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为刚刚好有些工具,在没有它之前,好像也就这么过来了,但一旦有了它,一切又都变得那么顺理成章—— flomo 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不知道你们在脱离学生时代后还有没有记纸质笔记的习惯,至少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带着一个口袋小本子和一支钢笔,开会的时候可以记,看书的时候可以记,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记,感觉挺好的。 不过纸质笔记一直有个问题,就是不易保存,更不易查找和取用,我那时还没有「子弹笔记法」,于是就慢慢地放弃了这个习惯,但一直在找合适的数字替代品。比如我用过 LED 画板、电子纸,甚至还有可以自动同步内容到手机的纸质笔记本,但都还是不够方便。 而当我知道 flomo 和它的设计理念后,真的就感觉到,它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个趁手工具。 引用我特别喜欢的专栏作家,万维钢 老师的一段话:
对我来说,flomo 真的就是这个作用,当你看到好内容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然后复制粘贴过去,再简单写一下感想。有时候在路上听书连这个也来不及,我就会先用手机截屏,至少知道当时对哪节课程有感悟。 二、我的使用习惯除了平时快速摘录好内容之外,我还会用它来记录所有对自己来说重要的碎片知识,正如 flomo 的核心理念所说的: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标签分类吧: ![]() 主要分为几大类:
1.设计知识作为设计师,日常看到好的设计案例总是喜欢顺手截个图,但只是截图很容易就忘记,也不好找,我在 《交互思维》 中有提到建立一个 IMU(交互模块单元)库,其实对我来说最早是存在于电脑中的一个截图目录,但那还不够方便。 现在有了 flomo,我可以在截图后顺手附上标题、标签,以及自己的简要评价,简直不要太方便。 比如最近惹上风波的 Figma,之前我发现有个新功能提示还挺巧妙的,于是就顺手截了个图。 除了案例,看到好文章里的知识,我也会快速记录。比如贝爷提出的这个 “设计塑造感知,第一感知是印象,持续感知叫体验” 我觉得是对于品牌和体验的一个非常精炼的解释。 ![]() 2.网络专栏基本上我每天都会阅读一些公众号文章或网络专栏,其中 「产品沉思录」 当然是必读,每天我都能汲取到几段很不错的有启发干货。 比如少楠写的这段,竞争是创造力的对立面,简直不能再赞同。 ![]()
这个思路很好,简直算是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设计就是过于注重对手做了什么、对手有什么,因此在做所谓“创新”的时候就显得束手束脚、格格不入,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有了对手们这些先例,我们希望新做出来的东西不比他们差,所以眼睛中只有他们。而如果想做好创新设计,我们的眼中应该只有需求。 对我来说,另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当然是得到的专栏和听书,作为资深老用户,我用两倍速听了大部分得到专栏(150+)和近千本听书,每天都能获得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不同的知识。 ![]() 之前一直苦恼没法及时记录下来,现在也有了。 ![]() 不仅是这些主动的学习,在自己的核心读者群里,在公司团队的同事群里,也有非常多高质量的讨论与交流,遇到不错的内容也适合郑重地装在我的 flomo 口袋里。 ![]() 3.读书笔记这一直是我在所有笔记软件中的最大需求,我之前一直在用的是 「滴墨书摘」,它可以扫码直接识别书籍、创建目录,OCR 识别文本内容,都非常方便。 现在我是把 flomo 作为一个更快的工具补充,阅读的时候可以看到好内容就马上“剪”过来。 ![]()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办法:利用 flomo 右上角的 OCR 文本识别工具。 ![]() 自从 iOS 更新 15 之后,多了图片自动识别 OCR 的功能接口,非常好用,但就是文本会自动换行不太爽,而且还要再复制粘贴到其他软件中去。 ![]() flomo 的这个功能就简单方便不少,看到想要摘录的部分,直接一拍。 ![]() 然后就自动生成了文本,再简单改一下就有了一条新的读书笔记。 ![]() 我在创建读书笔记的时候,会用 4.名句摘录这个需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也很喜欢记录一些经典的名句,精炼而富有启发性。 ![]() flomo 这种不限字数的类微博动态结构,记这种小摘要真的很合适。 ![]() 5.碎片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最最适合 flomo 记录的,没有之一。 有些个人化的思考内容,拿来作为一篇文章太长,发朋友圈又太做作,有人喜欢记在 iOS 的备忘录里,有人会记在印象笔记或 Bear(熊掌记) 里,但那些都太重了。 当想方案时灵感来了,当错误沉淀成经验时,当受到某个观点启发时,在 flomo 里记上一张小卡片,这里就是我们的私人书斋(记账小本本)。 ![]() 下面是我们知识星球「学习委员」 Kiknne 记录的小思考。 ![]() 三、最佳搭档:Cubox有了上文提到的这些 flomo 用法,我已经能够充分记录很多碎片知识了,但还有一块功能没有涵盖到—— 网络长文的阅读和收藏。 这就是 Cubox 的用武之地了,具体的使用方法和介绍可以参见我这篇文章。 平时看到不错的文章,我现在都会顺手丢到 Cubox 的收件箱里(可以微信直接转给公众号很方便)。 ![]() 等到有碎片时间的时候,比如等电梯、坐车、上厕所(不是)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或iPad 来阅读,看到不错的内容还能划线、批注,和读书的体验很像,非常舒适,再也不怕好文章找不到了。 ![]() 四、弹药多了的幸福可能有同学会疑问,为啥我要记录这么多内容?天天看书学习都很累了,用大脑记不就好了。 先不说用大脑记是否靠谱,事实上如果你都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去学习,最终这些知识对你来说只是过眼云烟——某天看到,感觉到很熟悉,却想不起来细节。 从开始写公众号,立下持续写作 1000 天 Flag 的时候开始,我自己就一直有 “输出倒逼输入” 的习惯,现在已经快两千天了。 每月月末我还会在知识星球里做在线直播分享,把自己每月的所见所思所得「输出」给大家,不知不觉一年下来就成了两百多页的 PPT。 ![]() 这些内容其实全都来自我日常在 flomo 和 Cubox 记录的素材,再附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做个简单的排版,PPT 就有了。 去年来到 QQ 音乐的新团队后,应邀做一次内部分享。令我自己都惊讶的是,只需要一个小时我就能整理出演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速度之快,超出预期。 ![]() 这就是日常积累的好处吧。 题外话 · 壹如果你也有一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题外话 · 贰如果你也希望找到更多同路人,一起交流使用心得,欢迎加入 flomo 共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