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被误解了一百年的伟人。 不被普通人理解,才是天才的常态。 大家好,我是张一定,一个总梦想着能把自己写进名人传记的追梦少年。 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度被苏黎世理工学院拒之门外时,他一定想不到自己在往后几十年的人生里,将代表人类抵达物理学的极限。他将以一己之力,颠覆艾萨克牛顿统治了两百五十年的物理帝国,亲手构筑近现代物理体系的根基。 只要你学过一下物理,你就绕不开他的E=mc²,绕不开他对光电效应的正确解释,绕不开他的相对论,绕不开他对量子力学的贡献。 杨振宁先生曾说:“近现代物理的三大贡献,有两个半属于爱因斯坦。”这样一个人,足以拿诺贝尔物理奖数次。他影响了后人一百年,可预见的是,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百年以前,无人理解爱因斯坦。 百年以后,无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仍然没多少人真正理解他。 唯一的不同是,现在我们证明了,相对论是对的。 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出生的那个3月14日,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平凡的日子。谁也想不到这一个婴儿会彻底改变世界,乃至于影响了世界格局。 他们只是在发愁:我孩子脑袋真大,是不是个畸形儿? 经常有谣言说爱因斯坦从小数学特别糟糕,只拿了一分。真该给爱因斯坦辟谣一下了。他的确是拿了一分,但那不是因为数学太差。而是数学太好。 那时候的德国,计算绩点的公式是:x = 1 3×( Nmax - Nd)/(Nmax - Nmin) 绩点=1 3×(满分成绩-你的成绩)/(满分成绩-及格成绩) 你越接近满分,你的绩点其实是越接近1的。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当时拿了满分,所以才能得到一分。 让很多成功学粉丝失望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就聪明。爱因斯坦自学高等数学那一年。他12岁。他不仅自学微积分,还开始读哲学。读康德著作的时候,他才13岁。 神童也一样要经历被拒绝。 他15岁那年,厌恶军国主义压抑的学习环境,提出休学半年,结果被高中校长劝退。 爱因斯坦转而挑战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学考试。 这类似于既然我高中毕不了业,那我去考北大吧! 当然是失败。 只是,爱因斯坦的失败,跟我们普通人高考失败并不一样。 他所有科目都考得很好,法语没过。 爱因斯坦转头去了阿劳州立中学。 命运的奇妙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脚下这一条路,到底是弯路,还是捷径。正是这一年的中学生活,他第一次发现,教育可以是这样的——充满了自由,充满了理性讨论。他在这样的新鲜空气里,一束光不经意从窗户透下来,落在了他的手心上。 他抓住了这一束光,开始思考一个当时所有中学生都不会去考虑的问题:“光能否被赶上甚至被超越?” 相对论第一次萌芽。 爱因斯坦入学考试失败后的第二年,他拿到了阿劳州立中学的毕业证书。同一年,他再次挑战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这一次,他考上了。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这几年,爱因斯坦并不讨老师喜欢。他对老师态度冷漠,不善言辞,还经常逃课。 当他毕业后,想留校当教授助教的时候,教授拒绝了。 一毕业就失业。 爱因斯坦家里的经济条件早就没有当年开厂的辉煌。 在翻阅他的传记时,我们看到他写给妹妹的信:“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真是使人肝肠寸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可能会好些吧。唯一使我坚持下来的,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过任何时间,日复一日。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1901年7月7日,距离他毕业接近一年,他仍然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他到处投简历,找家教打工。不知道是谁这么幸运,可以说出一句“爱因斯坦给我补过课。” 对于爱因斯坦来说,这却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家教的钱,杯水车薪。 后来,他写给未婚妻米列娃的信中是这么说的:“我的未来规划是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无论多么卑微,我的科学目标和骄傲都不能阻止我接受哪怕最卑微的工作。” 他曾经一度想改行去卖保险。如果爱因斯坦真的去卖保险了,这就不是他一个人的损失,是全人类的损失。科学不知道要停滞多少年。 终于,在一年半的惨淡日子后,影响他一生的人出现了。 他叫马塞尔·格罗斯曼。 他是爱因斯坦的大学同学。