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发性颤抖」的致病机制:小脑不正常共振

 昵称76609255 2022-03-31

颤抖症(tremor) 是临床上常见的动作障碍(movement disorder),是指身体部位不自主、节奏性、震荡式的运动,不同类型在形态上没有标准的鉴别诊断方法,多藉由临床医师询问病史和理学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其中,原发性颤抖症(essential tremor, ET) 的主要表现多为动作时的颤抖,像是手抖、头抖或声音抖等症状,这种无法自主控制的的颤抖,使人无法流畅做事,吃饭拿筷子食物时常掉落,喝水时时常洒出,写字有如毛毛虫......影响到患者诸多日常活动,甚而造成社交障碍,影响到信心和外出的社交活动,原本能够自信出门,却因此畏缩恐惧,也容易更感到焦虑,焦虑紧张导致颤抖加剧,颤抖加剧又导致事情无法顺利完成,而使人更加的焦虑紧张

超过4% 的成年人患有这样的疾病,而老年人口中则是近20% 皆是如此。

研究发现,在颤抖症病患的小脑细胞当中,负责控制神经连结的GluRδ2 蛋白会减少,导致神经纤维过度增生,使小脑细胞产生过强的连结,造成小脑神经的过度共振,进而产生颤抖症状。

除了上述的机转之外,小脑神经的共振异常,还能够成为检测原发性颤抖症的第一个生物标记

以原发性颤抖来说,患者可选择长期服药控制症状,如乙型阻断剂、精神镇静或抗癫痫药物,缓解病人因紧张或情绪焦躁让症状加剧。

有少数的病人可能因药物作用不佳,且颤抖对生活自理造成影响,或考虑手术介,但治疗费用不菲

近年研究发现针对丘脑的神经核的外科手术可以大大改善病情,相关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可作为参考:

★  射频丘脑烧灼术 

★  加马刀 

★  脑深层电刺激术 

★ 超音波脑神经治疗仪 

如深脑刺激术,将电击放到脑部深处丘脑位置,外部连结刺激器,藉由调节刺激参数刺激脑核,达到减少颤抖的目的;或利用高频超音波,破坏丘脑的神经核,也能控制颤抖

人体的大脑就像车子一样,用久了自然会功能衰退,且针对脑部退化疾病,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愈」。因此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控制、减轻症状,使其不影响到正常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