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说2020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2-03-29

难说2020

      没有养成习惯写日记(也可以推说没有时间写日记),但年记还是要写一写,今天早上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分享《原则》作者雷·达里奥的意见:“如果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翻看一下前几年的年记(链接:2019回顾|松软的温度挥手18,19安康道别2017;走过2016),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一年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那用什么词来说2020呀?难说!

      春节前,和父母一起到海南,计划着一个身心愉悦的寒假。没有想到新冠突如其来,提前回到成都,从此以后,生活与往年不同。为LWL医生流泪,为“LZDCS”被河蟹愤怒,追着“FF”的文字感受武汉人民的痛苦和艰难……

    就我自己来说,有一些宿命的思想在里面。5.12汶川地震,当时在七楼,强震袭来,第一个想法是“说不定会死去”,接着是想“就这样死了,值不值”,结论是值了。因为当时自己已经出版过《我的教育道路》(每一位作者说不定都会认为刚写完的东西是最好的,当时我对这本书极为看重,寄发了很多自认对教师教育有研究和有影响力的朋友),自觉生命已经完成。当时就有“值了”的想法,现在,过去这么多年,我又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对于死亡,更加可以置之度外。但终究,新冠传染性极强,你不怕别人怕,你不能给家人、给别人添麻烦,防护好自己、不给他人和社会带来麻烦就是有效的防疫,于是也就老老实实,遵守各项规定,尽可能自律。

       防止新冠的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不面对面。这样,“停学不听课”也就运用而生,如何让线上教学更有价值?这是自己在教学实践需要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也想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建议。于是抓紧时间写了“线上教学的几个注意事项”(链接),这篇文章匆匆而就,但应急之作赢得了认同(一共25000的阅读,在我的公众号推文中排名第一了)。

        紧接着是网络上交流,在CCtalk上讲了“教师意识与在线教学”,现在看来,有一万三千次播放。在微信中搜索,当时有很多学校组织了观看,并进行了讨论。

     接着是看到成都市教育局组织“新冠肺炎疫情与成都教育应对专项课题”课题研究,我邀请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街小学、新都区蚕丛路小学、都江堰市天马学校,带着2018级的硕士研究生申报了“'停课不停学’背景下线上教学实效调查与改善策略研究”研究,设计问卷,开展调查。这里要感谢参与的同学们和老师们,感谢支持和参与问卷调查的校长与老师,也感谢刊发研究成果的《教育导报》和《今日教育》的诸位朋友。日前公示,该项目获得一等奖。

       进一步对线上教学做研究,我写出了线上教学中的坚守与改变》(链接)刊发2020年4期的《教育与教学研究》,这篇文章自己费的心力尤多,责任编辑也反复打磨,自己觉得是一篇好文章,但时间不在应急处,关注人数反而少了。

        疫情稳定后,职后的教师教育也有从线上到线下,于是有了线上线下并行不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线上也好,线下也好,主要还是讲“观课议课”“理想课堂”“影像中的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寓言的意蕴”。

        就观课议课,一方面是继续讲座,一方面是收集素材准备出书。但在书的定位上颇有些犹豫,自己很想出一本更具学理的书,但又知道这样的书会不好销售,对出版的朋友不利;想再出一本操作的书,又觉得前面出了那么一些注重操作的书。犹豫之下,也没有没有真正动笔。辽宁师大的孙绵涛教授约过一篇观课议课的文章,说可以长一点,于是和弟子们讨论整理,写出了一篇《观课议课四论》(本体论:“何来”与“是何”;教师论:发展动力和差异;实践论:境脉特征与择宜实践;人际交往论:全人参与与和谐互动)(现在未见刊出),算对观课议课的一次理论梳理。另外,是《教育研究与评论》专门设有《课堂观察》的子刊,我的观课议课文章他们有了较多的刊用。谢谢!就观课议课讲座交流,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我更喜欢带着参与教师现场做一做,今年做的几场感觉不错。如果问这一年的进步是什么?或许这算其中一项。

      《教师职业道德》的课程与教学有一些新的收获。我2006年辞去成都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职务,首先接的是专科学生的《师德规范》课程,后来陆续上过《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案例及其写作》《课堂教学变革及趋势》等课程。但其他的课是断断续续,而“教师职业道德”(前期还有《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的名称)一直教着。至2007年,就经历了以下建设过程。去年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是课程的最后冲刺,但一直没有结果,未见圆满。今年10月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算修成正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教师职业道德》早该修订了,但自己心里一直疙疙瘩瘩、举棋不定,肖冬民老师督促,在11月底交出了修订稿,明年应该用到新版。

      线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交流活动也有了拓展,发现这样的讲座中小学的新教师培训需要,大学的新教师培训也需要。今年给成都大学新进的博士们讲过,反响不错,又给做学生工作的书记们讲,似乎也可以,于是一些学院邀请给教职员工们讲,十分惭愧和惶恐,但人在学校,只能参与。

       线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开过两期,数据如下。感谢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组织选课的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高校的老师们。

     有一件事情虎头蛇尾,那就是发现滨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我的《教师职业道德》使用侵权的问题,写过“喊话|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你侵权了!”想等他们来找我,结果他们没有找我,我又没有时间和精力找他们,现在不了了之。是不是需要再“让子弹飞一会儿”?后面看情况。

       校内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小学教育硕士培养。首先是要接受教指委的评估,我是小学教育领域负责人,对能否通过评估惴惴不安,同伴们辛苦和费心,评估结果据反馈,评价较高,顺利通过,我聘期内的任务算全面完成,一块石头落地。今年我带的李成彬和俞佳慧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又新带杜胜洁、陈艾琳、沈孟佳三位同学,现在带着9位硕士,感觉压力山大。如何带?自己算摸索了三年,还是不满意自己的带法,没有掌握好平衡的把握。

       “轻轻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和老师们交流,我更喜欢用最浅近的语言、故事和他们交流,比如电影、比如寓言。2017年自己写过《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