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根据世卫组织,奥密克戎已发展出多个亚型变异株,包括BA.1、BA.1.1、BA.2和BA.3。近期,BA.2亚型占比明显上升。截至2月1日,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向这一平台提交BA.2基因组序列。现在,BA.2亚型仍在进一步扩大流行,并取代了最初流行的BA.1。 事实上,当前我国本土疫情之所以如此凶猛的原因,就在于BA.2的特殊性。BA.2相比BA.1的确更具传播性,且极易逃避疫苗和曾经感染带来的免疫。因此,BA.2也被称为“隐形奥密克戎”,它让各地频繁陷入“严峻”的疫情里。 奥密克戎也分种类 通常,当病毒突变产生新的变异株的时候,会分裂或开枝散叶成不同的亚型,例如,德尔塔变异株就有高达200种不同的亚型。奥密克戎变异株也是这样,已经有的亚型包括BA.1、BA.2、BA.3。 其中,BA.1曾是最普遍的亚型,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截至2022年1月25日,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所收到的病毒DNA当中,将近99%的感染案例被定序为BA.1。 然而,BA.2亚型的出现却迅速覆盖了BA.1。2021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奥密克戎亚型BA.2的存在,重重变异后的BA.2,比原始奥密克戎的突变点位多了27个,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更为强大的传播力。根据各国上传到GISAID平台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2021年12月中旬前,BA.2变体还非常罕见,但此后数量迅速上升。 在丹麦,从2021年12月30日至1月2日,BA.2变体占该国上传新冠病毒样本总数的比例从14.1%增长到30%,而BA.1变体占比则从76.6%下降到65.1%。 在印度,由于印度出现奥密克戎较迟,因此,BA.2占比相对更高,从2021年12月30日到1月5日,BA.2占比从12.1%上升到46.38%,BA.1变体占比则从58%下降到37.68%。 一份来自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的报告显示,BA.2感染者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2月22日,英国已有31000余例BA.2感染者,而且伦敦地区和东南地区的BA.2比例超过两成。 当地时间3月22日,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截至3月19日,BA.2相关病例约占美国新增病例的35%,而在新泽西、纽约、马塞诸塞等美国东北部地区,超过半数的新病例均是由BA.2引起的。 而对于我国本土,3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个人新浪微博上表示“我国流行的主要是BA.2和BA.1.1。奥密克戎毒株BA.1的传播速度比德尔塔毒株增加约70%多,而BA.2又比BA.1传播速度高出60%多。” 截至3月23日,多地通报称经病毒基因组测序分析后确认传染链条中出现了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包括北京、吉林、重庆、福建、上海、深圳、辽宁沈阳、黑龙江哈尔滨、浙江杭州、河北廊坊和沧州、江苏南京和苏州等地。 不难理解,会迅速蔓延,并造成全球性流行的原因还是在于BA.2进化分支症状相对较轻、隐匿性强、发现难、传播力强等特点。 隐形变异毒株 与奥密克戎BA.1不同,奥密克戎BA.2亚型也被称为“隐形变异毒株”,因为它没有奥密克戎“标准亚型”BA.1所具备的基因标记,——该基因标记能让研究人员确定感染病例是奥密克戎,而不是德尔塔毒株。 同时,和其他变异毒株一样,奥密克戎BA.2感染者能够用抗原检测(快筛测试)或PCR检测来确定是否确诊阳性,但是这两项检测无法确认感染病毒是德尔塔或者是奥密克戎BA.2亚型,还需要更多检测才能确定。虽然感染BA.2亚型之后能够检测出确诊阳性,但还需要更多检测才能确定感染的是BA.2亚型 并且,根据现有数据来看,和之前其他变异毒株相比,奥密克戎BA.2更容易传染。WHO表示,BA.2与BA.1的不同之处在于基因序列,包括刺突蛋白和其他蛋白质的一些氨基酸差异。 丹麦血清研究所对8500户家庭和18000人所进行的调查发现,BA.2的传染力明显要比BA.1高出许多。报告表示,和其他变异毒株相比,BA.2导致接种两剂疫苗和三剂疫苗的人突破性感染的比率更高,而有打疫苗的人比较不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别人。 其中,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简称SAR)是衡量病毒感染人体后传播给他人的重要指标,SAR越高意味着该病毒的传播能力越强。在丹麦的8541例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科学家发现BA.1的续发率是29%,BA.2的续发率是39%。换句话说,BA.2传播能力比BA.1提升约34%。 好在疫苗以及接种加强针对防控BA.2和BA.1依然有效。