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雨轩》微信群——李芝品|儿时记事

 乡土蓝田 2022-03-28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儿时记事》
李芝品
2021年12月23日

我家住在蓝田城南,东近水陆庵,南靠秦岭山,西邻白鹿原,北望横岭路,两河绕村,滋水环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秀美,自然条件优美,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享有蓝田盆地,蓝田江南,蓝田鱼米之乡美誉,尤如歌词中的“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弯弯河水流不尽,高高松柏万年青,望不尽麦浪闪金光,丰收歌儿传四方,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说俺家乡好……”。

故乡的味道是一坛陈年老酒,醇厚、绵长……,无论多少年,无论走多远,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泥土,故乡的方言,无一不在牵扯着我的心弦,对故乡无边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如今年逾花甲,离乡半世,儿时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沉淀在心底的乡情没有褪色,深深的印迹永远抹不掉。

一.南河桥

古人云:“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表明交通的重要性,隔河难成亲,上学更无人,即便用两根木头搭成桥也会倒塌或被水冲垮。解放后在毛主席党中央英明领导下,一九五八年,蓝田县政府征集来几十万劳动大军开始修建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南河大桥。记得我家曾住过来自陶浴河村的修桥民工,他们住一间大房,地面上铺垫一层麦秸杆加上褥和被组成一个很大通铺,晚上十几个人挤在那里睡觉,有炊事员专门做飯,用我家很大铁锅,烧火风箱,大案板等灶具,上顿饭是包谷臻稀飯、馍和淹菜,下顿飯是包谷臻里下面条,他们排队用大老碗领飯后,蹲在院子围成几堆吃飯,一边吃一边谝闲传,看样子挺开心。他们每次去工地干活,肩膀上搭一个褡裢子(粗布口袋),两端封闭,中间留个开口,可以取放东西,放工回来时都放在院子走廊上,看样子口袋很重,趁他们离开时,我偷偷去看,原来里面放着大铁锤,小铁锤,铁錾子,铁凿刀,还有我不认识的铁器,还有一个弹线用的黑斗,画线时用,我见过木匠做工活时用过,可见他们是加工石头的匠人,石匠是打石又打铁很苦很累的手艺人,我在想他们吃那不耐飢的飯,怎么能干动这重体力活?并坚持数月直到把南河大桥修好才回家去。

在没有机械和电器的时代,一切依靠人力要修建一座交通大桥是何等不易。南河大桥基柱和十一个拱形桥洞全部是人工一锤一锤,一錾一錾,一凿一凿,加工出来方形条石,再一块一块雕刻而成,历经一年多时间昼夜奋战,终于开天辟地修成,成为蓝田南河第一大桥,打通了南北两岸古元时代以来天然屏障,极大方便山区老百姓与外界联系和交流,使不同地域产品在秦岭与横岭之间乃指各个地方流通,这是勤劳的蓝田人民智慧结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蓝田一条经济大动脉,为发展和繁荣蓝田经济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修成的南河大桥象一条巨龙横卧在灞河之上,滾滚河水从下穿流而过,经受了特大洪水考验,南河大桥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壮观宏伟,气势磅礴。

记得为了庆祝南河大桥建成通车,我们村在村中大路北端小河桥处搭建一个很宽很高的门楼,并用从秦岭山搞来的翠绿柏树枝,将门楼全部包装,并附有一幅比过年家门对联大很多对联,因我没有上学,不认识字,至今未知写什么内容,门楼上面挂着一对大红灯笼。搭好的彩色门楼格外好看,格外喜庆,因家离彩门近,我常跑到那玩耍,看热闹,见到熟人便讲:“快去看、门楼搭的好太太……”。

通车剪彩那天中午,一辆斩新军绿色大卡车史无前例开进村,全村沸腾起来,震耳欲聋锣鼓声,汽车轰鸣声,大路两旁挤满人的欢呼声,划破长空,响彻云霄,传向四面八方,我们队(生产小队)人听到声音后,男女老少还有正吃飯的人手端飯碗使劲往大路方向跑,一边跑,一边大声喊“汽车来了,汽车来了……”,我端着飯碗拼命跑,跑到大路边,己站滿大人,我弯着腰从人缝钻进去站到最前面,突然发现碗里没有飯了,全洒在衣裳上了,回家后被母亲美美地训斥和打了一顿。我看到汽车走的很慢,好象让大家看个够,大人举着手,有的手中拿着飯筷子,大声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喊个不停,所有声音混在一起如雷贯耳,热闹非凡,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场面,这么多人欢天喜地搞庆祝,我只顾看热闹。当汽车驶过面前后看见一群娃跟在车后跑,我也跟上去,不知汽车要开到那里去,直到追不上,汽车远去才停下脚步。那时的我己七、八岁,马上就要上小学,己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所以第一眼见到汽车印象太深刻,太高兴,太有趣,太令人回味。

