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师办学经验的一点看法 陈大伟 在听到对过去成功师范教育的怀想以及对今天师范教育不成功的批评时,心中都不由会对中师教育和今天的师范教育做出一点对比。 我是82年中师毕业的,但我不属于那种初中毕业考进中师的优秀者,我是高中毕业考不上本科,也考不上专科,只能读中专的“三等货”,但也算有中师的学习经历,还能沾一点“过去的中师生很优秀”的光,同时获得了中师生活的一点体会和感受。
反思中师教育的成功在什么地方呢?不比较生源起点的差异,我以为主要在这么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学做教师;二是定位于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工作,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基本功训练、扎实做好实习见习等等),中师生走上工作岗位上手快。我以为这是中师的背景和特长。 但现在的背景变了,最大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丰富了社会对人以及人对职业的选择性,社会不能全部接纳师范院校的学生了(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2009年的教师需求量大致只占当年师范毕业生的四分之一),读了师范未必能当教师;另外的情况是,读了师范以后有的未必一定想当教师,他们也可以不当教师的。时过境迁,从这种意义上,想要中师那时的普遍巩固的专业思想已经不再可能了。以我自己从事的师德教育为例,从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我要讲师德,但也有很多内容是讲人生道德的问题,而且不能说“你的未来生活肯定是教师”,而只能说“如果你当教师,你要怎样”。
因此,我以为不要简单地以过去的中师教育比较今天的教师教育,回不去了。就算有了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也不能复制过去,市场经济背景下,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相当一部分免费师范生,他们在部属师范大学里感受到不是荣光,而是“我的选择机会就这样被收购了”的失落。 就算要比,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现象。首先,是比较的背景变了,过去中师生参加工作的背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不够,要求不高,能写能画,能把学生管住(那时的学生也不是今天的学生了,简单粗暴一点也没有谁来过多指责),就算合格老师;今天参加工作的老师仅有这些,行吗?我们的标准不一样了。其次,比较对象的成长经历也不一样,我们常常在用工作过、甚至很有成就的中师毕业生和才参加工作的今天的新老师比较,选出一批出色的中师生和今天的才走上工作岗位的每一个新教师比较,这样的比较对今天的师范教育很不公平。 这样说,不是说今天的师范教育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说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要妄自菲薄,自乱阵脚;师范教育要改革,但不要只在重视传统中寻找源头,我们的眼光和视野还需要向前看。
我以为,师范教育可以借鉴中师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师范教育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巩固的专业思想,使学校能定位于培养到中小学履行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学生也能明确今后当教师的人生方向,大家能在师范教育方面一个心思而心无旁骛。二是要紧抓教师职业技能。就其本质,教师的职业技能是与人交往沟通,并促进人发展的技能。一方面,这种技能是综合的,它需要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另一方面,这种技能又是专业的,是基于实践和外显的,所以它需要专门和足够的课程使学习者得到训练和培养。从加强师范教育的角度,这些课程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并有足够的地位,同时它也需要一批有志于研究和训练这些专业技能的教师教育工作者,继承中师传统,需要给予师范类的实践性课程以足够重视,而且需要根据新的要求加强研究,不断改进和发展。
但今天的师范教育必须有新的视野和突破。21世纪的教师教育也不能是20世纪师范教育的简单翻版。从时代要求看,教师专业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教师队伍建设的世界潮流和趋势。放在每一个教师个体身上,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它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包括职前培养、职后研修的长期过程。从新近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看,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性智慧。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通过实践反思的方式获得。从这种意义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职前培养只是基础,岗位继续教育才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道路。基于这样的理解,需要增加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课程,培养师范学生专业发展的意愿,提高他们的专业发展能力,使师范学生毕业时不仅“合格”,而且有追求和实现成为优秀教师的意愿和发展能力。从条件上看,过去的中师三年,起点大多是初中,现在的本科是四年,起点是高中,正有条件丰富和增加这一类课程。 刊于《教师发展》2015年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