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古稀老人赵 2022-03-27

冯唐曾打趣说过,老天如果有意,就该把钱钟书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在大众眼里,张爱玲这个作家,正如钱钟书写《围城》一样刻薄,语不惊人死不休,将小说中的主角置于比现实还残酷的情境中。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开始总是很浪漫,可最后总走向毁灭。张爱玲在描写男女关系时,永远不容幻想,一针见血,吝啬给主人公一丝幸福。而她平常在处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时,也是一贯的凉薄寡恩。可正是张爱玲描写残酷现实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让读者爱上了她。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续写红楼梦,她有着东方文化的底蕴。可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张爱玲还“顶爱看”毛姆。这是张爱玲弟弟张子静亲口所述,他说:“张爱玲是顶爱看《红楼梦》和毛姆的。”

英国作家毛姆是一个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创作小说。对于这二位作家,许多张爱玲同时代的人如施蛰存、鸳鸯蝴蝶派老作家周瘦鹃、胡兰成等都认为她的这种写作手法受到了毛姆的影响。

那张爱玲到底是如何受毛姆影响的?让我们来仔细看看。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毛姆和张爱玲:通俗作家的自我定位与现实描写

20 世纪上半叶是英国短篇小说的繁荣时代, 各种风格、流派纷纷兴起,心理描写、性本能描写,现代主义逐渐兴起。在这种大环境下,毛姆还是坚持通俗小说创作。他认为:“作家如果只受到小圈的赞誉,而不被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那他是绝不会得到后世的承认。”

毛姆认为自己创作的目的就是给读者讲故事,让普通大众所喜欢。他作品的情节、主题、人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其中很多以真人真事为创作素材,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因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广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人生的枷锁》,写主人公菲利普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十年的社会经历,从身体缺陷、宗教、情欲,菲利普摆脱一个个的束缚。最后菲利普突然醒悟:他一生波折,老是在期待中生活,从未有过正常生活,现在他应生活在现实中。结局以菲利普和淳朴的萨拉结婚,一起到小渔村去定居。

在这部作品中,毛姆再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作品的真实度不言而喻。 他的其他部短篇小说,也都是一个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奇特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红楼梦

我们再来看看张爱玲,她也从小就喜欢读通俗文学,比如《红楼梦》 、《九尾龟》 , 还有张恨水的小说。

张爱玲受到了毛姆真实表现生活的写作观的影响,她在《多少恨》的楔子中表白说:“ 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 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 他们的悲欢离合, 如果说是太浅薄, 不够深入, 那么, 浮雕也一样是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 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说的了, 因此我是这样迷恋于这故事。”

张爱玲沉迷故事写作,于是她把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命名为《传奇》,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共15篇作品,述说一个个当时生活在上海市民的故事。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有多现实呢?不同于当时想写作文化圈的写作套路,当时大家都是写“五四”运动下,妇女解放,离家出走的慷慨激昂。张爱玲写得人物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气息,她写出了日益金钱化的都市人的故事。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是来自上海的女学生,心性纯朴,后面投奔香港的姑妈梁太太。她到香港后,受到当时香港半殖民地的浮华奢靡的氛围影响,变得虚荣,最后日渐沉沦。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出身于破落大家族,“金钱”的逻辑吞没了白公馆里的手足情、母女爱,白流苏的离婚再嫁,并不是寻找“真爱”,只是费尽心机要把自己“卖”一个好价钱。

《琉璃瓦》中的姚先生夫妇生的七个漂亮可爱的女儿,但在父亲姚先生眼里这七个女儿只不过是他用来交易的财富。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张爱玲 《十八春》

不仅写金钱对人的影响,张爱玲也写俗人的感情

《十八春》中曼桢和世均那么深沉的感情,在乱世之中却误会重重,两人分道扬镳。曼桢最后嫁给他人,世均也令娶他人。十四年后,两人偶然再相见,曼桢只能说出:“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无可奈何,不让你有什么幻想,所以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很少有结局圆满的。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民国女子

两位讲故事的高手,对比其叙述语式

张爱玲不仅在通俗小说的写作定位上与毛姆极其相似,我们看他们的一些小说的具体创作结构,也更能发现这二人的相似之处。

毛姆写小说,力求一气呵成,对情节发展无用的情节会一概删去。所以,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小说开端经常以一个“我”直接参与其中开始讲述故事,小说结尾加以呼应。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结构”。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毛姆短篇小说《风筝》来看。

开头“我知道这个故事挺怪异的。我自己都理解不了,之所以想白纸黑字把它写下来,无非是抱着一线希望:或许我写的过程中能对它有更清楚的认识……”

张爱玲借鉴这种模式的小说有不少,我们拿《沉香屑·第二炉香》来看。

小说开头“克荔门婷兴奋地告诉我这一段故事的时候, 我正在图书馆读卡德耐爵士出使中国谒见乾隆的记载……在这里听到克荔门婷的故事, 我有一种不应当的感觉, 仿佛云端里看厮杀似的, 有些残酷。 但无论如何, 请你点上你的香, 少少的撮上一些沉香屑 , 因为克荔门婷的故事是比较短的。”

这两部小说的开头,两位作家都是以一个人对“我”讲故事这样为引子。进入故事之后,就能看到整个故事到底是什么了。

然而张爱玲的借鉴绝不是完全的套用,她的借鉴有她的独到之处。毛姆进入故事前的“ 引子” 相当长,《人性的因素》的引子长达六千字,占到全文五分之一,张爱玲的引子则相对较短。

我们可以再看看2个引子。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这样开头的,“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 点上一炉沉香屑, 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 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引子简洁明了,一下将读者拉入故事中,并且形成了很严谨的前后对照结构。

《金锁记》中,结语的开头是文章开头的重复:“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这里包含着历史循环论的观念,同时也暗示着人间的悲剧在反复上演。

这种前后呼应的结构,能让人意识到他们在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悲剧。这种距离感冲淡了故事本有的悲剧感,但是又能从中有所体味。好像电影中时光一晃就是几十年,我们一辈子就过去了,感觉到“逝者如斯”。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在小说的结构上, 张爱玲与毛姆非常相似,但又略有不同。她加入了自己的创造,形成了独特的“讲——听”的“张体结构”。

论张爱玲受毛姆创作影响:讲现实故事的通俗定位、叙述语式也相似

张爱玲 情感名句

结语

张爱玲因其深厚的东方文化知识,同时在借鉴以毛姆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小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结构和内容,将我国一直以来的通俗小说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