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微文《对待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脆弱的心灵又一次被感动。 父母虽不是圣人,总会被人无数次提起,而且还是刻骨铭心的那种。 文章引用了多个名人谈父母的话题,每一句都很扎心。 高亚麟做客《我家那闺女》,说了一句很痛心的话: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老舍先生所言:“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费玉清宣布退出娱乐圈时,在信中写的:“当父母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和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加孤独。” 读罢他们所说的话,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暂,没有父母兜底的孩子是何等的寂寥和悲伤。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人生的终点。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此刻,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母亲在,家就在。 是的,我的老母亲就在老家,每逢节假日,我都会说:回老家喽!朋友曾羡慕过我,他说我有老家可以回,有老母亲可以看望。他就一直住城里,母亲早逝。“母亲”这个词,对他来说,是奢望,是伤感。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那个有母亲在的家了。 回去看看母亲,多陪陪她。也是作为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吧! 五月初三,就是老母亲的生日。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回老家给妈妈过生日的。初三刚好是星期三,我有上班,又不能随意请假。前一天晚上,我接到大哥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想到周五就是端午,想把她接到城里再过。 大哥的一句话:初三可是妈妈的生日哦!我马上打消了刚才的念头,怎么能把这个“生日”省了呢!内心不由一阵愧疚。毅然决定下午5:00下班赶回老家。哥哥姐姐几家人已在老家等候了。 什么事都可以等,唯有孝敬父母不能等。母亲在,家就在。离家孩儿就像母亲牵着线的风筝,再也飞不出母亲的手心;还像有航标的航船,永远不会偏离方向;更像一棵小树,永远在大树的庇护下成长,长得枝繁叶茂。 母亲在的时候,不管你是健康还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纪有多大,总觉得还有人帮你顶着一片天。这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切的领悟。 母亲在,家就在。有家就得多回家看看,多陪陪母亲。你有没有想过,你还能陪伴在她身边多久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诫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远游,并不是不让我们出去外面的世界翱翔,也没阻止我们多出去看看,而是说出门在外,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什么时候会回来。 小时候,我们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长大后,我们怎么就会忘了父母其实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反观下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那个时常“不归家”的孩子呢?父母一直在家等候着呢。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再晚点,再晚点,父母还是会站在原地等我们,但时光从来都不会慢下脚步等待。 就像毕淑敏说的:“每个孩子都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我的母亲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历经风雨。她已经80高龄了,像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槐树,在光阴的摧残下,从枝繁叶茂走向老树秃枝。但她依然康健,依然耳聪目明,是我们心中不倒的老槐树。 母亲在,家就在。时常想起她,就有回家的冲动。只要回家,母亲总在那里等候,准会吃上母亲亲手做的饭菜,总能听到母亲聊起最近乡邻故事。 即使你什么都不说,也保证她能乐半天。一间房一个人,略显孤单,虽时常有儿孙来访。总感觉陪伴她的日子越来越少。 多回家吧!因母亲在。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强。 我可不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日子到来,最好永远都不要来。 因为我可以回家,可以看看我妈。妈在的家,是我一辈子都想回的家。 1508 |
|
来自: 新用户72973srT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