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的崛起之路,五代的武将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他笑到了最后?

 炫叶楓雪 2022-04-02

赵匡胤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宋史》记载,他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大凡史料里皇帝出生,都免不了会有'异兆'出现等等这些鬼话。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赵匡胤的确展现出几点过人之长∶一是器量宏大,二是勇猛善战,三是任侠尚义。事实证明,正是他身上这些优秀品质,帮助他成就帝业,开创了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

948年,当时还是后汉刘家王朝治下,年仅二十出头的赵匡胤放弃优裕的家庭生活,投奔枢密使郭威帐下当兵,开始了职业生涯。这期间,他见证了后汉刘承祐屠灭郭威一家的血腥政争,也见证了郭威'黄旗加身'代汉立周的全过程。

最关键的是,由于两个原因,赵匡胤赢得了后周世宗柴荣的特别信任。

原因之一,勇猛善战。

954年,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初,北汉来犯,柴荣亲率大军在高平与之交战。

两军甫交兵,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怯阵,竟先逃跑了,眼看全军士气沮丧即将溃败,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柴荣兵分两路夹击敌军,并得到他的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猛然杀出,直冲敌军前锋,北汉军队经不起这一冲击,立时溃退。柴荣正位后首战告捷。

此后多次征战,赵匡胤都身先卒,打了许多胜仗。因而柴荣对他格外器重,提拔他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原因之二,情商高。

赵匡胤领军攻打南唐时,南唐皇帝畏惧他的威名,想挑拨柴荣和他的关系,便派人送信给赵匡胤,并送他三千两白银。赵匡胤准确判断出南唐的意图,把银子全送入柴世宗的金库(内府)。这样的处世之道在五代将领中极为难得,这使他渐渐成为柴荣身边最受信任的将领。

从另一角度来看,赵匡胤当然不会把区区几千两银子放在眼里,因为他有更加宏伟的志向。

因为熟悉五代政治斗争伎俩,赵匡胤知道,要实现'大目标',必须有绝对拥护自己的一套人马,于是他发挥'器量宏大、任侠尚义'的优点,开始在各方培植自己的势力。

一方面,赵匡胤以'拜把子'的方式,团结了一批'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结义兄弟,这些人是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加上他自己刚好十人,号称'义社十兄弟'。这批人大多是手握兵权的中高级将领。除义社外,赵匡胤还与慕容延钊、高怀德、赵彦等禁军将官交好。此外,由于其父赵弘殷曾担任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匡胤在侍卫司里也有过硬的关系。

另一方面,在做好'武备'的同时,赵匡胤还着意笼络有真才实学的文官,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宋朝宰相的赵普,其他的还有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等人。

这一切,都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悄然完成,柴世宗丝毫未察觉,朝中就已形成了一个实力强大的'赵党',由此也可见赵匡胤政治手段之高明。

柴荣对赵匡胤的失察,还有另外原因。

当时对柴荣皇位威胁最大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另一个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去世前,让李重进担任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对李重进官位在自己之上心中不服,于是向柴荣告密说李重进有'奸谋'。柴荣当然明白其中缘故,他一面防范二人,一面特设'殿前都点检'之位让张永德担任,以示李张二人地位平等,而殿前都指挥使之位,顺理成章地由赵匡胤接手。

显德六年(959),柴荣率军北征契丹,戏剧性地在途中拾到一块木牌,上书'点检作'三字,由于此前京师曾流传'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这使得柴荣对张永德愈加疑忌。

此类木牌和谣言犹如儿戏,原不必当真,但古人迷信,很容易将之理解为'天意',故从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到元末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用这招蛊惑人心的戏码史不绝书。

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柴荣于北征途中患上重病,回京安排后事。在任命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共掌军政大权后,柴荣命李重进率军防御河东,免掉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命其出镇澶州(今河南濮阳),把这两个有篡位威胁的武将远远调离。赵匡胤则接受柴荣任命,担任殿前都点检之职。

谁能料到,这番措置,竟无巧不巧地使'点检作天子'戏言成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