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高庄变迁记

 新用户7160502v 2022-03-31

也许地图上没有标出,也许许多人不知道,靠近洪泽湖南岸不远的地方,这里曾有个高庄。————朱学钊

高庄变迁记

文/朱学钊

    高庄既无高姓,也无高人。它因海拔较高而得名。

    这里曾有着不屈不挠的为高庄奋斗的一群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在千古荒迹不毛之地,暂栖着避难逃荒。我家也是清朝末年因水灾而爬上这高岗落脚谋生幸存者。

    高庄系龙脊之地,即使倾盆大雨,也是滴水难存。这些避难之人,这里挖一块高梁玉米,那里挖一块山芋萝卜度饥荒。这边挖条沟沟,那边挖个坑坑,舀点水浇浇菜,戽点水灌灌粮。因此这里就有了吴家沟、花园沟、大腿沟、夹沟、后沟、西沟、管沟、新沟

    我祖父来到这里,看到沟沟壑壑没有一个有规模的塘。就全家商量:如果要在这高岗上落脚谋生,就必须有长远打算,必须挖个蓄水塘,能有水灌溉庄稼。因此带着全家围着钻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今天挖一点,明天挖一点,常年累月,坚持不懈,竟然挖出了二亩左右的砖井塘。邻居们也纷纷效仿,因此就有了团塘、高塘、新塘、旱塘、黄泥塘、弯刀塘…这些塘虽每口只有亩把地左右,但养活了这群避难人。因此在这地球上就有了一个高庄。

    在那军阀混战时代,政府不闻不问,这群避难人各自为政。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天伪军带着鬼子,摸进了高庄,翻走了各家护院枪支,抢走了各户积蓄储粮。找到留守在家挑八根系(货郎担)的沈二伯家,把二伯打了个半死,抢走了货郎担。这个高庄变得满目沧凉。

    共产党来了,赶走了鬼子,共产党北撤了,国民党又来了。地主反攻倒算,认为这些田地开垦在他家的土地上,逼迫农民交租交粮,有的交不起,逃走了。有的变卖了耕牛、驴,又变成穷光蛋。刚刚建起像个村庄模样的村庄,又不像个村庄了。

    战乱兵荒,蝗灾疫情残酷地肆虐人民。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在这高庄挣扎的人民似乎见不到生存的希望。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主了。

    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这里的土地、房屋分给了高庄人,都是自己的了,这几十人的几户人家的高庄,正式在国家版图上注了册,属于高庄人民的了。

    高庄人在党的带领下,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日子越来越好了。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这里的粮食产量始终保持着亩产二三百斤。缴了公粮,没了口粮。留下口粮,没了公粮。高庄人仍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那天在牛房里几个老人同队长讲:解放这么多年了,高庄人虽然说生活有了改善,但发展始终跟不上国家的步伐。现在有了共产党作依靠,有政府扶持,只要我们艰苦奋斗,就能改变高庄模样。

    第二天,队长召集全队几家人,研究讨论,一定能富起来,强起来,壮起来!大家群策群力,制订了一系列的方案,三年奋斗目标:村庄蜕壳,道路成行,田地成条,沟渠成网,河水上岗,亩产达纲,户户小康。

    说干就干,步步为营,逐项落实,责任到职。首先抓住生产队生力军,打好攻坚战:

    1、以队部为中心,修筑“田"字形的大路,以路为边开沟渠,整条田。形成路路相接,沟沟相通。

    2、条田逐年人工平整,小田连片,大田成条,逐渐整平。

    3、填平小沟小塘,什么夹沟、后沟、吴家沟一律荡平。什么新塘、旱塘均痍为平地。

    4、连小塘,并水库。工程巨大,大队协助建水库蓄水。

    5、买手扶拖拉机,将落后的老牛工具逐步改写,解放劳动力。

    6、抽干水塘,挖走淤泥改良土壤,增加蓄水量。

    7、买水泵,将水稻田搬上了高岗。这一改革,使祖祖辈辈亩产二三百斤的旱粮,一下子达纲——八百斤。

然后配备了一支副业队,建立一个蔬菜基地。水中养鱼,圈中养猪,田里种瓜、花生等副食品,建立一个养猪磨豆腐专业队。每天早上各家各户到队部领蔬菜豆腐。年终分鱼分肉。

    建立小型建筑队,挨户按标准维修各户、队部房屋,改善农户住房条件

    那时文化人少,队里干群考核、什么有技术活都由我主抓。我也记不得我有多少头衔,反正什么文艺宣传队、带人学《毛选》、跳“忠字舞",带民兵抓“特务"、半夜全民抽血丝虫…总之露脸的事都是我的,我白天穿梭于高庄田间,夜里守在仓库,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交给了高庄。

    那时没有大型机械。靠这一群人不屈不挠的双手,完成这么多的巨大工程。全队人苦干实干,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前进,一群高庄斗士奋不顾身。

    几年漫长的艰苦奋斗,几年的短暂时光,高庄彻底变了样。全国人民学大寨,盱眙人民学高庄。整天现场会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江苏省前省委书记惠浴宇的嘉奖令挂在高庄队部的正墙上。

    改革开放了,县乡村三级政府关注了高庄。马庄社区领导执政为民,为高庄建了水泥路,丰产沟。高庄的沟渠通进了洪泽湖,再也不缺水了。高庄人放开了手脚,生产责任制深入人心,调动了高庄人的积极向上的激情。精心种田,产量单产不久达到"双纲"。有了大型农业机械,高庄的田不够种的了。高庄人农闲时北上北京,南去深圳寻找职场。如今农田租给大户承包了。高庄农民改了称呼:叫老板、老师、工人、绿装战士、白衣天使…孩子们也改了称呼,叫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家家腰缠万贯,户户高楼大厦。融入了上海、北京、苏州、深圳、张家港、南京……

至于那风风火火,风糜一时的高庄,已被拆迁,连成了五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那小村庄已消失在地平线上。

高庄的大名永远留在了十里八乡,典记在历史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