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问题,若是放在数十年前问,怕是要被人骂的——你是在说我没文化还是没情趣?!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无论你是“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高官大臣或是市井小民,没有不爱听的。 但,在传统文化式微的大环境下,“戏迷”和“票友”如今已“沦为”了小众群体。发现城市之美团队在全国各地搜寻传统文化时,遇见了不少绝美的传统戏曲。今天,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种江南地区的传统戏曲——锡剧。 在常州市礼嘉镇和常州市溧阳市,我们两次拍摄了锡剧表演,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奉上拍摄时的剧照若干和锡剧的简单介绍,供君赏阅。锡剧,旧称为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常州和无锡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滩簧。
 在此基础上,滩簧又融入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呈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半职业、职业滩簧艺人逐渐出现,少数艺人往常州、无锡城内演出。 由于演出繁忙,艺人开始收徒,组织班社。光绪年间,各地戏帮逐渐形成。加上滩簧曲调优雅抒情,唱词通俗易懂,又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广受喜爱。 1914年,滩簧艺人进入上海,滩簧戏发展成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正式搬上舞台。
 道光年间,因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内容,常州官府曾严喻各县永禁“演唱滩簧”。如今,坂上集镇庄家浜弄口还存有咸丰七年(1857年)官府禁演滩簧的石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锡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涵盖题材、唱腔、表演、伴奏等,先后改称为“常锡文戏”“常锡剧”,1955年简称为“锡剧”。至此,锡剧成为江苏省内比较完善的地方剧种之一。
 锡剧的经典剧目有《珍珠塔》和《双珠凤》等。2008年,锡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