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宁愿被诛杀十族,也不肯为朱棣起草写《登极诏》,而这个《登极诏》最终究竟出自谁的手笔却没有明确记载。《明史》说:杀了方孝孺之后,朱棣曾命侍读楼琏写,楼琏不敢辞,但回到家中就上吊自杀了。也有传说此诏出于括苍王景或无锡王达之手。后来不少人包括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都认为:出自大才子解缙之手的可能性更大。但起草《登极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文人们懂得及时站对位置,而此时让旧朝坐冷板凳的九品待诏解缙起草,意义也是不大的。 《明史》载:南京城陷的前夜,解缙在王艮、胡靖等面前“陈说大义”,胡靖也奋激慷慨,结果第二天城陷,解缙立即投奔了朱棣。虽然《解文毅公集》说王艮“殁辛巳九月七日也。”就是说一年前就死了。但解缙在城陷前后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正是朱棣最愿意看到的。朱元璋曾私下里对他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是一个邀他进入游戏圈子的信号,结果他会错了意,没有助兴帮闲,还以为真的可以和皇帝一起玩了,一本正经地上了一个幼稚的万言书,说什么:国初至今“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等等,但他无法指出问题的实质,也没有可行的主张。于是当尚书沈溍说起解缙不懂官场规矩时,朱元璋就指出他的毛病是:“以冗散自恣。”等到解缙的父亲来京城时,朱元璋就让他把这个不会玩的儿子,带回江西老家去了,说是:“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没想到他没学父亲的不愿做官,回家八年后朱元璋一死就急着去了京城活动了。事后他在给礼部侍郎董伦的信中滑头地拍马屁说:是想来京到朱元璋陵墓去上坟。结果被劾违旨,而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幸亏董伦在建文帝面前说了他的好话,才没有被谪为河州卫吏,还被召为了翰林待诏。 朱棣需要有人拍马屁,就让他和杨士奇等七人参预了机务。接着他奉命总裁《太祖实录》,篡改事实为朱棣的夺取皇位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从此他就得到了朱棣的宠幸。但他仍然对自己助兴帮闲的地位认识不清,还是一味的“好臧否,无顾忌。”淇国公邱福支持朱棣的意思,要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自己也不是皇长子的朱棣询问了解缙的意见,无非是要借众大臣的口,来达到废长立幼的目的。可是作为皇长子朱高炽老师的他,因为利益所在坚持主张立皇长子。立了皇长子,朱棣还是喜欢朱高煦,他又说:“是启争也,不可。”于是“帝怒,谓其离间骨肉。”等到他总裁编撰的《永乐大典》成书之日,他已被远远地贬到了广西,最后去交址,督饷化州去了。其间,他还白白地继续写了不少马屁文章。 永乐八年解缙又有了机会,交趾布政司派解缙上京奏事,不料当时朱棣亲征鞑靼,不在京城。耐不住性子的解缙,竟然不顾游戏规则,去拜见了一回太子朱高炽就回去了。结果汉王朱高煦举报他:“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这下就彻底不好玩了,他终于被投入了大牢,还因此牵连了不少人。转眼到了永乐十三年,朱棣命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把诏狱人犯名册呈上御览,看到解缙名字时,说了一句:“缙犹在耶!”纪纲立即意领神会,回去后将解缙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抬出去,让他活活冻死在了大雪中!可怜这个与杨慎、徐渭并称的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死时只有四十七岁。解缙死后十年,终于熬成了皇帝的朱高炽,为解缙进行了“平反昭雪”,然而,这却远不如他在被贬其间,寄意山水,挥洒才情所具有的价值了。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2年2月 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