在预防严重疾病方面,有证据表明奥密克戎毒株即使发生了如此重大突变,现有疫苗仍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即便具体程度仍不清楚。世界各地公布的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加强剂对奥密克戎免疫效果比接种两针明显提高。 来自丹麦的检测数据表明,感染率最高的是未接种人群,感染率最低的是已注射加强针人群;同时,家庭聚集性疫情中,最早感染者如果是已注射加强针人群,病毒扩散传播的能力要低于最早感染者是未注射加强针的人群。 英国数据显示,目前新冠死率比最疫情刚开始时降低七倍,为0.03%;作为对比,英国季节性流感的平均感染死亡率为0.04%。除了病毒毒性改变之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包括疫苗和加强剂普及、群体感染、曾有大量高风险患者病死。 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的四周内,新冠感染死亡率为0.04%,感染者99.7%都是轻症或无症状。新加坡人口的92%都已接种两剂疫苗,70%打过加强针。 疫情仍未结束 当前,奥密克戎已经成为各种变体之母,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突变最多、程度最深的变异毒株,与原始新冠病毒和之前流行的主要变异株差别非常大。在受体结合域,即病毒与人体细胞首次接触的部分,发现 10 个突变。作为对照,此前席卷世界的德尔塔变异株只有2个突变。 不断发生的变异中,一个确定的事实是,病毒在适应过程中通过越来越多的突变来让自己更容易传播。比如,更有效地侵入人体细胞;更深地潜入人体细胞内的预警机制;在空中存活更长时间;增加患者呼吸、咳嗽释放的病毒含量。 但与此同时,病毒变异会涉及演化意义上的进退取舍,即一方面的进步可能是以另一方面的退步为代价。比如,病毒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牺牲其原有的强危害能力。 一篇日本学者2月底发表在医学期刊Bi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表明,BA.2和BA.1都在实验老鼠身上显示出致病性弱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BA.2的实验动物中,肺泡中能检测出来的病毒RNA和抗原很有限,这可能是BA.2致病性减弱的原因,但人体是否会呈现出与实验动物相似的致病性弱化还有待更多的数据证明。 再来,以此次中国本土疫情“重灾区”吉林省为例,3月12日,吉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赵庆龙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引起此次疫情的“元凶”正是奥密克戎BA.2亚型。3月15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吉林省截至当日上午在院病例8201例,95%以上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 上海也是无症状和轻症患者为主。3月14日,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表微博“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 当然,依然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防控。但我需要考虑更为科学的防控措施,尽量让生活可以恢复自由,让整个社会流动起来。1月2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发出警告,奥密克戎绝对不是最后一个新冠病毒变异株,“相反,从全球看来,目前恰恰是更多变异毒株出现的最佳时机”,因此不能让疫情在“恐慌和漠视(两个极端态度)之间持续摇摆”。 更有观点认为,最坏的的情况还没有出现,比如对抗体具有逃逸能力的超级变异毒株通过突变产生,或者新冠病毒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跳来跳去,产生全新的毒株或变种,等等。毕竟这也不是没有先例——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病毒的踪迹在整个20世纪断断续续地隐现。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数学流行病学家亚当·库查尔斯基(Adam Kucharski )认为,新冠病毒在与疫苗和抗体角力的过程中会如何进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将如何向地方性传染病毒过渡。 亚当·库查尔斯基表示,可以预期,这种病毒很可能会引起不同规模的爆发和流行疫情,就像流感和大多数其他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一样。 归根到底,新冠疫情最终何时结束、如何结束,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世界各地的疫情控制、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程度、集体免疫程度,以及公众对病毒的认知、防范意识和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