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召稼楼,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

 寻梦游仙 2022-04-03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召稼楼古镇,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因此召稼楼也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八百多年前的元代初期,召稼楼一带还是泥沙冲积的一片滩涂地,有零零散散的农民来此居住耕种,正式形成了村落。

召稼楼虽然形成于元代,它却兴于明代。明代万历年间,朝廷颁布惠民政策:“垦荒之地,可免三年朝粮”。当时有一淡姓大户人家带领家族来此划地耕作,使得一个小小的村落成长为江南小镇。

明代嘉靖年,工部侍郎淡伦从任上辞官还乡,淡氏虽为儒生,却有重视农耕的传统,他在镇上建造了一座“召稼钟楼”。每日清晨鸣钟,召唤乡民不误农时,勤力耕作。从此这里人勤地丰,民俗大变,古镇也由此而得名“召稼楼”。

数百年前,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士人、难民流落到召稼楼一带,开始了他们的农耕生活。垦荒事业的繁荣,也给垦荒主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不少人修建了大量私家园林和宅院,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园林宅第文化艺术。

数百年后的今天,这座横跨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召稼楼古镇,至今仍散落着许多的清代建筑。这里不仅有荷花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也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所共有的风貌特征,

走进古镇核心区内,那丁字形的平西街、兴东街、保南街与纯佑街相向展开。波光粼粼的姚家浜、复兴港水道呈十字形逶迤伸展。河岸边犹如秀发般的绿杨与参差错落的街舍相偎,给人一种宁静与从容的感觉。

街巷中各类店铺林立,酒家红灯高挂,酒旗猎猎。店铺中琳琅满目的特产,熙熙攘攘的游人,讨价还价的嘈杂,热热闹闹,显出旺盛的人气。这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使古镇充满了生气。

召稼楼与江南的水乡古镇一样,处处透露出江南水乡的优雅别致。临河而建的亭台楼阁、河埠、粗糙不平的青石石板路、骑马墙、荷花墙、青瓦飞檐、小桥人家、映在绿树丛中,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人以古朴的美感。

姚家浜是召稼楼的镇河,它穿镇而过的,又与东晓港水道相汇,形成经典水景。犄角处建“观风”、“辄止”两座水亭,亭名均取自古之典籍。“观风”者,观民风,习俗也。“辄止”,取万事当止即止,过则不达之意。

姚家浜将古镇一分为二,这条小河浜在流入古镇前拐了一个90度的湾。据说,这个湾是召稼楼老街最大、最美、最经典的风水之湾,在湾道岸边矗立着一块刻有“召稼楼第一湾”的巨石,传闻这块巨石阻挡了煞气,镇住了浊气。

伫立水岸,水乡景色尽收眼底,但见柳丝垂悬于潋滟的浜水之上,两岸白墙黛瓦,绵绵几里水上人家。尤见几堵白墙,间隔几户人家,墙沿流线型一弯青瓦汉字草书般飘逸,这便是召稼楼有名的“骑马墙”了。

河面上摇来一叶乌蓬船,这是当地人倚仗着一湾河水及沿河水乡景色,每日载客游览古镇。从岸边矗立的“瑞晖坊”上所刻楹联,就可想见水乡游船生意之兴隆:“柳丝撩衣丽人语,波光熠面船娘歌。

凡是水乡,都离不开桥梁。姚家浜上的景色优美,多座造型古典的石桥横跨浜上,形成了召稼楼的特色景观。这些石桥主要有报恩桥、礼耕桥、资训桥、复兴桥、纯佑桥、瑞徵桥、宁俭桥等十多座石桥。

站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石桥上,能俯瞰到召稼楼最美的风景。据说,召稼楼的每一座石桥都有一个故事,其中以报恩桥最为著名。传说,明代天启年间,有一浦东周浦镇的儒商冯克安受东林党案牵连,遭到阉党陷害,族人皆系冤狱。

