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改革撬动农村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进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3-30

引用本文请注明:

吴志芳,李祝勤.课程改革撬动农村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22(Z1):11-18.


图片

育人方式变革期待农村普通高中能够有所作为。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严州中学抓住国家推进普通高中“双新”示范校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凝练了以课程改革撬动农村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进的实践经验,通过“学科大融合、乡村志愿者和新劳动教育”等课程建设,优化学校课程;通过“乡村服务站、劳动实践园”的创建和“组合导师”的学教方式创新,聚焦课堂改革,实现农村高中育人的成功转型。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严州中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面临一系列困难: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下降、设备设施陈旧等。在当前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与学校实际办学困境双重压力下,如何走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抓住国家推进普通高中“双新”示范校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积极申报、成功获批,聚焦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聚焦课堂”等举措,历经三个阶段,撬动育人方式改进,实现农村普通高中育人的成功转型。

图片

一、从单一课程到系统构建

我校的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图1),从最初的单一课程开发,到育人载体构建,再到创新型师资基本盘铸造以及评价方法的创新突破,“由点到面”渐成体系、“由表及里”构建系统。

图片

在雏形期,主要着力于特色课程的构建。我们的推进策略是,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构建志愿服务性学习体系、开发“乡村志愿者”课程群、创建乡村服务站,等等。课程注重“体验愉悦、获得技能、丰盈精神、完善人格”,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习、成长。此阶段拉开了课程结构变革的序幕,初步形成学校课程育人的特色。

在发展期,主要解决如何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问题。其策略有四: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二是深化乡村服务站的研究,根据课程实施需要分类运作;三是铸造创新型师资基本盘;四是建构指向多元、增值评价的“质量评审团”。2018年8月,学校初步形成了“特色课程群、乡村服务站、组合导师制、质量评审团”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成熟期聚焦解决开创学校与周边区域深度互动的办学新格局问题。学校以“共建共享”为取向,以乡村服务站为核心,以“组合导师”为纽带,实现多元融通,打造育人生态。在这一阶段,首先是尝试内外融通,建立了“校内小走班”“社会大走班”的“双走班”范式;其次是推进普职融通,主动对接职业高中,实现了普职“互补”;再次是努力实现知行融通,打造学做互通样态。

进入推介期,学校全面梳理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回应国家在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方面的要求,将学校课程改革纳入国家“双新”示范校建设轨道,使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图片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


(一)探索育人方式改进的核心:优化学校课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标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我校在努力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对课程进行不断优化。一方面,加强政治学科建设,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另一方面,强调全课程育人,把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将育人落实到学科教育全过程。

1. 以融合思维推动课程优化

学校尝试建设“学科融合”课程,包括“大单元、跨学科、生活化”三层级九类课程(图2),实现学科融合育人。

图片

大单元课程指跳出单篇课文、单个专题,以更大视野从更高层面整合教材,构建新的学习单元。如我校开设的大单元课程有“口述:身边的历史”“机理:病毒的传播”“城乡:新时代劳动者”,分别指向:通过鲜活的身边故事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通过病毒知识传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通过聚焦劳动、就业等大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生涯规划意识。

跨学科课程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理论、学科精神形成新的超越单学科的课程,主要包括“文史共生、数理相通、文理互鉴”三大类,每类中又有子课程,如“地图中的历史”是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课程,涵盖了地图中的历史战役、古今地名等,旨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时空观念;“玩转数理化”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旨在揭秘身边的科学现象;“诗词中的科学”将诗词与天文地理、生命科学等融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生活化课程是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包含“乡村环境治理、古镇保护、活色生香”三大类,每类都有子课程。如“乡村环境治理”的子课程“三格式化粪池建造”将密度与流量、物质性质、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地势和风向等知识灵活地用于家用化粪池建造实践中,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综合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化学”课程围绕穿着中的化学、舌尖上的化学、居室中的化学、出行中的化学四部分展开,旨在让学生体验化学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梅城古镇保护”课程关注古镇的现状,了解古镇的过往,旨在让学生理解保护文化古迹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巧立校本选修实践性课程

学校校本选修实践性课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乡村志愿者”课程群和“新劳动教育”课程群。

学校打造志愿服务性学习体系,积极回应在“乡村振兴”中,普通高中学校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现实命题。“乡村志愿者”课程群从“美化乡村、助力三农、传播文明”三维度构建了“庭院设计”“模拟导游”“农民权益帮帮团”等12个课程。“乡村志愿者”课程群作为育人载体,其价值在于以乡村志愿者培养为指向,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服务活动有机结合,在提升学生各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五水共治中的科学与服务”课程,融会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为家乡服务的情怀。