他让自己的父亲帮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找了个工作,当一个普通的技术员。甚至连转正都要花上两年时间。然而,爱因斯坦对他无比感激。 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爱因斯坦写道:“突然被所有人抛弃,一筹莫展地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像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至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二 爱因斯坦从颓唐中恢复过来。他在专利局花两三小时完成工作后,便开始他近乎疯狂的研究与论文写作。他好像一部不知疲倦的论文印刷机。 1905年3月,他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 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 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 世人称1905年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爱因斯坦接二连三爆出的论文,轰动了整个科学界。 这一份奇迹,都是一个个沉寂的夜晚堆积出来的。 截止到1905年的成就,已经足够爱因斯坦拿诺贝尔奖了。然而他没有停步。 爱因斯坦最大的贡献,广义相对论,还没诞生。 1907年,坐在伯尼尔专利局的桌子上,爱因斯坦突然想到人自由落体的时候,不会感觉到自己的重力。这让爱因斯坦很吃惊。 这就是后来的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第一个基本原理,也是它最核心的地方。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已经摸到了宇宙的衣角边了。 那时,爱因斯坦已从三等技术员升到了一等。他仍决定重回大学,专注于广义相对论的研究。 他辞职了,受聘于苏黎世大学。 这一次,头衔不是教授助教,而是理论物理学副教授。第二年,他回到了母校任教。曾经将他拒之门外的大学,现在花重金请他回去。 当年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现在的他,已经是研究出大量光理论的院士。 他终于有能力,去解决那个盘旋在他内心十几年的问题了。然而,他面对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一次,他要挑战的,是科学界最顶尖的伟人——牛顿。 等效原理大大质疑了牛顿的绝对空间论。绝对空间论,是牛顿物理体系的基础假设。 所以,相对论与牛顿体系第一次爆发了本质冲突。 其实,牛顿的绝对空间论不是第一次受到质疑。在十九世纪也有人提出过。这个人叫恩斯特马赫,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然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诞生之前,还没人能够扳倒这一座逻辑自洽的巨山。 哪怕是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类顶尖天才,也整整花了八年时间。 广义相对论是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数学绝对能吊打99%人类大脑,然而,他发现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几何知识,在这种程度的研究面前,根本远远不够。 他找到了马塞尔·格罗斯曼。 在爱因斯坦请求他的协助时,马塞尔其实也不懂爱因斯坦研究的是什么,但他二话不说,就决定跟着他工作。 有了马塞尔,爱因斯坦如虎添翼。 从此,利马特河边咖啡馆成了他们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不像我们总在咖啡馆吃鸡,他们讨论的是数学。JK罗琳在咖啡馆写出了《哈利波特》,爱因斯坦在咖啡馆研究出相对论,你永远不知道你去咖啡馆,隔壁可能会坐下来一个什么神仙。 花了八年,爱因斯坦写出了一条公式。 这条公式可以描述宇宙。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 然而,这条公式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是不被人接受的。 当相对论对牛顿理论发起致命冲击的时候,人们压根没意识到这是一场冲击。 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听不懂。 这条公式是Gmu nu =8πG/c4times Tmu nu。 观众朋友们听懂了吗?好,请把“我懂了”打在公屏上。 在相对论里,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像恒星与行星这样的物质,扭曲了这个时空。曲率是迫使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重力场。没有任何东西,甚至光也无法逃脱这样的曲率。 它直接把人类的视角从三维提升到了四维。