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题精准与文体鲜明

 新用户76101Ls1 2022-03-31

因为疫情,样刊滞留10多天。能收到,也庆幸。

对于《读写月报》的感激,不仅是因为编辑老师对我的大力提携,让我很多年前就有小文章得以登上大雅之刊,更在于编辑老师对我坚持“下水”写作大加鼓励。有一年编辑老师在刊发我的下水之作时,特意加了如下“编者附记”:

本刊全文刊载北京市十一学校雷其坤老师的这篇来稿,不仅是因为雷老师是本刊的老朋友、老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2015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的意蕴丰富与极具特色,更是因为感动于雷老师的敬业精神,同时又由雷老师的稿件引发了诸多联想。

每年高考过后,我们都会收到许多高考优秀作文或分类作文的稿件;但雷老师发来的,却是自己的“下水作文”。一名正式的考生,只需回答一道“微写作”题并完成一篇大作文,雷老师却将三道“微写作”题和两道大作文题都答了一遍(同时还都附有“构思与自评”),而且答得准确、老到、精致且极富个性特色。也许,雷老师的答卷亦并非百分之百无懈可击,但他对教育与写作的热爱,却不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由雷老师来稿引发的联想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提升中学作文教学的活力。只盯着自己省(市)要考的那一份考卷,用“训导”的方式来教语文、教写作,难免会越教越困难,路越走越窄。上海《语文学习》杂志的封面上有一条多年来从不更换的广告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妨对照一下,在我们的一些学校,尤其是高三年级,语文学习的外延究竟还剩下多宽?无论回答阅读题还是应对高考作文,都在教套路、教模式、背素材,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透出一股扑鼻的八股味。读罢雷老师的“下水作文”,也应该试着走走新路了吧!

而今,又添一层敬意,是因为《读写月报》让我这篇带些商榷、争鸣意味的文章能跟读者见面。

虽然跟编辑老师从未谋面,但我怀着深深的感激与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