“新劳动实践”课程群分必修、选修两个层级,包括由“模拟导游、单车维修、美厨帮手、校园服务”组成的“服务劳动”和由“纸韵严州、3D工艺、五水共治、无土栽培”组成的“智慧劳动”两个模块。“新劳动实践”是实现德智体美劳融合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品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劳促学实现“做中学”。目前,学校“新劳动实践”课程群已形成一核、二级、三模、四组、五园的课程体系(图3)。

图片

新劳动教育以“学做互通”为理念,按“做中知”和“做中智”二维目标实施。“做中知”是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对学科方面的体验、了解,又获得对学科深层感悟和认知。“做中智”指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和经验等,通过想象、思考、判断、推理等解决实际问题,在劳动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以“我型我塑”课程的实施为例,我校邀请从事模特、空乘等职业的家长、学长开设仪态美的小课堂,让学生在礼仪检查等实践中理解真正的外在美和自我形象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探索育人方式改进的基石:构建大课堂系统

课程体系的优化呼唤教育平台的切换,我校最具代表性的是构建了“大课堂”系统,建有“乡村服务站”和“劳动实践园”两大平台。

1.创新“乡村服务站”平台

“乡村服务站”设立于学校的周边村、镇,由师生、家长与当地技术员协作,构建服务当地居民的基站。目前,我校建立了“美化乡村、服务三农、传播文明”三大系列和“庭院设计、五水共治、新家规家训”等九大主题,共65个乡村服务站。按站点的美育、责任、文明等取向将乡村服务站的运作方式分为“鉴赏型和创意型”“分享型和援助型”“学习型和制作型”六类。师生带着实验器材采集水样、计算水中氮磷质量,为村民化粪池改造、污水处理献计献策。这些常态化的服务站活动促成了育人方式的深刻变化。

(1)美育取向的“鉴赏型和创意型”服务站

美育取向是突出“美育价值”的乡村服务站操作方法,在“美化乡村”站点运行,分“鉴赏型和创意型”两类操作,旨在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鉴赏型站点是学生鉴赏能力培养导向的服务站,其操作步骤是:鉴赏任务设置、鉴赏环境创造、鉴赏导师组合、鉴赏活动实施、鉴赏成果评审。创意型站点是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导向的服务站,操作步骤有:创意任务设置、创意场所创设、创意导师组合、创意活动实施、创意作品评审。

(2)责任导向的“分享型和援助型”服务站

责任导向是突出“责任担当”的乡村服务站操作方法,在“助力三农”站点运行,分“分享型和援助型”两类操作,旨在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振兴乡村的历史使命感。分享型站点是涉及农业小知识、电子营销等宣传的服务站,其操作步骤为:分享内容梳理、平台选择、活动实施、效果总结。援助型站点是为农民提供基本权益咨询或种植销售技术援助的服务站,操作步骤为:援助任务设置、方案拟定、导师援助指导、实施援助。

(3)文明指向的“学习型和制作型”服务站

文明指向是突出“传播文明”的乡村服务站操作方法,在“传播文明”站点运行,分“学习型和制作型”两类操作,旨在弘扬社会正气,营造文明的社会氛围。学习型站点的操作步骤是:学习任务确立、学习活动设计、导师指导学习、学习效果评审。制作型站点的操作步骤是:制作任务确定、制作物资保障、制作活动设计、导师指导制作、巩固活动成果。以“西门村文明服务站”为例。站点聘请了书法爱好者胡老师、民间绣师张奶奶、铜师傅雕刻艺术家叶师傅担任导师,设计了制作活动实施方案。学生根据特长分成十字绣组、书法组和木雕组,设计家训物化图并完成家训作品制作。

2.创新“劳动实践园”平台

当前,学校已建设了五大劳动实践园,即农耕园、果乐园、工艺园、土木园和微创园。

农耕园是实施“开心农场”等课程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承包了龙山村二十余亩土地,用于学生进行农耕种植劳动实践,主要种植各种时令蔬菜以及韭菜、竹笋等长期菜种,旨在让学生通过劳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初步了解农业知识与技能。