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一年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烧遍了世界的土地。科学的声音显得如此渺小而不被注意。 相对论就这样被忽视了。 他的广义相对论是一颗蒙尘的明珠。他心里知道这是对的,却无法证明给所有人看。 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曾经对他说:“你的成功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鼓励。你是因为没有人理解你。而我是因为所有人都理解我。” 其实,也有一个叫卡尔史瓦西的德国物理学家曾经写信给爱因斯坦。他是为数不多能够理解这公式的人。他甚至利用这条公式,成功计算出因为一个行星导致的时空变形。同时,引申出十多条等待被解决的公式。 这个时候,距离发现史瓦西奇点(指时间空间都有无限曲率),其实只差一步之遥。而史瓦西奇点,是广义相对论被验证正确的重要一步。 然而,等不及他继续研究,1916年5月份,他死于战争。所以有人说,战争是文明的绞肉机。 要不是爱丁顿的出现,这颗明珠恐怕会一直蒙尘。1915年,和平主义者爱丁顿没有参加战争,他仍在坚守剑桥,并且立即意识到了相对论的重大意义。 但爱丁顿还没有完全相信相对论,所以他做了一件超乎所有人想象的事。到底爱丁顿做了什么事呢?爱因斯坦又是怎么拿到诺贝尔奖的呢?他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下一集为你们讲述。 三 上回说到爱丁顿,是为数不多意识到了相对论的意义,并且活着的珍贵遗珠。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要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 首先,我们要知道,能够确认相对论的最好物理测试,就是能够测量光线是否从遥远的地方,根据时空的曲率,到达我们这里。 太阳是唯一足够近距离,可以明显弯曲时空的恒星。但如果白天太阳出现时,是看不到远处的恒星的。 唯一能拍到其他恒星的机会,就是日食。 所以,爱丁顿在1918年决定出发,选择了两条路线。一条是去普林西比岛,一条是沿非洲海岸到巴西。 虽然天气不好,但足够了。 他发现,光线的确是按照爱因斯坦说的曲率来弯曲的。 这个发现,让爱因斯坦一下子声名大噪。 不得不说,这个爱丁顿实在是一个戏精。 他去找了皇家天文学会作演讲,非要特意要站在一个巨大的牛顿肖像画前,宣布爱因斯坦的成就。 看当时的录像,底下密密麻麻围满了人,座无虚席。无数人翘首以盼这一个新的发现。 乔治萧伯纳抑扬顿挫地说:“像拿破仑那样的伟人,他们打造了帝国。但是有些人比那还要伟大。他们没有创造帝国。他们创造了宇宙!当他们创造宇宙的时候,他们的手上没有任何人的鲜血。托勒密创造的宇宙持续了1400多年,牛顿创造的宇宙持续了300多年,爱因斯坦创造的宇宙,我不知道会存在多少年。” 那天以后,爱因斯坦受到世界各地的邀请。 送行火车的人,激动得堪比去看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 时间的礼物总是迟到。 1921年,在从日本去上海的车上,爱因斯坦收到了电报,才知道自己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 可惜,却不是因为他的广义相对论。 而是因为1905年关于光电效应的正确解释。 到了巴黎,他发现,邀请他的大多是哲学沙龙,而不是科学研讨会。大家都想听他谈论时间,然而,大家都听不懂。他难免失落:“没有人对我的理论哪怕有一丁点理解。” 很快,数学家来了。 相对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 他们按数学逻辑来推演,发现曲率是无限的。 “所以,你的算法是错的。”雅克阿达马在巴黎这么对爱因斯坦说。 谁也不知道当我们发射卫星到一个恒星,接触的瞬间会发生什么?这个史瓦西奇点居然是无限的。这件事太可怕了,超出了全部人的认知。无限的曲率,意味着一个恒星会塌落,内爆。 史瓦西奇点,就是史瓦西黑洞的边缘。 脑子里是三维的人们,怎么可能相信这个世界有黑洞。谁也没上过天,也不可能实践。 连当初为他巡回演讲的爱丁顿都开始怀疑起来了。要么物理错了,要么数学错了。 可是谁都没有错,自然就是这么运行的。 一个恒星会膨胀,内爆,体积减少到接近它的奇点。 内核坍塌以后,其他物质也失去支撑,在重力挤压下,会急速下降到一个支撑点,缩成一个中子星,然后跳出来。 如果你看过《流浪地球》,你会发现这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物理知识展开的故事。 还有一个之前很火的小短片,讲一个宇航员登陆星球后,发现了一个小球体,不小心捏碎了。后来发现那就是地球。本质都是基于同一个知识逻辑产生的故事。 爱因斯坦也不信史瓦西奇点存在,他努力证明这个点不存在,然而他这一次失败了。他写出了一篇最烂的论文。他将自己想要的结论作为推演的基础。 那些年,他被攻击为顽固不化的老化石。不被信任的爱因斯坦,甚至连自己都不信任了。他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 他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理论。在一场牛津大学的演讲上,他甚至声称,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是数学概念而不是物理观测。 相对论就这么被批评了许多年。 