危厄之间,冯氏将三箱白银寄于召稼楼名门望族奚家,奚家素孚诚信,经过两代人寻访,终于探得冯克安有后人侥幸脱难,于是将藏银交于其冯氏后人。当时冯氏后人已穷途潦倒,得到这笔白银,无异于绝处逢生。

冯氏后人经过几年经营,终成大富。但他们知恩图报,专备白银六箱亲送奚家,一半用于建造报恩桥,一半用于修缮金刚寺。这段严守诚信的故事,在召稼楼当地乡民中口口相传,经久不绝。

召稼楼有三条主要的街道,街面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给召稼楼增添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而召稼楼最具人情味的地方,那就是河岸边的阅波廊,坐于廊中可以舒心地欣赏这沿河的风景,慢慢细品古镇从古到今的人文情怀。

召稼楼可谓是“吃货”们的天堂,一路走来,小吃店不断。下沙烧、草头饼、油墩子、鲜肉糯米粽子、豆沙汤圆,还有当地特色的传统菜肴。来召稼楼游玩,是一场穿越过去、了解历史之旅,更重要的还是一场美食之旅。

行走在街巷中,道路两旁的店铺中飘来阵阵香气。大块的蹄、扎肉酥香诱人,各式粽子、年糕摆满案头,引得游人当街购买开吃。据说,召稼楼有三宝,大曲、羊肉、红烧蹄,如今召楼大曲已经失传,只留下了另外两宝。

召稼楼的羊肉鲜美爽口,不膻不腻,是佐酒佳肴,小食店常常把羊肉作为吃面的浇头。召稼楼的蹄更是古镇的招牌特产,它的特点是色泽红亮,甜而不腻,肉质细嫩,酥烂浓香,鲜美可口。

古时候的召稼楼有奚、、沈三姓名门望族,镇上的许多传说都与三家有关。资训堂,是奚氏建造的宅院,宅院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整所宅院中西合璧,三进三院,每进七间楼房,厢房有廊道相通,融木、砖、陶、石工艺于一体。

据说,在抗战时期资训堂被倭寇占据,抗战后又被国民党保安团所盘踞,后被解放军借作指挥所,不久被改成古镇卫生院。如今,资训堂只留下了残存的西券门遗址,斑斑驳驳的砖墙上还能读出当年老宅的沧桑。

在资训堂门外的“裕如台”,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戏台。据“裕如台题记”中介绍,楼外曾有老戏台,这里经常演出传统曲艺中的滩簧和傀儡戏之一的皮影,也是上海申曲班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稼穑之地的召稼楼,自古就有秋闲逸兴的习俗,每当禾谷归仓后,村社就竞相搭台唱戏,老幼围观乐在其中。这座老戏台是按史书复原的,冠名为“裕如”是谓之丰足如意,以回味历史之绵延和丰收之欢庆。

耕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奚氏九世孙的宅第,取“诗礼继世,耕读传家”之意。走进宅院,昔日深宅豪院已荡然无存,院内杂乱无章地被居民种植了菜蔬。内墙上的标语历历在目,成了老宅历尽沧桑的见证。

一座古镇,一种生活,来到召稼楼,就走进了粉墙黛瓦,享受着闹市中的一片静谧。河沿上廊亭绵延,走累了就在廊下小坐,清风拂面,柳枝摇荡,十分怡人。在这不时能看到小船从河面乃而过,摇曳着穿梭在水乡的河面上。

在2010年以前,召稼楼还是个不知名的村镇,人们大多以种田为生。即使你问上海人“召稼楼在哪?”大多数人都会一脸茫然。2005年,上海市划定了3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从此这座不起眼的小镇成为一个热闹的特色古镇。

召稼楼在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来说,都是默默无闻的,但也正因为它的默默无闻,才原汁原味的保留了那份古朴。这里不仅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更打动我的是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小贴士:去召稼楼古镇最好是自驾,从市区出发过卢浦大桥,到外环转入林海公路,到沈杜公路右转。公共交通:乘坐8号线地铁到沈杜公路站,换乘8路、10路、175路公交,坐三站即到召稼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