果乐园是我校与杭州睦山农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劳动实践基地,主要实践场所是其蓝莓培育和种植基地以及蓝莓产品研发实验室,据此,我校开发了“蓝莓精灵”课程。

工艺园是工艺制作的劳动实践基地,用于学生进行“水电安装”“严州纸韵”等劳动实践,是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土木园是我校利用校内图书馆门前的一块空地,将其开发成土木工程建造的劳动实践基地,用于学生进行“铺砌地砖”和“水泥浇梁、浇地的板筋绑扎”模拟实践。土木园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让他们加深对劳动锻炼身体、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产生美的认识,体会建筑工人的艰辛劳动过程。

微创园是学校将体艺馆内约一千平方米室内场地改造为产品制作类劳动实践基地,用于学生进行“3D工艺”“单车维修”“剪纸装裱”等劳动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与思维。


(三)探索育人方式改进的路径:实施组合导师模式

组合导师是指由本校教师、技术人员、家长和部分学生组成的共同实施教学的团队,旨在改变过去师资力量雄厚但各自孤立的面貌,有利于师资力量的集中与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组合导师的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校采取“分站募师、以课定师和按需组师”的策略,组建了由176 人组成的导师库,保障组合导师高效运行。按“功能取向、生成导向、关系指向”的思路,将组合导师的运作方式分为“首席型和对等型”“预设型和即兴型”“合作型和竞争型”六类。

1.功能取向的“首席型和对等型”组合导师运作

功能取向是根据导师的功能分类来确定组合导师运作的方式,分“首席型和对等型”两类运作。首席型指由一位导师任首席,其他为辅助的运作方式,多为“1 N”的形式,如“首席导师 教师导师或学生导师或家长导师或技术导师”。其操作步骤为:确定方案与流程、分配工作、准备教学活动、组合导师教学、总结得失。对等型是指保持所有导师职责、权利、义务对等的运作方式,多为“A-B-C-……”的形式,如“教师导师-学生导师-技术导师-家长导师”。其操作步骤为:讨论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商讨导师分工、共同准备教学活动、导师协作、教后反思等。

2.生成导向的“预设型和即兴型”组合导师运作

生成导向是根据导师的生成方法来确定组合导师运作的方式,分“预设型和即兴型”两类运作。预设型是指所有导师共同备课,一同设计教学活动,商议、协调并完成各自教学任务的运作方式。其操作步骤为: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导师分工、预设教学活动、完成教学方案、总结教学成果和教后反思。即兴型是指捕捉选修课堂中的“意外”资源,即兴聘请“意外”导师的运作方式。其操作步骤为:组合导师应用、捕捉“意外”资源、即兴聘请导师、临时调整内容、即兴导师授课。

3.关系指向的“合作型和竞争型”组合导师运作

关系指向是根据导师的关系差异来确定组合导师运作的方式,分“合作型和竞争型”两类运作。合作型是构建导师合作关系的优势互补运作方式。其操作步骤为:确立合作关系、探讨教学方案、导师合作教学、学生导师引领探讨教学成果。竞争型组合导师是指同质异组导师以竞争形式实施的运作方式。其操作步骤为:明确教学目标、分组落实、应用竞争机制、组间交流与激励、成果展示与评价。

起初,组合导师仅是满足“乡村志愿者”课程实施和“乡村服务站”运作的独特产物,由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教师,以及地方农林工作人员、家长、学生共同引领美化乡村服务站实践活动。而后经过持续革新,组合导师迁移到学科教学中,如历史与语文课的融合,教师带领学生到《水浒传》中方腊点将台的实地进行研学,让文学阅读的课堂不再拘泥于一师一室,这样的课堂创新已经成为常态。

图片

三、总结与展望

在多年的农村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分析优劣,抓住时代契机,农村高中大有可为。同时,要实干加巧干,充分挖掘农村课程资源,积极开发特色课程群,基于农村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设计学习项目,推进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实现育人方式转型。我校的课程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学生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创造性地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模拟导游”课上,学生采用年龄差异化方案,以创作的素描画为小学生做导游,以制作的微视频为老年人做导游,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活力。同时,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重组、领悟、活用相关学科知识,激发学生摸索实践技巧,反思实践偏差,克服实践困难,改进实践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促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合作学习、学做结合成为学习常态,学习效能因此提升,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AB等率逐年递增超过10%。课程改革促成了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实践的真实发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真实发生,撬动了农村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进。

作者:吴志芳,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严州中学梅城校区;李祝勤,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严州中学梅城校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