣! 汝等宜各努力,无丧光阴。” ②次日黎明,竺元妙道沐浴更衣。众人乞其留偈,彼哂然:“ 诸方到此作尽伎俩”不得已援笔书偈:“ 佛寿八十,我多九年。世间情尽,寂灭现前。” 投笔而逝,阁维舍利累累,晶莹灿然,眼睛和牙齿俱不坏。他的诗有《题天目吊和庵主》:

西丘老人八十余,头发白尽黄牙疎。

买得扁舟如叶大,哭和庵主过东湖。

释法林:(1283-1354),字竹泉,别号了幻,俗姓黄。宁海人。也依法庵太虚出家,因看睦州语有省白太虚日从生至死祗是者个不由别人也时东慎海在浮聊招分半座。居蒙堂不出户者九年行省左丞相脱欢请主万寿还中笠元至元间复迁灵隐宗风犬振顺帝闲之赐以金烂法衣时龙翔虚席累召不赴逐避会稽山中至正十五年(1354)一月一日索笔书倡云七十一年虚空打蹶末后一句,不说不说。遂奄然而逝。

释显示:(?-1371)号鼓庵,俗姓卢,母金氏。梦观音大士,现五色云中而生。弱冠剃染,依天岸、佛海二公,通台教大小部文义,辩词如注。更亲虎岩、贤叟诸耆宿,而道益著。住隆寿、演福诸刹,汲引方来,晚岁专至西方,感异而化。

释福报:(1308----1391)宁海人。族姓方。母张氏。出家杭之梁渚崇福。时石湖美公主净慈。师往见。湖器之。遂为祝发受具。参径山元叟端。问近离甚处。师曰。净慈。端曰。来作什么。师曰。久慕道风。特来礼拜。端曰。赵州见南泉作么生。师曰。头顶天。脚踏地。端曰。见后如何。师曰。饥来吃饭。困来打眠。端曰。何处学得者虚头来。师曰。今日亲见和尚。端颔之○洪武初。聘召道行沙门。师赴京。馆天界寺。屡入内庭。应对称旨。留三年。仍赐还。后住径山。上堂。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谁谓北郁单越。不是南赡部洲。刚自骑牛更觅牛○上堂。语是谤。默是诳。还有二俱不涉者么。拍禅床。洎合停囚长智○一日得疾甚笃。侍者请偈。师叱曰。吾世寿尚有三年。已而果然。及化之日。忽拍手曰。阿呵呵。大众是什么看取。竟寂(径山端嗣)。他的《西湖竹枝词》别有一番风味:


貂帽谁家美少年,黄金耳环月样圆。

日斜走马过湖去,柳下小娃呼上船。(1)

黄妃塔前日西沉,来菱目日过湖阴。

郎心只似菱刺短,要意却似湖水深。(2)

一源,元僧。名灵,世称灵禅师。宁海人。幼依径山云峰出家。嗣法方山。房湖州资福寺,天历间住杭州凰山。为人慈忍,提询后学不倦,禅林高之。他有一《偈》:

百千诸佛及众生、休尚图中错较量;

心印堂阳轻掷出,堂堂高亲家光场。

释祖雍:元僧,号布衲,明州宁海人。侍高峰妙最久,得自于高峰

妙禅师。射春㸑樵,貌甚瘠黑,戆而少文。初为院主,提唱超卓。隺沙的瞿提举,为妙禅师施舍巨庄赠众,妙力辞,瞿乃别营大觉寺,请其领寺事,及妙临寂,乃嘱师以后事需。迨妙迁化,众请中峰本居大觉,本力辞。推师主之。后住中天竺桂子堂。书偈安坐而逝。他的《山居》很有特色:

就树缚茅成屋住,拾荆编户傍溪开。

是他懒瓒无灵验,惹得天书三度来。

禅师们住庵是极为简单的,如今天在一些农村秋收时都可以看到那种简易的“护秋棚”。古人所谓“结茅而居”,就是用一些茅草或谷草、麦草在几根木桩上搭成,聊以遮遮风雨。“就树缚茅成屋住”,这位布衲雍禅师则更“偷懒”,木桩也不用,在树林里选好一方地,借树为桩,用茅草扎一点棚顶棚壁,足以容身打坐,就成了他的禅居了。“拾荆编户傍溪开”,庵棚有了,向着溪涧的方向,再拾一些荆条为门,这样取水烹茶煮饭也方便一些。没有张扬、没有传闻,外面甚至不知道有个老和尚在这里,我也就落得清闲。“是他懒瓒无灵验,惹得天书动地来”。这样的确比唐代南岳那位懒瓒和尚好得多,他连皇上都惊动了,三番两次地来请他,多麻烦啊!