二.水打磨

五十年代末,在党的社会主义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指引下,我们大队领导决定修建一座水打磨,解决群众加工粮食(磨粮)困难问题,改变牛拉磨的传统磨粮方式,利用机械化加工粮食,很有创意。

水打磨有两套三间大瓦房,共安装四台水打磨,水源从蓝桥渠和辋河而来,四条渠水供四台水打磨工作,水打磨下面有着很深很大的水池,池中有一个很大的空心大木轮,大木轮轴上端与石磨相连,当水从高处渠中瀑布式涌入水池打在大木轮上时,通过水力做功将水的机械能转化为大木轮动能,使其转动来带动石磨转动,进行粮食加工,水打磨名子由此而来。水打磨进水口有一块木板,当木板全部抬起时,流入水量最大,大木轮和石磨转动最快,当木板部分抬起时,流入水量减少,大木轮和石磨转动变慢,当木板全部压下时,打在大木轮上水很少,大木轮和石磨停止转动,入水口处木板相当一个机械开关,能人为地控制石磨转动的快、慢、停。我心想设计水打磨人真不简单,一定是念了很多书的文化人。水打磨地面全部棚的是木板,通过木板之间缝隙向下看,急流而下的水打在大木轮上,溅起白白高高的水花,推动大木轮转动,看一会便有眼花头晕害怕的生理反应,不宜多看。水流声,水与轮和池壁撞击声,机械声充满磨房,说话要大声说,否则对方听不到,噪声让人有些心烦,但加工粮食快,省时间,效率高,不收费,深受大家欢迎,全大队人磨粮食的队排的长长的,水打磨白天黑夜为大家服务磨粮食。

我家住大寨村,水打磨在小寨村,两村有一段距离,道路是很窄的土路,坑坑洼洼,雨天更难行走,路两边全是庄稼地,四季种粮食,当麦子和包谷长的很高时,晚上走路时会使人毛骨悚然。那时如果排队轮到我家上磨子时(磨粮)时,母亲总是手推家里木制独轮推车,把粮食推到水打磨,若是白天我便跟随去帮小忙,如张开口袋,让母亲把磨好粮装进口袋,若是晚上母亲会让二姐跟随,我和妹妹在家睡觉看门,二姐会手提盏四面有玻璃片,中间放一个象墨水瓶大的煤油灯(叫罩子灯),磨完粮时间不等,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天快明,回家时母亲依然推粮车,二姐打着点亮的罩子灯走在前面,为母亲照亮道路,不平的路夜间车行的声音很大,不易发现周围动静,狼常从庄稼地里出来,跟在母亲后面,母亲有所不知,往往走到村口才发现,狼却没有伤害母亲和只有十四、五岁的二姐,听说狼也有人性一面,可能是同情无依旡靠的母女俩,也听人说狼害怕火光,也可能是因这盏点亮的小小罩子灯,使狼不敢大胆妄为伤害母亲和二姐。母亲回到家口打门大声喊叫我的名子,有时喊叫较长时间,才惊醒梦中的我,急得我顾不上穿鞋,光脚片跑到门口打开门,帮忙拿回车上的东西。

从水打磨流出的水分别流到村西两条渠中,离村远的渠叫“老堰渠”,离村近的渠叫“新堰渠”。两渠四季有水,可滿足大面积“二水地”小麦、包谷、水稻、菜地用水。老堰渠中剩余水流至大面积芦苇田,供芦苇生长期用水。“新渠堰”的水除上述用途外,主要还供日常生活用水。每隔一段距离,渠面用方形长石头搭成石桥,供车和人通行,渠中有大小不同扁平石头供大家洗大小不同衣物,上游水可洗菜,夏天小孩们可在水中玩水,游泳,大人们晚上干完农活可去此地站在水中清洗身体尘土和汗液,洗的凉爽,洗的舒服。雷雨季节河里易发大水冲垮堵堰,引入渠中水很少,可捞到很多魚,在石头底下可捉到很多大螃蟹,可用来改善生活,美美吃上一两顿。“新渠堰”水流经村里,可供大队鱼池四季养魚,除供村民食用外,可买掉部分,增加经济收入,增多村民年终分红。可以说“新渠堰”是个多功能渠,造福了大寨人。智慧的大寨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我身为大寨人心内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一九六三、六四年水打磨己经使用,那时我上小学三、四年级,学校后门外面就是水打磨,下课后和同学结伴去水渠边洗手、洗脸,、洗脚,那时没有学习压力,课后课余时间怎么开心就怎么玩,思想没有安全意识,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安全,学校大门敞开,无人管理,进出自由,水渠旁无警示语,但从未发生与水有关事故。记得水打磨山墙上深蓝色胡基上用白石灰写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标语,老远就清楚映入眼帘,那时就进行全民教育,特别是教育青少年要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新社会,感恩毛主席,感恩共产党。

