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哥夜读--《跟着佐藤学做教育》(下)

 谷哥说英语 2022-04-01

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和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证、澄清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合作学习得以向更深入的层面进行。

一个好的合作问题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一个开放性问题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方面有独特的作用。第二、问题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该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内涵,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而可能提出新的问题。第三、问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指要考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一些相关的问题和知识,而且设计出来的问题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教学中渗透 教学思想和方法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也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第四、问题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要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要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

创造性课堂的卓越性不但表现在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依重上,还表现在对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依重上。为了能够让学生依靠自己和同伴的力量挑战新知,就要打破学科逻辑和教学的某些常规,放弃业已熟悉的教案,以课题的形式对知识和方法进行重构,课题的选择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要选择那些真正有挑战性、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经验的课题,这些课题往往始于生活,以综合问题的形式存在,而非简单的对错选择和做题求解。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是按照教材原有的逻辑,而是按照学生的经验和思考的逻辑来进行探究,此时教师不是去干预,而是从旁协助,不是早早地下了结论,也不是判断谁优谁劣,而是静静地等待。教师的作用是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每个小组的声音,让所有的学生尽可能地自由表达,然后将他们的声音串联起来,把他们的思想连接起来,形成新的思想脉络当学生遇到困难、踌躇不前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原点、回到基本概念、回到教材原文中,去寻找最初的线索,而这些线索也像丝线一样将学生思想的珍珠串联起来,在不断地串联、反刍过程中找到新的路径

三只眼看英语教学

教育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教学实际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考察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这与我们个人的生活背景、研究兴趣、价值偏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佐藤学曾经用三种比喻来形容教育研究的视角,形象而贴切,他认为:教育研究如同是用眼睛在观察世界,不同的眼睛就代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最基本的三种视角是飞鸟之眼” “蜻蜓之眼蚂蚁之眼

一、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

飞鸟高翔填空,一目千里。他们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没有限定。但由于它们多是俯瞰,视角虽然开阔,却并不集中。教育研究如果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难以顾及实践。

二、蜻蜓之眼: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

从研究角度来看,蜻蜓之眼式的研究所聚焦的不是宏观的层面,而是在思考和反映一些中观层次的问题。它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三、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

蚂蚁虽小,确实最为亲近泥土、亲近自然的,它们每天都在用身体丈量着土地,用触角嗅着泥土的味道,它们知道哪里有喜欢的食物,知道地下多深有水源。它们对大地的熟知程度远远高于飞鸟和倾听,它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着土地的样貌和性质。

四、转换视角: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无论是飞鸟之眼还是“”“蜻蜓之眼亦或是蚂蚁之眼,这三种眼睛都是教育研究必要的视角,关键是如何让这三种眼睛都成为慧眼,也就是我们值得拥有、也是可以拥有的第三只眼。每位教师都会因为自己的身份、立场和背景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观察视角,但是每个人在选择自己视角的同时,应该更加敏感地意识到或许可以有其他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即视角转换。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研究应该是脱胎于实践,教育理论应该是实践中的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转换视角,使用第三只眼看问题。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再上升为理论,这样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才是教育研究的应有和必选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