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9.灵兰秘典论音频:00:00/06:24经文分析
(一)阐述十二脏腑的功能
本段以医道通治道,用国家机构比拟人体脏腑功能的方法,论述了十二个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相互主次关系。首先提出心是"君主之官","君主"是封建制度一国之首,因它是神明(指人的生命活动、思维及精神活动的功能)所产生的地方,在十二脏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宰的作用。
其次指出肺好比相傅之官,有治理调节作用,"相傅"是协助"君主"治理国事的官职。其所以这样比喻,理由主要有;①心肺同居膈上;②心主血而肺主气,血行有赖于气,说明气与血的密切关系(有类于生理学上呼吸与循环系统的关系);③肺为诸脏华盖,是百脉所朝会,不但能影响循环,又能使水精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对水液代谢起一定的作用;肺的气机活动正常,气血通畅,精神爽慧,充分地反映了肺有协助心脏治理调节的职能。
肝比作"将军之官",能产生谋虑,"将军"是指英勇果断的武官,"谋虑"是指能深谋远虑。意即有防御外侮,考虑对策之功。这是因为肝性刚强,主升发、条达;肝藏血、血舍魂,肝气条达才升发正常,气血充沛,精神焕发;肝气上通心脑,肝脉上巅入脑,其系贯膈连心包。故能合脑力与心神,善于谋虑;肝主筋,肝血足则筋力劲强,动作敏捷,借以说明肝脏具有类似"将军"之性格,能产生智谋,捍卫身体的作用。
脾胃是"仓廪之官",能化生五味(饮食物的营养精微),"仓廪之官"是专管粮食的职司,这一职能把脾脏和胃腑合在一起。这是因为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精微,升举清阳,通降浊阴,必须两者通力协作,才能完成,故合称为"仓廪之官",由于它们运化饮食水谷是一身气血生化之源,故又称为后天之本。
肾比喻为"作强之官",能产生技巧。"作强"指动作轻捷灵活,强于作用。"技巧"指精巧多能。因肾藏精、主骨、生髓。肾气旺则骨髓充盈,骨骼坚强,脑为髓海,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耳目聪明,智能敏睿,轻劲多力,故比之为"作强之官",实质上可理解为肾对人体发育、生殖、智力等方面功能的一种概括。
膀胱比拟为"州都之官",为津液汇聚之处,气化则能排出小便。"州都"是指水液会聚之处。"津液"在此处是指尿液而言。"气化"是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作用。因为津液与汗及小便互为消长,如大汗、大泄则伤津,小便短而口渴,而津液的消长、排泄又与气化相关。
小肠为"受盛之官",承接胃中腐熟的水谷,分别清浊,清者(精微部分)输五脏,供全身机能利用;浊者(糟粕)由大肠及膀胱排出体外。大肠是消化过程之最后阶段,能将食物残渣化为粪便,排出体外,比作"传导之官"。
三焦比作"决渎之官",专管疏通水道,"决渎"即决通沟渠。三焦是最大一个腑,位于诸脏腑的外围,有疏通水道的功能,通过三焦的上升、下降,使人体水液代谢正常。故《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胆比拟为"中正之官",能主决断,这主要是从肝胆合气,互相表里,并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胆气虚的患者,会出现精神不宁、遇事不决的现象。"中正"是正确判断之意,胆气足才能敢于决断。张介宾《类经》所谓∶"肝胆相济,勇敢成"即是此意。
膻中比作"臣使之官",这里的"膻中"是指心包络而言,其位近心脏,是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心在志为喜,膻中代心主宣达情志,故比之为"臣使之官"。
上述脏腑的功能,主要体现它的生理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不是包括每一脏的所有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人体整个生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是十分严密的,上下主次,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合作。这种活动是整体的、协调的,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假如一官失职,就会影响其他脏腑,引起病变,影响健康(表3-2)。
(二)心神的主导作用
原文在论述十二官相使的同时,强调心的主导作用,特别着重心主神明对内脏功能活动的影响,要保持十二脏之相互协调,首先是心神的健康。主明(心神健康)则下安(十二脏协调,血气通畅,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各脏腑功能正常),则能健康、长寿。主不明(心神失常)则十二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障碍,阴阳偏差),造成形体受伤而得病。这种"主明则下安"的论点,对认识生理、病理、防病保健,以致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篇末还强调了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及所述内容的重要性,故黄帝希望能将这些内容"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