大寨大队水打磨建成,它标志着党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标志着大寨人落实“总路线”精神取得伟大成就,标志着大寨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发奋图強,自力更生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三.西河堤

六十年代初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照耀下,全国掀起“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高潮,在蓝田县委县政府乡政府领导下,我们大队又有新规划,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培福(大家称杨支书),在全大队社员会上号召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参加修建西河堤大会战,要改变大寨旧面貌,要保证西河边大面积稻田不被洪水淹没,要使水稻产量稳产高产,使大家口粮不减少。这些为民办实事慷慨激昂的讲话,赢得大家热烈不息的掌声。西河堤的修建南起营上村,经大队窑院村、小寨村、大寨村数千亩稻田,北至灞河南岸,总长约为十里左右,这是蓝田前所未有的大型农田防洪水利工程。

当时正是农闲时节,很快修建西河堤工程动工,一场大会战在数千人组成浩荡劳动大军开往西河之日拉开帷幕。扬支书、大队长等大队干部亲临现场指导。河堤是分段修建,为便于管理和计酬,又为八小段,每个生产小队完成一小段,男劳力用铁镐、铁镢头、铁锹挖砂石,铲砂石装笼,女劳力用笼提砂石倒在规定地方,堆积堤体,该处插着一面红旗,一片繁忙有序劳动场面令人感动,水流声、铁与石碰撞声、摩擦声、喧哗声、队长指挥声,形成一曲劳动交响曲在河道传播,传向秦岭山,传向白鹿原。在砂石烫脚酷热夏天大会战没有停下,在天寒地冻冬天大会战依旧,河堤中每一粒砂石都是靠大家一镢头一镢头挖出,一锹一锹铲起,一笼一笼提上去修建起来。他们不知流了多少汗水,不知用坏多少铁家具和笼,不知穿破多少双棉布手工布鞋和棉鞋,不知汗水湿透多少件衣裳,汗水浸湿多少次棉衣,不知笼把棉袄磨破露出白棉花有多少件,不知手被劳动工具磨烂和留下厚厚茧子有多少双,当西北风带着雪花滿天飘洒时,他们的头发很快变白,在严冬早晨从口中呼出热气中水蒸气遇头上冷发凝华成白霜,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们会战决心和前进步伐,他们是伟大的农民,是可敬可佩的,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他们实干、苦干、大干、拼命干,大寨人勤劳、吃苦、坚強、勇敢的精神闻名蓝田,“敢叫日月换新天”气贯长虹。

在走集体化道路年代,农村劳动纪律严格,记得上工时(干活去时),队长常在村口或田间地头监视,谁迟到会骂一顿,干部敢管,群众自觉,风气良好。修建河堤时八个生产小队分布在三个自然村庄,且距离西河大会战处远,如何统一上工时间和放工时间,早在动工前大队干部就研究决定让村上一个会吹大号的人,用号声指挥统一上工和统一放工。大会战时期,每天天不亮号声响起,顺序是大寨村→小寨村→窑院村,特别是冬天起床号声划破寂静漆黑一片夜空,号声格外洪亮,叫醒睡着的全村人,睡在棉被热坑上谁都不想起来,但号声逼人,参加大会战的人,只能

“服从命令听指挥”。快放工时,吹号人一手拿号,一手提钟表出现在大会战场地,按规定时间,准时吹号,连吹几次,指挥劳动大军放工(不干活)。号声陪伴劳动大军走过几年苦战岁月,后来号声消失,因为航天部向阳公司迁至蓝田,开启了用电时代,大队在三个村庄分别安装了高音喇叭,发挥更多指挥功能,吹号人己故,但大家没有忘记他的名子,没有忘记他为修河堤贡献特别力量,怀念村上这位唯一的吹号人。

