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为刚刚好有些工具,在没有它之前,好像也就这么过来了,但一旦有了它,一切又都变得那么顺理成章—— flomo 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不知道你们在脱离学生时代后还有没有记纸质笔记的习惯,至少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喜欢带着一个口袋小本子和一支钢笔,开会的时候可以记,看书的时候可以记,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记,感觉挺好的。 不过纸质笔记一直有个问题,就是不易保存,更不易查找和取用,我那时还没有「子弹笔记法」,于是就慢慢地放弃了这个习惯,但一直在找合适的数字替代品。比如我用过 LED 画板、电子纸,甚至还有可以自动同步内容到手机的纸质笔记本,但都还是不够方便。 而当我知道 flomo 和它的设计理念后,真的就感觉到,它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个趁手工具。 引用我特别喜欢的专栏作家,万维钢 老师的一段话:
对我来说,flomo 真的就是这个作用,当你看到好内容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它,然后复制粘贴过去,再简单写一下感想。有时候在路上听书连这个也来不及,我就会先用手机截屏,至少知道当时对哪节课程有感悟。 二、我的使用习惯除了平时快速摘录好内容之外,我还会用它来记录所有对自己来说重要的碎片知识,正如 flomo 的核心理念所说的: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标签分类吧: 主要分为几大类:
1.设计知识作为设计师,日常看到好的设计案例总是喜欢顺手截个图,但只是截图很容易就忘记,也不好找,我在 《交互思维》 中有提到建立一个 IMU(交互模块单元)库,其实对我来说最早是存在于电脑中的一个截图目录,但那还不够方便。 现在有了 flomo,我可以在截图后顺手附上标题、标签,以及自己的简要评价,简直不要太方便。 比如最近惹上风波的 Figma,之前我发现有个新功能提示还挺巧妙的,于是就顺手截了个图。 除了案例,看到好文章里的知识,我也会快速记录。比如贝爷提出的这个 “设计塑造感知,第一感知是印象,持续感知叫体验” 我觉得是对于品牌和体验的一个非常精炼的解释。 2.网络专栏基本上我每天都会阅读一些公众号文章或网络专栏,其中 「产品沉思录」 当然是必读,每天我都能汲取到几段很不错的有启发干货。 比如少楠写的这段,竞争是创造力的对立面,简直不能再赞同。
这个思路很好,简直算是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设计就是过于注重对手做了什么、对手有什么,因此在做所谓“创新”的时候就显得束手束脚、格格不入,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有了对手们这些先例,我们希望新做出来的东西不比他们差,所以眼睛中只有他们。而如果想做好创新设计,我们的眼中应该只有需求。 对我来说,另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当然是得到的专栏和听书,作为资深老用户,我用两倍速听了大部分得到专栏(150+)和近千本听书,每天都能获得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不同的知识。 之前一直苦恼没法及时记录下来,现在也有了。 不仅是这些主动的学习,在自己的核心读者群里,在公司团队的同事群里,也有非常多高质量的讨论与交流,遇到不错的内容也适合郑重地装在我的 flomo 口袋里。 3.读书笔记这一直是我在所有笔记软件中的最大需求,我之前一直在用的是 「滴墨书摘」,它可以扫码直接识别书籍、创建目录,OCR 识别文本内容,都非常方便。 现在我是把 flomo 作为一个更快的工具补充,阅读的时候可以看到好内容就马上“剪”过来。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办法:利用 flomo 右上角的 OCR 文本识别工具。 自从 iOS 更新 15 之后,多了图片自动识别 OCR 的功能接口,非常好用,但就是文本会自动换行不太爽,而且还要再复制粘贴到其他软件中去。 flomo 的这个功能就简单方便不少,看到想要摘录的部分,直接一拍。 然后就自动生成了文本,再简单改一下就有了一条新的读书笔记。 我在创建读书笔记的时候,会用 4.名句摘录这个需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也很喜欢记录一些经典的名句,精炼而富有启发性。 flomo 这种不限字数的类微博动态结构,记这种小摘要真的很合适。 5.碎片思考这部分内容是最最适合 flomo 记录的,没有之一。 有些个人化的思考内容,拿来作为一篇文章太长,发朋友圈又太做作,有人喜欢记在 iOS 的备忘录里,有人会记在印象笔记或 Bear(熊掌记) 里,但那些都太重了。 当想方案时灵感来了,当错误沉淀成经验时,当受到某个观点启发时,在 flomo 里记上一张小卡片,这里就是我们的私人书斋(记账小本本)。 下面是我们知识星球「学习委员」 Kiknne 记录的小思考。 三、最佳搭档:Cubox有了上文提到的这些 flomo 用法,我已经能够充分记录很多碎片知识了,但还有一块功能没有涵盖到—— 网络长文的阅读和收藏。 这就是 Cubox 的用武之地了,具体的使用方法和介绍可以参见我这篇文章。 平时看到不错的文章,我现在都会顺手丢到 Cubox 的收件箱里(可以微信直接转给公众号很方便)。 等到有碎片时间的时候,比如等电梯、坐车、上厕所(不是)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或iPad 来阅读,看到不错的内容还能划线、批注,和读书的体验很像,非常舒适,再也不怕好文章找不到了。 四、弹药多了的幸福可能有同学会疑问,为啥我要记录这么多内容?天天看书学习都很累了,用大脑记不就好了。 先不说用大脑记是否靠谱,事实上如果你都用走马观花的方式去学习,最终这些知识对你来说只是过眼云烟——某天看到,感觉到很熟悉,却想不起来细节。 从开始写公众号,立下持续写作 1000 天 Flag 的时候开始,我自己就一直有 “输出倒逼输入” 的习惯,现在已经快两千天了。 每月月末我还会在知识星球里做在线直播分享,把自己每月的所见所思所得「输出」给大家,不知不觉一年下来就成了两百多页的 PPT。 这些内容其实全都来自我日常在 flomo 和 Cubox 记录的素材,再附上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做个简单的排版,PPT 就有了。 去年来到 QQ 音乐的新团队后,应邀做一次内部分享。令我自己都惊讶的是,只需要一个小时我就能整理出演讲一个多小时的内容,速度之快,超出预期。 这就是日常积累的好处吧。 题外话 · 壹如果你也有一些故事想和我们分享,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填写问卷,我们会主动联系你。 题外话 · 贰如果你也希望找到更多同路人,一起交流使用心得,欢迎加入 flomo 共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