直到乔斯林贝尔波纳尔的出现,相对论才重新被世人认可。1974年,距离爱因斯坦去世,过去了19年。新的天文观测手段——射电望远镜出现了, 乔斯林当时只是一个负责监测数据的研究生。她花了几周时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脉冲信号。宽度上是小的,但在质量上,它很大。这样矛盾的结论,让她怀疑仪器坏了。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排查工作,她再次探测到了一秒相同的脉冲。 项目负责人让她不要再继续查下去了,担心地球因此受到其他文明的攻击。 当时的她没意识到这是什么信号,但对于导师来说,他们的敏锐触觉已经迅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脉冲信号,可能是一个人造星体发出的信号。 未知永远最可怕,也最迷人。 乔斯林抵抗不了继续探索的诱惑。她把握最后一丝机会。这个机会只有在凌晨两点钟通过望远镜看到。她赶到那儿,觉得天气冷得发抖,设备不好,接收器可能有问题。但是她必须让它运行这珍贵的五分钟。在正确的电波设置下,脉冲进来了。 那一刻,那甜蜜的脉冲,几乎与她的心跳声共鸣。 因为她清楚知道,这不是气温干扰,设备没有问题。她只是发现了一类新的星体,人类第一次发现了脉冲星。 这就是众多科学家预言过的,中子星。 爱因斯坦是对的。 在随后的时间里,她的两位导师也因此下定决心,就此研究发表论文。 这一发现震撼了整个科学界,直接令两位导师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但没有她的名字。当然这也成为诺贝尔奖最大的丑闻。 无论如何,广义相对论拭去了历史的灰土,重见天日。 1999年12月,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伟人”。 2019年4月11日,人类拍下第一张黑洞照片。 四 1924年,希特勒还在牢里关着,纳粹还没开始。爱因斯坦已经坚决反战。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是一件很孤独很可怕的事。只是,伟人从不随波逐流。他与甘地一起在拒绝服兵役的声明上签字,他为被定为“叛国罪”的和平主义者奔走。他曾号召各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封锁,以制止对中国的侵略。1937年,他公开声援中国七君子。 他一直希望世界和平。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写信建议美国尽快制造原子弹呢? 1933年,纳粹政府查抄了他的公寓,烧他的书,没收他的财产,悬赏十万马克要他的人头。 爱因斯坦不得不逃离德国,去了美国。 他陷入了人生最窘迫的一段时光。“在德国,我成了'邪恶的怪物’,所有的钱都被没收了。但是我安慰自己,钱总是会很快消失的。” 他去英国牛津大学演讲,坐在在当时意气风发的卢瑟福教授旁边,他显得可怜,又孤立无援。牛津大学生阿诺德甚至担心这所英国大学不接受他。 然而,当他阐述完自己全新的关于物理的观点,他坐下的那一个瞬间,全场轰动,掌声雷鸣。爱因斯坦的演讲重新有了光,幸福重新出现在他的脸上。他被自己的祖国驱逐,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却在另一个国度,受到了牛津人们发自内心的热烈欢迎。 1933年,希特勒把一百多位科学家驱逐出境,送了美国一份超级大礼。 1938年,哈恩实现了核分裂。 这意味着,原子弹不再是一个理论。 德国要造原子弹,后果不堪设想。 得知这一点,爱因斯坦和西拉德火速写信给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劝他加快制造原子弹。尽管他没有真正参与到曼哈顿工程,但他一直为此后悔,然而事态已经不受控制。 当时一千多科学家联名反对实验室军事化。最后曼哈顿工程还是推行下去了,启用了十五万人用于建设,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计划。 他没有想到事情会失控,更没想到,德国其实造不出原子弹。 为什么德国造不出原子弹呢?主要是当时德国内部科学界反战,消极怠工。爱因斯坦本人曾说。“要是我知道德国造不出原子弹,我手指头都不会动一下。” 此后,他一直反对军事普遍化,反对美国制造氢弹。 这两颗原子弹到底有没有必要呢? 这些年来,争论不休。有人说,德国在5月7日已经投降,日本早晚也要投降,各国制裁日本就可以,或者原子弹可以投放到沙漠,作威力展示就可以了。祸不及平民?而且,两颗原子弹间隔时间太短,可以再等一等再丢第二颗,这样明显是报复。 也有人说,丢得好,日本侵略别国的时候,怎么没见他们放过平民呢? 不管如何,原子弹投下了。世界再也不能回到从前。 国际迅速开始了军备竞争。核武器几乎成为了傍身武器。有人曾问爱因斯坦:“会用什么武器呢?”他回答说:“对于下一次也就是第三次的世界大战,我不知道会用什么武器,但是对于第四次的话肯定是用石头。” 这意思是,如果爆发,人类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人类文明将彻底毁于一旦。 人类会回到石器时代。 战争,是一场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彻底摧毁。无人可逃。 如果原子弹起爆按钮在你手下,你会选择按,还是不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