大会战时为调动大家劳动积极性,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多劳多得激励方法,例如提砂石,专人负责,完成提一笼砂石任务后可发给本人一个牌子或一颗豆子,收工时折算成相应工分,记在自己劳动手册上,并盖上有效章子。那时人实诚,劳动不愉懶,不会投机取巧,每次笼里装滿砂石,提到规定地方倒成一堆,堆成几米高,人提砂石笼要爬上倒出笼中砂石,这是最艰难,最费劲,最辛苦的一段路。一九六五年,六六年,我已十三、四岁,己在胡家巷大寨公社小学上五、六年级,记得后晌放学后赶回家中,狼吞虎咽吃完家里留下飯,提上笼急忙奔向西河参加修河堤劳动,因年纪小,一次能提动半笼砂石,完成提两笼任务后,才能领到一个牌子或一颗豆,最后折合成相应的工分记在母亲劳动手册上,工分虽少,但我很高兴。高高的用砂石垫起来的河堤上有我童年的汗水,无路的砂滩上留下我没有长大的脚印,提砂石账本上记下我的名子,河道上留下我用笼提砂石的影子,耳边响起母亲的声音:“你还小、少提几回、别挣着(累着)”。

七十年代前后,因“文革”学校停课和高中毕业返校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因劳动踏实肯干能吃苦被抽调到大队,参加青年突击队,任务是在西河搬运石头,主要是抬石头,用石头和砂子水泥给河堤砌一面坡,加固河堤防止洪水冲垮,这是修建西河堤收尾工程。儿时由于特殊家境,促使我从小学习干活,参加劳动,不怕困难,不怕吃苦,正因为这一点才成就了我人生的梦想。

我对西河堤有着深厚感情,它记载着我少年和青年时期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去见见它,看它的“容颜”有无变化,慢步在长而宽平坦河堤路,仰看护堤参天白扬树,俯视河中潺潺流水,平视宽阔河道……,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数年西河堤终于建成,实观了大寨人多少年的梦想,达到了保稻田,保产量,保口粮目标,标志着大寨人民在高举“三面红旗”前进中取得伟大成就,标志着大寨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精神,是一曲“人定胜天”状丽凯歌,永远唱响在大寨人的心里,大寨人也永远怀念杨支书。

杨支书是解放后领导大寨人民建设大寨造福大寨人的功臣,然而在“四清运动”和“文革”中竟成为“走资派”,昔日头上向后挷的白毛巾变成高帽子,昔日立领对门襟衣裳,两边大口袋里常装一个工作笔记本变成思想汇报本,胸前多了一块挂在脖子上牌子,写着“打倒走资派杨培福”大字被拉着游街,小孩子认为是大坏蛋,用土圪塔打他,红卫兵打他逼着交待问题,大小会批斗,人格深受其辱,身体飽受摧残,残酷现实使很多人改变千年教育理念,教育子女“以后再别当干部”,许多人对老支书遭遇迫害,深表同请,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有谁敢站一出来说实话,说公道话,都是明哲保身。杨支书不愧是位老党员、老干部,有政治水平,见多识广,胸怀坦荡,经得起考验,没有气死,没有自杀,一九七二年全国开展落实干部政策,解放一大批被打倒被专政干部,扬支书是蓝田首批被解放干部之一,恢复了大队干部名誉,但不再任党支部书记职务,在新岗位上继续为大寨发展出谋划策做贡献,可惜平反新任不久在一次宴席上猝死,结束自己不平凡一生,根据遗嘱,出殡之日,灵车开到西河堤上从南向北缓慢行驶在十里河堤上,让杨支书灵魂看看他亲自领导大寨人创修西河堤。十里河堤象条巨龙,静卧在河畔,在高大白杨树保护下体态更加矫健,威力无比,守护着大寨家园和稻田,也为杨支书歌功颂德,为杨支书送行,愿他一路走好。

作者简介

李芝品,女,中共党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听雨轩》微信群成员。一九五二年生于蓝田县大寨乡大寨村。六六年考入北关中学初中,七二年北关中学高中毕业。七八年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八四年调入咸阳彩虹中学,一直从事物理教学工作三十年,曾获中学物理全国奧林匹克竞赛一、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二00七年退休后返聘三年。现家居咸阳市。

《听雨轩》微信群建于2015年,主要由蓝田县北关中学初六九级、高七二级及部分城关中学同学组成,现有成员115人,创建人孟明瀚。孟明瀚,《听雨轩》群主,网名知足常乐,听雨轩2021话春节主题活动策划者、组织者、负责人。宋哲玉,《听雨轩》微信群成员,《听雨轩》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诗文活动、听雨轩2021话春节主题活动主持人、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