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运玲:清明节里忆父亲

 乡土大河南 2022-04-01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清明节里忆父亲



作者 | 张运玲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三十年前的四月三日,父亲在与病魔抗争五年后与世长辞了,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位在大病之前甚至都很少感冒的父亲,在52岁年富力强的时候,如火生命戛然而止,不辞而别。
三十年来,我好多次在梦中和父亲相见,他还是老样子,身材魁梧,穿一身蓝色衣服,解放鞋,可梦醒来,却是一场空。
这么多年过去了,家中老屋还在,屋里有的东西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只是没有了熟悉的身影,慈祥的面容。父亲在世时亲手做的家具、小椅子、吃饭桌都还在,每当看见这些,就好像看见了父亲。
(一)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很少能见到父亲,他常年在外,一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那些曾经在彼此生命中缺失的时间,让我们之间变得既疏离又陌生。
况且父亲感情内敛、思想深沉,有点“高冷”,我们姊妹几个小时候对他有点害怕,可当我们长大后,才发觉父亲其实一直用自己笨拙又沉默的方式在爱着我们,而且平易近人。

当年的部分笔记手稿
今天,当我们重新打开父亲当年的日记、笔记,才知道他也是个曾经怀揣梦想的大男孩,在他年轻的时候,并非无所不能,却也有着“闪闪发光”的青春。
父亲一生命运多舛,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坎坷。在学生时代,也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无奈,在他上学的那个年代,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往往因为交不起学费,只好早早辍学,默默帮家里干起了农活,还要帮着照料刚几岁的叔和姑。
十七岁那年,带着我奶织的几尺布做盘缠,跟本庄及邻村的几十个大人一起下湖北谋取生路。几经辗转来到湖北黄石市,这时正好一家单位在招工(也就是父亲工作单位的前身),就前去报名。由于学徒期间工作积极,踏实肯干,学徒期满后就转正了。在六二年随单位迁至武汉市,一直在武汉工作到去世。
父亲的工作是电焊工,属于技术性工种。由于他小学都没毕业,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低,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夜校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他业务熟练,技术精湛,经常参与单位的一些高难度的焊接工程,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由于成绩突出,两次提干,但都因社会关系复杂,政审不合格,导致政治前途就此中断。

参加焊训班时的结业留影
改革开放后,父亲入了党,当上了焊接班的班长,跟随单位转战大江南北,为我国的电力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省平顶山姚孟电厂和洛阳首阳山电厂都留下了他当年援建的身影。

父亲在1983年获得的荣誉证书
(二)
父亲是个大老爷们,看似粗粗糙糙,其实心灵手巧。他虽然上学不多,却无师自通学会了油漆、木工。平日里,一些边角废料,在他的手中,经过加工,就成了一个精巧的生活用品。我们家的小椅子,吃饭桌,都是父亲用一些废旧钢筋边角料,进行切割,焊接,先做成一个支架,支架做好后,上面又做了一块木板,然后经过反复打磨,油漆,椅子漆成墨绿色,吃饭桌漆成枣红色,就这样一件像模像样的生活用品就成功了,看着比买的还洋气实用。还有我们家的条几,也是父亲亲自设计样式,自己锯板子,做柜门,完工后用批灰批二遍,再用砂纸打磨打磨,最后油漆成枣红色,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还在使用。
有时我常常在想,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父亲也能考上大学,可人生的命运和道路是无法选择的,父亲就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用他那勤劳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养育这个家。写到这里,一些陈年往事又浮现在心头……
土地承包以后,因为没有劳力干活,父亲就把一个月的探亲假分成两次休,收麦和收秋各休一半。父亲是一个勤快人,每年休假,总是以多干活来弥补他不常在家的亏欠。回来后一方面把地里的农活干完,另外还帮助母亲做起了弄柴禾、做饭、喂鸡、洗衣服、挑水等家务活,刚强、善良、勤劳的母亲好絮叨,沉默少言的父亲总是默默地听着,宽厚地忍让着。
父亲是平凡的,那时候生活很苦,但父亲却默默地硬扛着,因为在他肩上扛的是家的责任和对儿女的爱,这也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父亲的缩影。
(三)
父亲就像我们很多家庭的大家长:做事讲原则,特别爱面子,把家族荣耀看得极重,明事理,有远见。
他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懂得啥教育理念,但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好表率,感染着我们。他重视教育,眼光长远,男孩女孩平等看待,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如果放在别的家庭,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像我们这样的女孩,家里又缺少劳动力干活,早就不让上学了。但是他不同,他有着自己最朴素的观念——读书是孩子们最好的出路,所以他会为了我们,别人在星期天或者节假日都休息了,他还在单位加班,为的是多挣点钱来补贴家用。
每当父亲休完假,在回单位上班的头一天,总会把我们姊妹几个叫到一起,对我们的学习情况再详细询问一番,这是我们家的一个“惯例”。比如学习中还存在那些问题,需要啥学习资料等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能力帮助解决。
他在家时也经常跟我们三个孩子谈心、聊天,在我们迷茫时开导我们、鼓励我们。
也正是由于父亲的支持,上学期间不管家庭在经济上有多困难,甚至他自己连件象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吸烟也总是最便宜的一种,但只要是我们学习上需要的书籍,一定优先购买,保证不耽误学习时用,这才使得我们姊妹三个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当选劳动模范到庐山休养时的留影
(四)
蒙田曾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父亲作为一家之主,遇事都得按照他的意见办,说一不二,像极了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家的父亲。
记得在我毕业后要上班的头天晚上,父亲再三叮嘱上班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我一边应承着,一边收拾行李。当母亲提出给我拿多少生活费时,父亲说:“25块”,母亲带着商量的语气说;“妮才上班,生活上还不知道缺啥,不中再给她5块”。父亲带着大家长的威严,一口回绝:“生活费和零花钱都够了,上班了,也就独立了,以后遇到困难了,父母也只能帮一回二回,不能帮一辈子,自己的路还得自己去走,遇事指望谁都没用,还得指望自己,自己走出来的路硬实”。看着父亲不容商量的口吻,我也不敢再说什么,但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咋恁抠唆,不给算了,还数落一顿,带着一肚子的情绪早早就去休息了。
第二天,父亲送我去上班,由于心中不舒服,一路上很少和他说话。到单位后,他楼上楼下来回打听,领着我先到劳资科办理报到手续,而后又到后勤科把住宿安排好,到宿舍后又帮我把床铺好,一切安置妥当后,他便急匆匆到火车站坐车回武汉去了。
当我送他到单位门口的那一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终于放下了曾经对父亲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敬佩和心疼。
                          (五)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年了。仔细想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教会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有些话,第一次听时没有多大感触,但长大以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审视这些话的时候,才明白那些话的含量,我们也才读懂父亲的那一片苦心。

在合肥电厂援建时的留影
读懂父亲的苦心,我们才学会感恩;读懂父亲的担当,我们会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读懂父亲的不易,我们才更有平凡生活的勇气。
虽然父亲早早去世了,不能永远留在我们身边遮风挡雨,后面的路只能自己走,但很庆幸,他已经教给了我们独自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只要这份爱永存心间,再远的路,我们都能够到达。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个时节里,宜踏青,忆故人。雨滴带去对父亲的思念,幸福生活,就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在这个慎远追思的日子里,愿天堂的父亲没有病痛,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

张运玲,社旗县兴隆镇李汉章村人,已退休,现居南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