释唯一:元僧了堂禅师(1301—1384),讳惟一,别号“芥室”,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号了堂,别号“芥室”、台之宁海人,俗姓叶。从四明“万寿”雪崖庄公,学出世法。初住延庆,迁台之紫箨四明“天宁”。僧问:“金刚眼中着得什么?”师云:“着得什么则且置,唤什么作金刚眼睛?”僧云:“学人不会”师云:“问取灯笼”。僧云:“十二时中如何用力?”师云:“无汝用力处。”僧礼拜。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八角磨盘空里走。”僧云:“如何是法?”师云:“赤脚踏氷棱。”僧云:“如何是僧?”师云:“井底种林檎。”僧云:“如何是一体三宝?”师云:“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僧问:“万法归真,真归何所?”师云:“三脚虾蟆着锦裆。”

  
上堂:“我此间也无禅,也无道,也无玄,也无妙;只有一口剑,佛来也斩,魔来也斩。众中忽有人出来道:借和尚剑看。只向他道:三年一闰,五年再闰。”

  
上堂,举“盘山积禅师示众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师云:“天台则有,南岳则无,赵州东壁挂葫庐。”

  
上堂:“饮光论劫坐禅,布袋终年落魄。质库何曾典牛,蚁子不食生铁,占波国人语言难辨。一二三四五,虚空缺处补;五四三二一,黄昏候日出。”拍禅床下座。

  
上堂:“佛祖向上巴鼻,诸人本地风光。觑得破者,银山铁壁;觑不破者,银山铁壁。且道一大藏教是个切脚,毕竟唤什么作正文?”拈拄杖,“兴化棒头知落处,笑看千嶂起风雷。”退院。

  
上堂:“百尺竿头抛铁网,千峰顶上棹金船;行来此日难行事,了得前生未了缘。”

  
终时寿八十四。他的《了堂惟一掸师语录》(四卷),内容更为丰富,如《答南堂和尚见寄韵(二选一)》:

万古穹祟少室峰,是谁能复九年风。

不空佛病并祖病,那得宗通与说通。

文豹惟知藏雾雨。彩鸾终不受樊笼。

好将袖里吹毛剑。截断千差到大同。

释枯林,宁海叶西涧丞相之后,有才气,能诗,以画兰名世,颇勇侠,或不舟渡水,盖隐于浮屠者。元代吉安庐陵人刘诜为他所作的《释枯林铁如意歌》可见一斑:

君不是金谷园中石季伦,明珠买妾长安春。

锦丝帏障轻一世,珊瑚高株碎如尘。

又不是黄鹤楼边王处仲,万骑上流纵驰鞚。

狂酾千石发浩歌,唾壶敲碎天为动。

君是天台丞相之嫡孙,胸中八九吞昆仑。

少年宝玦落荆棘,再拜禅林依世尊。

手持铁如意,笑傲典午二豪之富贵。

良工精发生碧花,古制蝉螭隐元气。

木杯不用轻大江,蛟鲸辟易冯夷僵。

蓟门骏马疾秋鹘,飞箭穿髀心如忘。

谈经说史似支遁,四座公卿逊高论。

古来豪杰多窜托,槁面布衫尘土混。

画兰千纸生秋风,赋诗万卷老愈工。

承平智策无所用,落魄行遍江湖中。

嗟哉尔之如意兮,不愿为大梁游侠之袖椎。

宁落为许行耕野之锄犁,宝光发匣闾里怪。

珍重深藏莫轻卖,君不见干将莫邪困丰城。

化为两龙飞去延平津,利器不识空有神。

元朝的僧人,狂。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僧人本应该是救苦救难的使者,可元朝的僧人正相反。在他们看来,恣意酗酒、奸污妇女、打架斗殴、巧取强夺,简直小菜一碟。而由此看来,宁海出身的僧人,均有文化底蕴的。能诗善画,对佛经精通。元朝的铁血征服过程中呈现出极大不同的是,佛教在元朝统治期间竟然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在这种大环境下存在的佛教,自然也与前朝发生了较大区别,世俗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知道,元朝是在马背上建立起的帝国,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面对的最大挑战已不再是锋利的矛枪,而是人心的向背。正所谓打天下不易,治理天下更难,这个难就难在人心难抚,用现在的话讲,这就涉及到思想统一的问题,而佛教的宗旨特别是它的劝人为善恰恰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上面提到宁海僧人诗中禅意满满要待读佛经者去理解。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